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域“可呼吸式”植物配置及养护模式初探
——以上海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为例

2022-06-21 01:04潘剑峰
园林 2022年6期
关键词:黄浦花境滨水

顾 芳 刘 欣 潘剑峰

(1.上海市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 200020;2.上海市黄浦区绿化管理所,上海 200020)

城市滨水是城市中最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滨水区域绿化植物配置及养护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面貌及生态效益。为提升城市滨水区域植物配置,通过分析上海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植物配置及养护实践案例,探索“可呼吸式”植物配置和养护模式。“可呼吸式”植物配置以自然、通透、韵律为特点,可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层次、花境式植物,搭配运用岩石等造景元素以及合理降低植物种植密度等方法进行实施。植物选择上,注重色叶树种、特色灌木、宿根花卉、观赏草、乡土植物等,体现“可呼吸式”植物配置特点。后期植物养护中,通过自然式修剪、适应性及养护评估、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等实施要点,促进达成低碳与资源节约、可持续性植物景观维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以期为城市滨水区域植物配置及养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可呼吸式”植物配置;植物养护;城市滨水;黄浦滨江;绿道;花境;观赏草

城市滨水区域是一种介于城市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特定公共空间范围,承载了自然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重要功能[1]。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滨水绿化景观能够起到提升整体美学特性、调节水域生态环境、发掘滨水空间潜力等重要作用,尤受关注[1-2]。随着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城市绿化建设被大力推进。然而过程中,植物配置与空间特征不协调、过度使用一二年生草花、种植密度过高等问题频频出现,造成空间闭郁度过高、植物生长不良、苗木浪费、审美疲劳、景观可持续性低等问题[3],不符合新时代“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为提升城市滨水区域植物景观,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区域植物配置及养护原则,并初步研究分析了上海黄浦滨江公共空间“可呼吸式”植物配置和养护模式,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配置提供可参考、可探讨的实践思路。

1 城市滨水植物配置及养护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具有生态交错带的环境结构[4],孕育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构成城市生态骨架的主导要素之一[5]。城市滨水植物景观多由人工植物群落构成,与自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体现人类中心思想与群落自然过程的矛盾和协调影响[6]。城市滨水区域地形狭长,植物景观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有开敞植被带、稀疏性林地、闭郁型密林地、湿地植被带等多种植物景观类型[4],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可达性、识别性、敏感性、效益型、文化历史性等空间特征[1,5]。

1.1 城市滨水植物配置原则

1.1.1 生态原则

城市滨水环境对空气温度、风速、相对湿度以及热舒适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2],其中滨水植物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遵循景观生态学生态适宜性原理,通过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尊重自然演进过程、分析不同植物生态位特征,合理地调节和改变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结构、组合和分布,就能促进形成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而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结构[4,7],达成具多种功能效益、景观优美舒适、人与生物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

1.1.2 艺术原则

在满足生态需要的前提下,应遵循艺术构图原理,运用植物造景艺术手法,表现出植物个体美、组合美与群体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4]。滨水区域植物配置,应以人的视觉感知为出发点,运用乡土植物群落等展现地域性景观特色,从多样统一、主从分明、均衡协调、韵律节奏等多方面[5,8],兼顾平面和立面的空间构图形式,形成对自然群落景观的提炼和艺术再现,创造动态连续、动静结合的植物景观[4]。

1.1.3 人本性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应从功能性上考虑,体现人在滨水环境中的主人翁地位[9]。从人的行为、心理、文化等特征出发,一方面考虑植物在环境中的遮阴、防护、美化、生态改善、文化滋养等作用[9];另一方面,要注重人的亲水需求,在植物配置层面考虑水体可视性、可达性,水睦相隔性,生态要素关联性等问题,以达到人与自然,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10]。

1.1.4 低碳、可持续发展原则

低碳园林是低碳经济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模式[11],与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等概念相辅相成。滨水植物景观的低碳、可持续性受到植物群落配置的内部因素影响,如树种组成、树木规格、群落结构等[12]。遵循“潜在植被”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海绵城市理论、植物碳汇计量等理论学说,应以自然式设计、保护性设计、乡土植物团块配置、优良碳汇树种应用等方式[3,6,12],持续探索更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植物配置模式,以达到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提升效能的目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11]。

1.2 城市滨水植物养护管理原则

1.2.1 植物与生物环境融合

养护管理中应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既要保护植物物种和景观多样性,也要注重廊道连续性的维护,保护滨水环境中的鸟类、野生陆生动物的移动和栖息。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和物种间竞争的问题,促进构建物种间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共生关系[7]。

