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分析的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研究
——以徽州地区为例

2022-06-21 01:04苏同向
园林 2022年6期
关键词:表现性编码要素

刘 月 苏同向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城乡统筹、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业态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剂。游客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环境感知结果直接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满意度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其中植物是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基于UGC数据,辅以ROST CM6、NVivo11软件构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体系,经IPA分析后提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呈现:(1)感知网络中心聚集、平均发散,积极情绪明显;(2)感知维度多样化特征突出;(3)感知要素表现性差异大,满意度整体较高,美学特征仍是关注重点,文化特征为潜力因素。据此,提出未来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可从乡土树种利用充分化、造景特色化,植物观赏佳期可持续化,植物衍生文化可参与化、产业化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展望研究可拓展处。

植物景观;景观感知;乡村旅游地;网络文本分析;重要-性能分析

城镇化进程加速,暂离城市、乡村怀恋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异军突起。王云才[1]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乡村

田园风光、风俗习惯等为吸引物,以体验地方风俗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感知,直接影响体验的质量和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游客感知成为旅游研究重要议题之一。

Butz和Goodstein最早提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经营领域,后经国内外学者完善,引入人文地理学、旅游学中,参考形成“游客感知”理论。目前,旅游感知研究可分为核心、组合、质量因素感知。其中,核心因素感知包括旅游目的地景观感知[3]。乡村旅游地感知涉及形象、景观价值感知以及感知与居民行为、游客重游意愿关系等,但结论多偏向宏观指导,实操性较弱,仅有少数研究关注乡村旅游地文化记忆空间、公共空间感知[4-5],以此细化景观营造提升方向。

植物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自然性、田园性与乡村旅游吸引物核心要求乡村性相吻合,成为吸引力系统的拉力要素之一[1]。旅游地环境感知集中于大尺度户外环境的视觉美学[6],以植物为对象的感知研究还相对较少[7],仅有论证风景名胜区[8]、森林公园[9]植物景观对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的影响,尚未涉及乡村旅游地。已有研究表明,植物丰富的色彩、气味、触感会影响人对环境感知[10]。因此,基于游客视角挖掘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的感知特征及评价,对了解群体需求,提升吸引力及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宋朝改歙州为徽州,地域范围确定为一府六县。自然造就徽州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半分农田和庄园”的景观格局,孕育出一大批至今风貌仍保存良好的徽州乡村。除徽派建筑外,游客印象最深为自然景观,并尤以凝汇林景、田景[11]、水口意象的植物景观最为突出,是地域文化载体之一。当代徽州乡村旅游发展日渐成熟,也亟需可持续转型。基于其植物景观独特性及乡村旅游业的突出地位,将其列为研究示范点。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旅游学“游客感知”源于“顾客感知价值”理论,而风景园林学“景观感知”根基于环境心理学,并逐渐与景观美学相结合[12]。二者虽理论起源不同,但研究目的基本达成一致,即探究人对景观及环境的感知和相互作用,故游客感知研究方法可借鉴于景观感知研究中。

感知研究常采用问卷调查辅以量表设计,然而问题设置、调研人员的访谈规范性会对填写问卷的游客产生诱导和干扰[13]。互联网介入推动旅游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旅游前决策感知、旅游中信息查询、旅游后体验共享等行为。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网络文本数据,凭借量大、获取开放、时效性高、覆盖面广的优势迅速成为旅游研究的数据来源途径之一。实验证明,网络文本数据与问卷数据二者在诸如旅游地形象感知类研究结果上呈现较高一致性[14]。因此本研究通过采集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分析范式、IPA模型探讨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现状。

2.1 数据来源

数据选自携程网、马蜂窝、微博三大用户平台。除前两者为公众熟知旅游平台外,近年来游客发布的微博也成为研究情绪感知[15]、目的地网络形象[16]的重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村落是否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或开发旅游、是否涉及植物对外宣传重点、网络评论热度等因素,选择徽州32个村落(表1)为分析对象。兼顾植物生长周期特征、疫情对乡村旅游地冲击,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将村名作为关键词检索,人工筛选涉及植物的网络评论文本(图1),即文本中必须出现某类植物的俗名或泛称,如“桑、山野植物、竹”等,要求不少于20字,共获400条。

图1 网络文本选取示范(图片来源:携程网https://you.ctrip.com/sight/yicounty528/18451.html#comment)Fig. 1 Example of network text selection

表1 数据来源村落选择统计表Tab. 1 The selection of villages based on data source

2.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将网络平台的文字、图像等非定量化材料转化为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推断的一种研究方法[17]。借助文本分析工具Rost Content Mining 6软件,规避人工提取效率低的弊端,实现对内容的深入挖掘。预处理初始文本,通过繁体字化简体字、错别字纠正操作,保存为.txt格式导入软件,构建自定义和过滤词表后分词,不合理处手动调整。然后开展高频词统计、语义网络和情感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完成乡村植物景观感知要素类目概念化、初始范畴与主范畴编码。参照已有文献中植物景观感知维度,编码过程由两位专业人员完成,并核对二人编码信度。交互判别信度在0.8以上为可接受,在0.9以上为较好。编码员之间交互判别信度计算见公式(1)[18]。

