【摘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对“实践”的内涵进行一般性阐述;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迈向了新的层次;习近平新时代赋予了“实践”以新时代的特色。“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增强人民福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实践;实践观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17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实践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它把马克思的认识论、历史观、辩证法、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点,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途径。注重于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永葆生机,在今天也发挥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虽然马克思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实践”思想的哲学家,但是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仅仅在理论的层次谈论“实践”,马克思在实际层面谈论实践概念,并将其作为理论的核心观点,使得理论创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观点,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完成了哲学史上的重大飞跃,跳出了以本体论为本的旧的哲学体系的框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实践”的阐释,在18世纪的欧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其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迈向了新的层次,引领党和人民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进入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情结合实现了创新性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为实现社会发展和增强人民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
在马克思的博士毕业论文里,马克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实践思想的探讨。在这篇博士论文里,马克思本人还并没有对“实践”思想有着清晰明白的认识,但是在他对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受到古希腊哲学所崇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对于人和世界,哲学和世界的认识,马克思对于实践的思考也进入了萌芽阶段。大学时期的马克思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并与鲍威尔交好,深受着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和鲍威尔主体意识思想的钳制。所以他试图通过主体的精神力量,也就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来解释彼岸思想和此岸思想的关系、哲学和世界的关系、精神和物质关系的统一。而在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期间,就逐渐地认识到了“物质利益”的问题。随着对问题的不断研究,马克思逐渐脱离了“自我意识”的美梦走进了现实世界,转向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分析。随着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分析,认识到了纯粹理论哲学的缺陷之后,马克思逐渐从基于理论批判转向对现实利益状况的关注并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不再像从前那样通过自我意识或者精神力量的推动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唯心主义哲学的束缚达到对各种现实生活的认识,这样马克思就逐渐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思维转变。
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对“实践”思想地进行了探究,相比于《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现在的他对于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最终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对实践的现实意义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以往的哲学成果,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使得社会主义有了科学的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超越过去任何时代的唯物主义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把“实践”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未曾达到的。正如在那一个被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提纲中,马克思精准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66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关于人的学说,费尔巴哈所谓的“人”只是从客体的角度来阐释说明的,所以从费尔巴哈的角度出发只能得到抽象和孤立的人;可“人”却是活生生的存在于世界上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个体,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主体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人”,只有了解人的感性活动,才能真正地了解“人”。而人的一切感性活动,就是实践。
实践首先作为人类的生存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以往哲学对历史的错误看法,恩格斯指出历史并不是某个人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人民群众追求各自的目的而形成的合力。而“人們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22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指出一切人类所能够生存的前提条件即进行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所以实践创造了人本身。
实践其次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前提。意识的产生衍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到人类意识的产生,除了漫长的时间,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恩格斯认为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从猿猴进化到人这一过程,劳动或实践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猿猴在第三纪的末期实现了手和脚的分离,当手解放之后就可以从事其他活动了。猿猴用手摘取食物,在树上筑巢,再到使用棍棒抵御敌人,手不断地发达起来了。而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支配,也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我们祖先的共同协作。于是“这些正在生成中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3]306语言就这样产生了,它和实践一起共同推进人脑的成熟和完善。近代以来,文明的迅速发展被归功于头脑的活动,唯心主义也是由此产生的,但是决不能忘记,实践的劳动才是人脑形成和发展的“头号功臣”。
实践最后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就是其形成的社会关系,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环境,把原始的自然界逐渐改造成适合人生存的社会,并且因为改造过程的发生,人和人之间也在形成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和其他人不存在关系的个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这样的结果在非实践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只有实践的人才能创造社会。
“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大陆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推翻了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将哲学从天空的云雾深处拉到了人世间。它不仅为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工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激发了工人的革命热情,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更加如火如荼地展开;也在数十年之后传入了中国,为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送来了一个正确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
20世纪2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青年毛泽东在了解十月革命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播者,并且相信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危急存亡的中华民族。1937年日本侵略者开启了全面侵华的战争,而此时国内情况复杂,国共两党尚未和解,难以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有效的阻挡。随着日军入侵的步伐逐渐加剧,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逐渐变为次要的矛盾,替代而来的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在认清了这一现实以后,国共两党选择合作共同抵挡日本侵略者,此时就要对党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认识转向;其次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风气横行,一部分同志长期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知识,只会僵硬的使用马克思的书本经验,却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要跟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一原则,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而另一部分同志却只相信自己的片面经验,不明白革命理论对于革命总体的指导性和重要性,为了纠正这些同志的错误,就急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进行组织教育;最后共产党员经过长征的洗礼,已经蜕变成了革命的中流砥柱,但是他们要想担负革命的重担,肩负历史的使命,就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习。经此种种因素,为了党员的素质提升,为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
首先,毛泽东同马克思一样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4]282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认为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才是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而在人进行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活动中,人和自然事物发生关系,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也就逐渐形成了。人最初对于某物或某事的认识来自实践,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认识也随着深化,社会认识的发展,必然是以社会实践的发展为前提。人的认识来源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其他任何唯物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其次,毛泽东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评判依据。党内出现的经验主义错误就是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话,人们的思想的正确性,只有在实践的条件下取得预期成果才能说明,只有合乎客观规律的思想才能在实践中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你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些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4]284辩证的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第一位,不仅仅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更是因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靠实践进行判断。
最后,毛泽东深刻地阐释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矛盾运动以及实践在认识的二重飞跃所起到的作用。人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认识到事物的全体面貌,看到了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能是事物的表象,得到的也只有事物各个方面的外部联系。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此时就产生了概念,这就是认识的第一重飞跃,此时得到的不再是表面的外部联系,取而代之的变成了内部的本质的联系了。认识的第二重飞跃是有条件的,只有重新返回到实践,才会进行第二重的飞跃。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443“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4]293理论的东西不能束之高阁,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才能发挥理论的真正作用。纵观历史的全部,许多理论一开始或许是正确的,可以指导实践的进行,但是它却不能随着岁月而熠熠生辉,日后的实践证明这个理论并不正确,这就代表了理论的真理性具有局限性,而真正的真理是随时可以受到实践的检验而不会失去真理性,并且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毛泽东通过《实践论》强调实践的作用,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不能只注重经验或只注重书本,中国革命要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发挥其效用,理论指导革命实践是革命胜利的前提条件。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帮助党内少数同志改变错误的认知,提升了同志们的革命素养和认知,指出实践对于当时中国共产党思想的重要作用。《实践论》很好地体现了毛泽东的实践观,对于抗战革命的胜利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时代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不断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行新的尝试,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也在一些失败的经验中得到教训和启发。1978年的真理大讨论重新恢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历史地位,而且党和人民对实践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最显著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说明实践在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代结合我国实际,赋予实践以新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蕴含着21世纪的时代精神,也将以往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谐的种种因素结合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践证明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是新时代推动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和运用的科学理论。”[6]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的大会的讲话中也强调了实践的时代意义,它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不是只处于19世纪的欧洲,也处在21世纪的中国。在新时代,更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理论和实际的不断融合中培育中国特色,实现创新性发展。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創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与中国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在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作战,争取赢得战争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国建设国家和发展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有力证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有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四个伟大”“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等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给予了强而有力的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完全正确的,随着全球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我们唯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创新运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上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马克思哲学永葆生机;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会发展的更加蓬勃,人民也更加地幸福和自由。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6]本刊特约调研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J].求是,2018,(10):15
作者简介:
吕睿,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