1.2.2 植物与非生物环境融合

应充分考虑滨水区域的风向、湿度、温度、微气候等客观环境因素[2]。结合植物生物特性,对给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对于玉兰(Yulania denudata)等畏水淹的植物,应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避免积水淹根;对于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黄山栾树(Koelreuteriabipinnata Franch.var. integrifoliola)等易在大风条件下倒伏和折断的树种[13],新植时及台风前应配合扶架、支架等抗风措施,并定期对树冠进行修整,保持通透、疏朗的树形。

2 “可呼吸式”植物配置

2.1 研究区域概况

上海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位于上海黄浦江滨江黄浦段,是由日晖港桥至外白渡桥(全程8.4 km)的滨江沿线绿地。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于2017年建设完成。绿化景观布局为“一带三道七园”的串珠成线式结构,呈现景观连续、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一带”是指一条黄浦滨江景观带,“三道”是指慢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七园”是指由东向西串联起的杜鹃园、月季园、岩石园、琴键春园、秋园、药草园、草趣园。除了特色专类园,“三道”沿线另采用路缘花境、彩叶乔木、开花灌木或宿根花卉等配置方式,形成植物景观丰富、季相变化鲜明的滨江绿化景观带[14]。

2.2 “可呼吸式”理念

“呼吸”是指生物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将植物配置模式描述为“可呼吸式”,既指给予植物在种植环境中自由呼吸、生长的条件,又指人之于环境的缓和放松的情绪。这是针对当前追求即时成型、密集种植、高度闭郁、过度视觉美观等植物配置趋势而提出的理念[3]。“可呼吸式”植物配置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以自然式植物造景手法为主,同时突出通透性和韵律感;重视植物花叶色彩与季相变化,以宿根花卉代替一二年生草花,提高景观的可持续性;重视应用乡土植物,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可呼吸式”植物配置,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与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为主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观点[4-5]相一致,推动实现“低碳园林”“节约型园林”“生态园林”“公园城市”等理念。

2.3 模式特点

2.3.1 自然

“可呼吸式”植物配置总体上以自然式风格为主。以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为导向,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点,以花境等自然式种植设计、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形成自然美为主的植物群落,构建植物间、植物与环境间生态和视觉上关系的协调、美观。

2.3.2 通透

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垂直层次上主要使用大乔木+花境、大乔木+地被+草坪、大乔木+小灌木+草坪、小乔木+地被、小乔木+草坪、灌木+草坪等植物配置形式为主,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等花灌木以孤植或组团方式点缀出现,营造虚实结合、开闭有度的景观空间,方便视线穿透。水平层次上,乔木以孤植、列植或树阵形式配置,保持合理间距,增加透光性;灌木以孤植、组团、花境等形式配置;草本花卉形成植被斑块,以交错分布的镶嵌结构进行组合,水平面层次丰富,视觉上延长景深。防汛墙内侧多使用观赏草,柔化硬质边缘,同时保证临水视觉通透性。

2.3.3 韵律

以序列性的空间组合和变化性的构图形式,体现空间结构上的连续性和韵律感[4]。在统一风格中求变化,以规律性的变化方式,营造动静结合、开闭变化的植物观赏序列。植物组合与颜色搭配突出多彩、丰富、协调和季相变化,给人以丰富多样的季节变化之感。

2.4 植物配置方法

2.4.1 合理配置植物层次

为了满足滨水空间视野通透性,绿道沿线多采用乔木+花境/地被/观赏草等方式。主要配置形式有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杜鹃+草坪、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东方杉(Taxodium mucronatum × Cryptomeria fortunei)+玉簪(Hosta plantaginea)/观赏草、樱花(Prunus serrulata)+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鼠尾草(Salvia japonica)、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月季(Rosa chinensis)+草坪、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绣球、香樟+花境、色叶树种+风箱果(Physocarpusamurensis)/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观赏草等,既能保证观赏性,又能增强透光,为下层植物生长预留空间,增强植物生长势(图1a-1b)。再依据尺度变化,以孤植或组团配置的杜鹃、绣球、岩生植物、观赏草等特色植物,结合岩石等造景元素,穿插其中,丰富群落结构,表现自然生态、开闭变化的景观效果(图1c)。