式中,R为交互判别信度,n为编码员数量,k为编码员之间相互同意度。2位编码员之间的平均相互同意度k的计算见公式(2)。

式中,MAB为两位编码员编码结果完全相同的样本数,NA为编码员A编码的样本数,NB为编码员B编码的样本数。

将初步编码结合专家咨询结果完善修正,应用编码前预留的1/4样本进行编码体系饱和度检验,形成最终结果。最后,基于IPA模型进行感知满意度客观综合性评价,确定哪些因素应当强化或弱化。本研究中,Ii表示第i个初始范畴的权重,Qi表示第i个初始范畴的网络总点评次数,具体算法如公式(3)。

表现性指标Pi为游客对于乡村植物景观感知要素的评价[19],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各个维度满意程度,见公式(4)。

式中Pi(i=1,2,3,…,n)表示初始范畴的满意度得分;Ni表示第i个初始范畴的评论次数,fij表示第i个初始范畴第j个评论的具体所得分数情况,运用Excel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各个维度的满意度情况[20]。

3 结果分析

3.1 高频词、语义网络及情感分析

排名前60位的高频词汇总见表2。以频数为基准,频数越高,表示游客对此印象越深刻。结果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其中,“油菜花”频率最高,说明生产性花海景观备受关注。其次,名词表示乡村植物的种类、色彩、生长季相、分布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等,如“乌桕”“红色”“秋天”“田野”等;动词体现生长状态,如“盛开”“绽放”等;形容词表明色彩、年相以及游客评价,如“金黄”“千年”“好看”“很美”等;量词则反映成景特色,以孤植或片植为主,如“一大片”“一棵”等。整体感知维度广泛,情感偏好表达充分。

表2 徽州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高频词表Tab. 2 High-frequency words of plant landscape perception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Huizhou

基于软件的“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功能,可视化语义联系(图2),网络连线的密集程度和粗细表现紧密程度。核心圈层以“油菜花”为中心,辐射广、关联对象多;次核心涉及季相属性、生长状态属性、区位属性等。这种中心聚集、关联较平均的网络结构,说明游客关注点较为集中且能感知到植物景观与整体环境的协调度。

图2 徽州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语义网络结构图Fig. 2 The semantic network structure diagram of plant landscape perception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Huizhou

如上评论还涉及游客的情感偏好,经情感分析后得出积极情绪占比68.95%、中性占比21.27%、消极占比9.78%,整体呈现正向效应。分析可知,积极情绪由对植物生长状态看法以及由植物引发回忆或想象等形成,如“周边生机勃勃的稻田”“银杏树下喝茶赏秋绝对是桩美事”;消极则因错过盛花期、审美疲劳等引发,如“春天去有桃花和油菜花,其他季节就不推荐了”“油菜花从小看到大,对我没什么吸引力”等。

3.2 乡村植物感知要素编码

汇总已有植物感知研究维度(表3),发现在季相、色彩、空间围合感、覆盖度、多样性、文化内涵等层面认可度较高,提供编码参考。400条文本中随机选取300条编码,剩余100条用于编码体系的饱和度检验[21]。编码过程分为三步:(1)拆解材料,概念化完成自由编码(表4);(2)不断缩编比较,归并相似因子,建立各概念类属间联系,通过主轴编码提炼初始范畴。经检验,两名成员编码的交互判别信度约为0.91,满足要求。为提高合理性,将初次编码结果制作成问卷交由8名专家审议,针对各维度进行重要程度1~10分的评分,经讨论认为平均值≥7.0即为关键维度,得到结果和修改意见(表5 - 6),形成初步的感知维度体系。(3)将此应用于剩余100条文本,检验饱和度,发现没有出现新范畴,感知要素体系即建构完成(表7)。

表3 已有文献关于植物感知维度的参考[7-8,22-31]Tab. 3 Reference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perception dimension of plants[7-8,22-31]

表4 开放式编码示例Tab. 4 Example of open coding

表5 专家针对游客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维度的评价结果Tab. 5 Experts’ evaluation results on the perception dimension of plant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表7 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体系Tab. 7 Plant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s’ system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3.3 IPA重要性——表现性分析

结合李克特5分制打分法,对感知要素进行I值(重要性)与P值(表现性)计算。自1开始编序,并设立A-E评价等级,依次表示“好、比较好、中等、差、非常差”,并根据评价的等级依次赋A-E值为5~1分(表8)。如编码“22A”表示感知维度要素22周边环境协调度,认可度为A,打分为5,即认为植物与乡村周边环境融合较佳。计算结果如下(表9)并以方格图(图3)可视化。方格图中,重要性与表现性指标均值表示X/Y轴的切割点[19],包含4个象限,分别为优势区(第一象限)、保持区(第二象限)、缓冲区(第三象限)和重点区(第四象限)。

