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雪平 肖龙 王美姣 苗志毅
[摘 要] 根据“液气压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详细阐述了“液气压实训”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现。从课程思政总体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四对接、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液气压实训”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教学实践,以及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总结了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实施的方法,为装备制造大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课程思政;液气压实训;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四对接、六合一’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19JZW03);2021年河南省首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作者简介] 楚雪平(1973—),女,河南宜阳人,硕士,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维修和液气压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8-16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每一位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教师的责任。
“液气压实训”是装备制造大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类的综合实践技能课程,以智能制造示范实训基地为依托,涵盖液气压技术、设备安装、电气PLC控制、设备联调、维护与保养等内容。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在本门课程中的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液气压实训”课程是我院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群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数控技术专业群从“产、教、学、研、创、训”六个维度,创新出“四对接、六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训工件与企业产品合一、教师团队双岗双兼合一、学生与工匠之徒合一、科研项目与技术研发合一、专业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合一、培育培养与培训服务合一的“六合一”运行模式。通过实践,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等“四对接”。
二、“液气压实训”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一)课程思政建设方向设计
依据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知识型、实践性和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数控技术“高档数控设备突破、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工匠培养”的专业特色,确定“液气压实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为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重点是工匠精神、辩证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项目化课程内容
基于“四对接、六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工业现场液气压技术的典型系統为载体,以选“好”教材、用好教材、跳出教材的原则,结合多轴数控加工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认证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构,将企业真实项目提炼、转化成实训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项目分解为任务,实现课程融通。
(三)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成为“工匠”的职业理想;强化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忠诚、负责、认真的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辩证思维,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培养乐观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针对性实施方案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对接、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健全“德技并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首先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师德模范事迹,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学质量评定、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的首要考核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师必须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传道承德。
2.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实训项目的课程思政设计如图1所示。根据项目内容确定三个项目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其中,课程思政目标导向项目内容,课程思政内容支撑课程思政目标,项目内容实施课程思政目标。
项目一:采用案例、对比和问题引导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案例为讲故事“三国演义”: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液气压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演变,分析液气压技术强国的背后就是制造强国。对比是找差距,激发学生强国意识;学习国家技能大师的成长,以问题引导学生坚定成为工匠的理想。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激发学习兴趣。
项目二:采用案例、企业视频和实训竞赛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目标的重点是职业规范和辩证思维。国家级大国工匠一丝不苟操作的视频、技能大赛选手心得体会,作为课前学生学习的素材;课中教师规范操作示范,将职业规范融入实训过程;在实训中,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查资料、对比等方法做出正确判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设计竞赛环节,教师给出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任务,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项目三:采用学生实战、企业视频和反面案例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目标的重点是职业规范和辩证思维。学生观看企业教师的操作视频,以企业违规案例、学生技能大赛丢分和实操中学生未按规范操作引发碰撞事故等反面案例,正反两方面融入职业规范。学生对实训车间的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企业教师给出点评,再次强化职业规范。
三個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能分析复杂问题,从实践中总结,形成理论,再指导实践,促使学生践行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反面案例让学生更加明道、坚守强国信念。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做对比,找差距,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对比美国、欧洲、日本气动技术和我国气动技术的差距,升华学生爱国情怀,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任务为驱动,润物细无声融入思政元素
1.强化教师的言传身教。加强师德师风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技术规范,注重言行举止、语言规范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利用教学平台、技能竞赛和教学创新。利用教学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观摩世界技能大赛河南省选拔赛,用世界技术标准看自己,用选手精益求精的操作激励自己。
在教学中创新“2+3”课堂建设模式,“2”是指1+X多轴数控加工和机械加工工匠工坊两个载体,“3”是三个主体:企业教师、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及学校教师。三方共同制定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课程(见图2)。
3.以任务为驱动,将思政元素融入学习全过程。(1)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培养工匠精神。项目一在试验台上完成气动系统构建,项目二完成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三完成系统的维护与保养,课前发布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大国工匠视频;课中教师示范,学生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教师监督;项目结束后开展评价,纠正违规操作,树立标准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培养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力。项目一是真实系统,学生独立进行设计、仿真和实践检验;项目二学生展开联想,对比气路和电路,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明白结果一定,但方法多样,要用辩证思维找到最合理方法;项目二和项目三通过故障诊断,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根源,再透过本质反观现象,故障分析要从整体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判断和实践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养成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三)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走进生活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是目标,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从课堂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可践行企业6S管理。发起“规范行为你最美”活动,学生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学生课后完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和示范课学习,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校园文明行为纠察活动等。鼓励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缓解生活压力等问题。如针对气缸不动作的故障现象,工作中需先观察气压是否正常,让学生明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其次在加压过程中,如果压力过大,会出现气管爆开、漏气等现象,使学生明白压力过大会压垮管道;在合适的压力下气缸平稳动作,让学生体会在学生和生活中保持适度的压力,才能获取前进的动力。
(四)项目拓展延续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如家电维修组、车间维修组、实训室管理组等,学生走进社区、车间、实训室,帮助社区的居民维修电器,帮助教师保养和维护实训室设备等,做教师的小帮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小工匠、规范的传播者、优秀文化的学习者,延续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践行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巩固课堂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结语
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设计与实施中,笔者认为有两个难点:一是思政元素的挖掘,二是思政元素融入的自然无痕性。第一点可结合学习内容从课程思政的目标入手进行挖掘;第二点要求教师非常熟悉课程内容,同时自身也要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建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从理论高度把握专业内容的思想政治属性。针对不同内容,以不同形式、不同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在实施中,还要注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以专业学习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支持为辅,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而行,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CHU Xue-ping, XIAO Long, WANG Mei-jiao, MIAO Zhi-yi
(Colleg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deeply excavat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e also elaborate in detail.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overall teaching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analyz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schem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course under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four docking and six in on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excav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mechanical courses, which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