图1 绿道沿线植物配置Fig. 1 Plant arrangement along the greenway

2.4.2 花境式植物配置

黄浦滨江绿道沿线上层布置池杉、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香樟等乔木,下层多以花境手法配置宿根花卉、小灌木、观赏草等植物。使用在高度、体量、尺度、质感、颜色、季相等层面有变化的植物斑块,以自然式混交方式,形成平面上斑块交错分布、立面上高低错落有致的动态连续带状景观。花境两侧选用玉簪、超级凤仙(Impatiens walleriana)、紫娇花(Tulbaghia violacea)、矾根(Heuchera micrantha)等花期长且花叶兼美的植物,形成花境边缘;中间应用金光菊(Rudbeckialaciniata)、黄金菊(Euryopspectinatus)、美女樱(Verbena.hybrida voss)、宿根福禄考(Phlox paniculata)、天蓝鼠尾草(Salvia uliginosa)、大花绣球(hydrangea paniculata)、金森女贞(Ligustrumjaponicum)、水果蓝(Toucnium fruitcans)、六道木(Abelia biflora)、观赏草等20余种植物,形成色彩协调、质地有异、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图2)。

图2 绿道沿线花境式植物配置Fig. 2 Floral border arrangement along the greenway

2.4.3 合理运用岩石等造景元素

植物在大自然中有岩石、山地、沙漠、盐沼等各种生境条件,通过对原生环境的模拟可以营造自然意味十足、观赏期长的植物景观,其中通过布置岩石、砂砾等造景元素模拟的岩生生境最为常见[15]。岩石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重要的造景元素,具形式美、意境美、神韵美[10]。使用岩石搭配造型或色彩美观的植物,或者使植物有机地组合在岩石间,能够营造生态自然、简洁练达、朴实归真的植物景观效果[16-17]。

黄浦滨江公共空间“可呼吸式”植物配置的实践中,运用黄石搭配高山杜鹃,以高原岩石生境意境形成精致的景观小品。孤植的高山杜鹃呈现饱满、丰富的意境(图3)。黄浦滨江绿道沿线岩石花境中,石块布置错落有致,以斑块交错形式种植蓝湖柏(Boulevard cypress)、蓝剑柏(Sabina scop)、橘黄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小叶蚊母(Distylium buxifolium)、喷雪花(Spiraea thunbergii)、六道木、迷迭香(Rosmarinus of ficinalis)、花叶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蓝羊茅(Festuca glauca)等高低错落的岩生植物,石块间预留植物生长空间,并在留白处覆盖砂砾,打造模拟自然的岩生植物群落(图4)。

图3 黄石搭配高山杜鹃Fig. 3 Rhododendron lapponicum with the Yellow Stone

图4 模拟自然生境的岩生植物群落Fig. 4 Rock plant community for natural environment simulation

2.4.4 合理降低植物种植密度

以自然美为原则,常使用丛植、群植等方式大片栽植,体现“量与美”[18]。然而为追求短期效果和过度视觉美感,常应用过高的种植密度,造成了植物间距小、微环境幽闭、潮湿等不利因素,导致倒伏折枝、缺氧腐烂、病虫害滋生蔓延等情况[19-20],使植物群落稳定性降低。黄浦滨江“可呼吸式”植物配置中,应用合理适度的种植密度(表1,图5),避免满种、铺满等过密的种植方式。建成初期,呈现较稀疏、自然的植物群落。随着植物个体生长和个体间资源竞争,二至三年后逐渐呈现较饱满的景观效果。

图5 部分植物合理密度的应用Fig. 5 Reasonable density of plants applied

表1 部分植物的应用规格、形式与种植密度Tab. 1 A part of size, form and density of plants applied

2.5 植物选择

2.5.1 色叶树种

考虑植物色彩及季相变化,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中选择银杏、水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东方杉、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栾树、朴树(Celtis sin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重阳木(Bischofia trifoliat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多样化的色叶树种,搭配应用香樟、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乐昌含笑、樟叶槭(Acercinnamomifolium)等常绿树种,形成针叶阔叶、常绿落叶组合的乔木骨架,勾勒天际线,突出自然美观、动态韵律之感。

2.5.2 特色灌木

灌木选择上,以针叶阔叶相结合、突出花叶兼美等为特色。应用品种丰富、特色性强的针叶灌木,如蓝剑柏、北美香柏(Thuja occidentalis)、蓝湖柏、蓝冰柏(Cupressus arizonica)、蓝阿尔卑斯刺柏(Juniperus chinensis)、金冠柏(Cupressus macrocarpa)、橘黄崖柏等,造型上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色彩上呈现灰蓝、蓝绿、墨绿、橘黄等植物色彩,以花境或组团设计,结合岩石和砂砾,营造模拟自然岩石生境的植物景观,呈现生机蓬勃的视觉力量感。

