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 邵洋 邓威 李宗瑶 舒雯 谢波 唐永超 梁德 张顺聪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关节,筋骨,气血及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的一门学科[1]。中医骨伤科学科历史悠久,并有者丰富的理论体系,课程内容涉及系统解剖学,影像诊断学等多个学科,在课程的讲授中还会出现诸如各个关节部位的专科体查、骨折复位手法、夹板石膏固定及功能锻炼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知识点。因此,如何将教科书上庞杂的理论知识条理化,将抽象的专业概念形象化,将专业的实践操作可视化,这对于提高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至关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教学工具已经步入教师课堂,“雨课堂”就是一款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它能协助教师和学生搭建实时互动学习沟通平台,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教学[2]。雨课堂操作界面简单、易于学习、互动性强,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方面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雨课堂已经成为智慧教学的主流工具之一,在各个专业教学领域都有应用[3-5]。笔者尝试将雨课堂应用于《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喜爱和好评,现报告如下:
研究时间2019 年9—12 月,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 级102 名全日制本科生为教学对象,且由同一教师授课。其中男生60 名,女生42 名,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雨课堂智慧教学组51 名,平均年龄(21.5±1.5)岁,其中男性29 名,女性22 名,应用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对照组51 名,平均年龄(20.8±1.6)岁,其中男性31 名,女性20 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此前均未进行过雨课堂的相关内容学习,两组学生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组依托雨课堂平台,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采用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进行分析教学。见图1。
图1 基于雨课堂的《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课前:授课教师与学生分别注册雨课堂,教师根据《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前期的学情分析,制定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将制作好的学习素材(PPT 课件、微视频、慕课和语音讲解等),安排学习任务,通过雨课堂平台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学生根据雨课堂上教学推送的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了解课程基本知识点,重点及难点。必要时可先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自行梳理知识点,并进行在线测试。通过雨课堂平台,向教师提出课程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线上互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课前知晓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优化课中课程设计,为课中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课中:课堂上,教师在进行传统授课的同时,可借助“雨课堂”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教师可根据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及问题回答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讲解学生的预习知识盲区。学生也可以借助平台,实时看到教师的授课内容及相关知识重点,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实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雨课堂平台收集的学生学习数据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心,对学生出现错误、纰漏较多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实现课程线上与线下的良好互动,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作用。
课后: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在平台上发布课堂总结及知识拓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数据等情况,对平台上的教学资料实现再巩固及提高,并进一步完成教师推送的课后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平台“报告老师”板块中提出,与教师实现课后互动交流,让课堂永不下线。
传统教学模式组 课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制作课程课件,课程讲义,并将其分享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课件讲授、知识点讲解、配合板书撰写为主进行授课。
考试考核《中医骨伤科学》全部课程结束后,课题组成员依据课程大纲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考核,考查维度从理论知识(40 分)、临床技能(30 分)以及典型病例分析(30 分)及考核总分4 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满意度调查 课程结束后,通过雨课堂平台,利用投票功能,对雨课堂智慧教学使用及满意度情况做问卷调查,设计数个问题供学生投票选择其符合程度:提高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整体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相关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组别《中医骨伤科》学科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雨课堂智慧教学组四项调查指标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其中理论知识得分,病例分析得分及最终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得分、病例分析得分及总分对比(分,)
表1 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得分、病例分析得分及总分对比(分,)
注:与传统教学组相比较*P <0.05,**P <0.05,***P <0.05。
雨课堂智慧教学组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见表2。本研究通过雨课堂平台共收到学生有效调查回答51 份,回答率为100%。从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并认为其在提高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方面更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表2 智慧教学组学生对基于“雨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投票结果(例)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临床体格检查、手法复位以及躯体的练功治疗等临床操作[6]。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骨伤科学在秉承原有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诊疗方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医骨伤科学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学科所涉及的概念多,专业名词抽象,某些体格检查操作难于理解,对于大四的临床医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掌握该学科的重点,授课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经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单向输出教学(填鸭式教学),加上中医骨伤科课时有限,讲课老师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将骨伤科疾病全部讲完,在一定程度上只求“数量”不讲“质量”[7]。在课堂上学生们也已经习惯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只顾讲,学生只顾记,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容易忘记相关概念,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程度也越来越“淡”,最终可能出现学习疲惫感[8]。笔者在平时的临床教学中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中医骨伤科的基本概念不熟,在疾病诊断时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无法建立临床辨病思维,在学习时非常被动。当然导致以上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教师首先需要在源头——教学方式上不断提高[9]。
智慧教学(smart teaching)是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的目的是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营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具体操作上是最大化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优化教学资源,实现教与学的智慧化、便捷化和高效化,最大程度上的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10]。新型教育工具“雨课堂”,能很好的协助教师完成现代化“全程教学”,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与学生实时沟通,让课堂永不下线。现代教学方法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中医骨伤科学“金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也给原有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植入许多新的元素和理念,但是如何将这些理念和概念较好的“传输”给学生,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医骨伤科领域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不断得到研究者的青睐和重视,研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问题日益凸显,在平日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将循证医学的观点引入课堂值得深思[12]。结合目前大专医学院校实际教学情况,中医骨伤科学师资队伍很多都是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他们临床知识丰富,掌握了学科良好的基础及前沿知识,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老师上课前不知晓学生的基础知识如何,在课堂上经常只是滔滔不绝的讲授知识和理念,不顾及学生是否能接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一名良好的临床医生未必是一名良好的临床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首先需要知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掌握如何,在此基础上再研习知识点如何讲述,课件如何构思等。基于以上特点,“雨课堂”的教学设置能较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课前的预习设置,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所学章节知识点的学习程度,以便进一步优化课程课件及讲授思路,适当调整知识框架和知识点的总结,引导学生在预习课件的基础上再加强章节重难点的学习,然后通过课中和课后的习题测试,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13]。通过整个智慧教学过程,授课老师能有效的把控“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学习阶段,以最大程度释放出教与学的能量,让师生产生更多的互动,也让教学变得针对性更强,也更为高效[14]。
文献报道,在基础医学和临床教学中,已经有很多教师将“雨课堂”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5-16]。但是将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中医本科临床课堂教学的报道还不多。本研究中笔者将其应用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并通过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典型病例分析及考核总分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雨课堂智慧教学组的学生相比传统教学组的学生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雨课堂智慧教学组学生对智慧教学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还是比较乐意接受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中医骨伤科学的兴趣。
总之,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更新给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对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雨课堂”使教与学从原有的固定模式中得以解放,在不同维度使学生充分融入教学构思中,让教师明白学生的需求,完成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如何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如何更好地和原有在线课程资源相结合等,这些问题仍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