表8 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编码评分示例Tab. 8 Example of coding scores for plant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s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表9 徽州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重要性—表现性值Tab. 9 Importance-Performance of plant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s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Huizhou

图3 徽州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IPA方格图Fig. 3 The IPA analysis of the plant landscape perception element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Huizhou

(1)优势区指的是重要性、表现性均高的要素。植物整体覆盖度高,色彩仍是视觉感知的重点,游客对物候标识性较为敏感,植物与乡村融合较佳,体现栽植与乡村意境相契合的优势。(2)保持区指的是重要性低、表现性高的要素,即为旅游地植物景观建设的潜力因素。尤其是游客惊叹于古树名木的大规模尺度,表现出对其文化特征内涵较高认可。据此突显植物特色形态,散发沁人心脾气味,注重古树名木解说展示,塑造乡村性符号特质。(3)缓冲区指的是重要性、表现性均较低的要素。分析可知,游客出游选择多基于前期获取的知名度信息,但因时间选择错位错过最佳观赏期,出现落空的现象,进而展现失望情绪;种植层次上平地成片同质化花海景观易引发审美疲劳;乡土性感知受体验者成长经历影响,缺乏地方感,造成此维度满意度较低。(4)重点区指的是重要性高、表现性较低的要素。此多为感知对象的客观性描述,未呈现较大的情感变化,故可考虑与其他维度结合,如融合空间分布,种植层次及色彩,在村落转角处增设点景彩叶树种。

总体而言,游客对于徽州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重要性和满意度集中于第一、二象限,满意程度较高。在表现性上:植物生物学、美学、整体环境特征感知远大于文化特征、经济、游憩价值感知,说明乡村旅游地建设者在营景时已注意到植物区别于其他景观要素所具有的客观优势,并强化了色彩引发的视觉感受,使其成为美学感知的第一维度。同时兼顾徽州乡村的山水底色,融合意境美。在满意度上:美学特征>文化特征>整体环境价值>游憩价值>经济价值>生物学特征,与景观感知强调美学价值的以往研究结论相吻合。文化特征未刻意营建但满意度较高,此为优势可在景观质量提升上重点考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基于旅游网络平台用户文本,定量分析得出游客感知植物种类、色彩、种植层次、生长季相、空间分布较强烈,形成以“油菜花”为核心的中心聚集、较平均发散的感知网络,积极情绪明显。

表6 专家针对初次编码的修改建议Tab. 6 Experts’ suggestions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initial coding

(2)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意见,基于扎根研究范式编码文本,提取感知维度,形成涵盖6个主范畴、22个初始范畴的感知要素体系。结果表明,游客感知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集中于生物学、美学、文化特征、经济价值、游憩价值、整体环境特征。

(3)采用IPA模型开展感知要素评价,各要素表现性差异较大,满意度整体较优,存在较多待挖掘空间。表现性上植物成景强化客观生物学特征,却忽略独特的文化价值;满意度则相反,文化特征表现较高。由此可知,美学特征仍是感知重点,尤以色彩最为典型;整体环境特征高表现性与满意度,与徽州乡村山水画意蕴相吻合;游憩价值、经济价值待挖掘空间较多。

4.2 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从以下层面提升徽州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吸引力:(1)乡土树种利用充分化、造景特色化。挖掘本土树种,结合“一村一品”建设,种植适宜性强、原真性高植物,如徽州黄菊;栽植兼顾地形、村俗,强化层次,如平地突出感官层次,坡地利用高差层次,保留风俗信仰植物,如风水林、食用植物等。(2)植物观赏佳期可持续化。以农事十二节气为周期,规划不同时令植物景观,满足季节观赏不间断需求。(3)植物衍生文化可参与化、产业化。发挥五感优势,营造可闻香、可体验劳作、可感悟文化的植物景观,融合旅游新潮,开展乡村植物研学等。

5 讨论

一方面乡村植物景观聚焦于群落调查,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地“感知对象特征—影响要素—心理、行为意向”的体系化实证研究示范日渐成熟,传统定性法、现代定性法[32]等方法论得以验证,但旅游导向下以植物感知为核心的探讨仍较少。本研究立足游客感知,构建感知维度体系,并加以评价分析为实践提供借鉴,仍存在以下不足:(1)原始数据层次待完善。缺乏游客人口特征数据,不同层次群体的感知差异待挖掘;UGC数据中视频、图片等高关注度信息待分析。(2)理论模型尚待大量实践检验。对网络评论经过扎根理论编码获取游客满意度结果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33],虽然本文采用文献参考、专家咨询尽可能保证基于扎根方法的编码体系的合理性,但两名成员的编码略显不足。未来可从以下方面深化:(1)探索UGC数据关联性感知。从图像的视觉层、对象层和概念层中提取及量化语义知识,图文结合研究[34]。(2)感知评价平台建构。以专家导向下群落生态评价为基准,融合构建乡村旅游地公众感知反馈平台,游客实时评价,算法分析验证感知维度。

注:文中图表除备注引用外,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表现性编码要素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生活中的编码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数感的表现性评价维度与评价任务的开发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Genome and healthcare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