阔叶灌木选择上,注重花叶兼美,结合应用杜鹃、海棠、月季、绣球、丁香、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木槿(Hibiscus syriacus)等观花为主的花灌木,以及银姬小蜡(Ligustrum sinense)、金森女贞、火焰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花叶杞柳(Salix integra)、水果蓝、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观叶为主的彩叶灌木,形成观赏性强、多样性丰富的植物群落。

2.5.3 宿根花卉

以低碳、可持续理念出发,草本花卉选择时,以宿根花卉、球根花卉代替一二年生草花,因此在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中几乎看不到需要单季更换的时令草花。应用种类选择上,结合考虑植物群落的平面与立面构图,应用金光菊、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等水平观赏花卉,鼠尾草、火炬花(Kniphofia uvaria)、鸢尾(Iris tectorum)等竖线条花卉,与石蒜(Lycoris radiata)、萱草(Hemerocallis fulva)、百子莲等造型独特花卉相结合。

2.5.4 观赏草

观赏草通常是指具有狭长型叶片,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效应的,可用于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一类植物,具有生命力旺盛、抗逆性强、耐贫瘠和低养护等应用优势。黄浦滨江公共空间绿道沿线观赏草应用非常普遍,既有专类园、花境,又有群植形成的草甸。品种选择上,注重高度、形态、颜色、质感等多样化,应用了蒲苇类、狼尾草类、芒草类、茅草类、柳枝稷等20余个品种,以美观丰富的色彩、动态飘逸的形态、叶片摩挲的声响,触发观赏者联想,生成自然野趣、浪漫朦胧的意境空间(图6)。

图6 观赏草应用Fig. 6 Application of ornamental grass

2.5.5 乡土植物应用

乡土植物是指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的植物[21]。城市滨水区域具有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复杂性,增加乡土植物比例,有助于以“潜在植被”理论,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6]。乡土植物景观还能起到文化载体的作用,在滨水空间呈现有地域特色的植被风貌[1]。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乔木如银杏、香樟、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朴树、无患子、玉兰等,灌木如鸡爪槭(Acer palmatum)、紫薇、锦带(Weigela florida)、杜鹃、溲疏(Deutzia scabr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等,草本花卉如美人蕉(Canna indica)、萱草、香石竹、忍冬(Lonicera japonica)、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等。以染井吉野樱、杂交香水月季、蓝冰柏、郁金香、鸢尾等有特色的外来植物穿插点缀,呈现有变化的韵律感(表2)。

表2 乡土植物应用Tab. 2 Application of indigenous plants

3 植物养护模式

3.1 养护理念

3.1.1 低碳与资源节约

“可呼吸式”植物配置以自然风格为主,植物间水平和垂直空间布局具较强的通透性,植物间距较合理,为植物预留了“可呼吸”“可生长”的空间。注重乡土植物、宿根花卉、观赏草的应用,植物本身抗性较强且多样性丰富,后期仅需适当的人工管理,就能逐渐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植物群落。因此,后期养护过程中不必频繁进行草花更换、修剪整形、疏枝抽稀、施肥施药等高强度、高精度工作,在耗能、资源和人力上均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3.1.2 动态、可持续植物景观维护

植物景观是随植物个体新陈代谢而呈现生命节律、动态变化的景观。“可呼吸式”植物配置的后期养护,不在于维护植物景观一成不变,而力求在变化中不断保持平衡、维持活力。对于枯死、老化、长势不良的植株及时进行淘汰和补植。对于生长缓慢的多年生草本,适当搭配栽植一年生草本补充细节,维持群落稳定性和观赏性。避免同时更替大面积植株,保障可持续性强的生态效益。同时,重视植物品种适应性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植物品种,赋予养护管理“会思考”的属性,使植物群落稳定性不断提升。

3.1.3 生态环境保护

水域生态环境易受农林灌溉水、化肥,以及杀虫剂类、除草剂类等常规农药污染[22]。在绿化浇灌、施肥及病虫害防治药剂喷施的过程中,应避免灌溉水及农药直接流向河道,并按照农药管理相关规定,将农药废液及容器进行无公害处理。绿化保洁及植物修剪等过程中产生的绿化废弃物,也应及时妥善进行处置回收,避免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

3.2 实施要点

3.2.1 自然式修剪

植物修剪应以植物自然生长形态为基础,结合植物习性、生长情况、冠性特点、园林功能等,进行实施操作。特别对于花灌木,在有生长空间的情况下,减少球形、锥形、柱形等几何形修剪方式,展现植物自然形态与开花效果。同时,因树制宜,依照植物生长及开花特性,科学选择花后、休眠期等修剪时间。减少使用大型绿篱机等粗放式修剪工具,杜绝反季节、“杀平头”“一刀切”式修剪手法。

3.2.2 应用适应性及养护评估

对于绿地中长势不良或老化的植株,首先根据其生长不良症状,通过给水、施肥、修剪等常规手段进行养护、复壮,无法达到恢复活力的,则及时淘汰、补植。如遇同品种多株长势不良,花、叶器官发育不完全等,则从应用适应性及养护管理两方面进行评估,其中应用适应性评估,根据牛来春等的方法[23],从生理适应性、观赏性、生态性三方面进行实施(表3);养护管理评估,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调研,对养护管理中修剪、施肥、病虫害等因素,进行筛查与评价。通过淘汰适应性差的品种,持续提升养护科学性,使植物群落始终保持动态更新的活力。

表3 植物应用适应性评价[23]Tab. 3 Adaptable evaluation of plants[23]

3.2.3 无公害病虫害防治

月季白粉病、黑斑病、栾多态毛蚜、杜鹃冠网蝽等是上海地区常见的植物病虫害种类[24]。基于植物通风透光性好、长势强健、植物品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较高等情况,采用以下措施达到绿色、高效防控目标:(1)严格禁止使用乐果等中、高毒农药及禁用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精准选用针对性的低毒、高效药剂,并及时轮换,延缓抗药性产生。(2)对于白粉病、蚜虫等发生普遍的病虫害,根据其发生和消长规律,以适时预防为切入点,开展化学和生物防治工作,减少初期病原或虫口基数。(3)在有条件的区域实施灯诱等物理防治措施,并结合使用天敌保护、天敌释放等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注:表中统计数据均以种(species)为单位。参考《中国植物志》,如华东地区为产地或自然分布区域,或显示适合华东地区分布的,则认为该种为乡土植物,反之则认为是外来植物。

4 结论和讨论

“可呼吸式”植物配置模式,是低碳、可持续性理念下一种复合型的植物配置模式,需要结合场地意境营造、花境设计、岩石等元素运用,呈现朴实自然、通透适宜、富有韵律的生态景观。通透的空间营造,适合观水、亲水及开阔视角的营造,但层次简单的植物群落可能对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构建产生一定影响。较疏松的植物间距,需要二至三年时间达到较饱满的景观效果,不适合短期内营造华丽鲜艳的植物景观。

目前,“可呼吸式”植物配置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空间布局、配置设计、种植规范、养护管理等方面仍没有标准化、可实施的方案和措施。多数情况下,不同城市、不同区域滨水空间的尺度规模、功能定位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植物配置需要依据规划和环境而调整变化,不能简单类比,生搬硬套,因此“可呼吸式”植物配置模式的应用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针对当前过度追求即时成型、种植密集、高闭郁度等植物配置现象提出符合低碳、可持续理念的“可呼吸式”植物配置模式。“可呼吸式”植物配置模式以自然式植物造景手法为主,同时突出视觉通透性和构图韵律感。可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层次、花境式植物,搭配岩石等造景元素及合理降低植物密度等方法来实现。植物选择上,注重花叶兼美、季相丰富、可持续性强,可应用色叶树种、特色灌木、宿根花卉、观赏草、乡土植物等突出自然、通透、韵律等“可呼吸式”特色。后期养护过程中,可采用自然式修剪、适应性及养护评估、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等操作,突出低碳节约、动态变化、环境保护,呈现可持续性强的后期效果。从对植物配置与养护模式的初步探析上来看,一方面“低碳、会呼吸的绿地”完美契合了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自然式植物景观能较好契合城市滨水空间对生态景观的需求;另一方面,具多元方式、动态变化的“可呼吸式”植物配置,具有较强的空间美感,且植物景观可持续性和生命力较强,在后期具有渐入佳境的潜力。文章初步探析了“可呼吸式”植物配置与养护模式,为得到可实际应用、可推广的植物配置及养护技术规程,植物景观设计、种植规范、植物养护等多个技术层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黄浦花境滨水
园林植物造景中花境的应用策略研究
瞻李白烈士故居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花境及其设计制作
北方园林花境设计创新与植物材料选择分析
黄浦恩、刘洋、罗玄、彭霞作品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浅述花境的运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