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卫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095-02
摘 要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在相同的关注焦点下,群体成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形成互动链。如果把这种群体情感能量与我国乡村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能弥补乡村小学体育条件的欠缺,又能提升乡村小学体育课堂内涵,培养小学生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协调,健康成长。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乡村小学 体育课堂 教学内涵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形象都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这种互动是社会动力的来源。对于一个组织或群体来说,将这种仪式产生的情感和符号联结起来,就能够构成群体的思想、道德规范和群体文化的基础。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和符号能够进一步促进互动仪式,形成循环。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互动仪式链的发生过程包括四个要素:第一是身体共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需要聚集在同一场所里;第二,有一定的圈层界限,对局外人设定了某种界限;第三,共同的关注焦点,人们的注意力需要集中在相同的对象或相同的活动上;第四,共享情感体验,人们会分享产生的共同的情绪或者相同的情感体验。当这些要素不断累积,关注点不断聚积一致,个体的情感能量爆发,彼此作用之下形成群体团结。群体越团结越能激发个体情感能量,个体情感能量越大越能促进群体团结,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互动链[1]。
由此可以看出,互动仪式链的要点是在相同的关注焦点下,群体成员参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情感能量,这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2]。如果把这种群体情感能量与我国乡村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能弥补乡村小学体育条件的欠缺,又能提升乡村小学体育课堂内涵,促进小学生身心协调,健康成长。
二、我国乡村小学体育课堂现状
(一)教学条件
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需要许多必备的硬性条件。首先是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等,其次是体育设施与体育器材,如乒乓球台、羽毛球场、跳高跳远撑杆木马以及各类球具等等。在城市小学,由于经济支持,资源集中,体育课堂教学硬件得以保障;但在乡村小学,因为场地受限或经费支持不足,有些乡村小学只有一块空地供学生做操以及跑步等体育活动,体育功能非常欠缺,体育课堂各类体育项目必需的场所、设施与器材不齐全,不足以满足体育课堂的教学需求。
(二)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人人参与,寓教于乐,但是由于乡村小学条件所限,小学生年龄偏小,体育教学变成绕操场跑圈,单一乏味,体育课堂变得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教学观念所致,一些乡村老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带学生玩,不出事就可以了。其次是忽视讲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忽视培养体育精神与体育荣誉。
(三)教学师资
体育教师应具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富有创新和挑战的精神,在教学中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但由于城市和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小学体育教师大都不是科班出身,往往由其他教师兼任,或学校管理人员兼任,因为缺乏体育专业知识背景,他们应对不了多种运动项目的授课,变成“赶鸭子”上课,放任自流。有的老师甚至言语过激,举止粗暴,造成学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小学生的发育成长。
三、乡村小学体育课堂契合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条件
乡村小学体育课堂虽然条件简陋,师资欠缺,但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角度进行教学创新,激发群体能量,是能弥补硬件不足带来的缺憾的。乡村小学体育课堂契合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条件分析如下。
(一)身体共在
身体共在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必备条件,强调“我在场”的物理属性。柯林斯认为,身体共在指的是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人处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当中,密集的身体聚集是建立起集体兴奋的第一个关键步骤,通过这种集体兴奋能够产生一种“触电感”。在这个共同空间当中,他们虽然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都能够互相影响。
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类课堂,像语文数学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而体育课堂强调学生参与为主,特别乡村小学,体育设施简陋,学生年龄较小,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更应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力求每一名小学生的“身体共在”,来促进身心发展。
(二)有一定的圈层界限
“圈层界限”可以理解为设限行为或者对外屏障,包括準入界限和符号界限。不可毫无限制地由人自由进出,在场域中的人也明白谁在和他们一起参与互动仪式。
按照国家教育法的要求,小学体育课堂以班级为单位,人数有限制;体育教学场所分室内和室外,其他闲杂人员不可毫无限制地自由进出,每个班级单位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通常以田径或球类运动为主,而乡村小学体育课堂则以趣味性体育为主,如跳绳、拔河、跑步等等,通过分组或分班级方式组织比赛,形成圈层界限。
(三)有共同的关注焦点
同一场域中的人的注意力都在某个共同的对象上,进行精神聚焦。柯林斯认为共同关注是关键,它能够进一步发展共享符号、产生情感联结。
小学体育课堂强调趣味性,强调人人参与。参与式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个体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之上,带有共享性质且极具创造力的全新文化样式[3]。首先,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使小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和其他参与者进行分享和交流;其次,体育精神能在体育课堂得到积极反馈和正面评价,形成精神聚焦。此外,班组体育比赛与竞争,使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是一种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效且高效的循环链。D730889C-D587-47E7-A3E6-7DB47B833E1A
(四)共享情感体验
柯林斯认为,在共同关注条件下,个体能够和其他人形成情感连带。群体成员之间通过多样的互动,加深了解,加强合作,来共享情感体验。
体育课堂的直观性和体验性,使小学生群体能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大家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关系融洽,互相支持,自信心与安全感高涨,产生强烈的互动倾向,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迸发出巨大的群体情感能量。所以,乡村小学体育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兴趣与情绪,营造个体促进群体,群体带动个体的课堂氛围,从而加深情感体验。
四、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乡村小学体育课堂内涵探讨
互动仪式链理论背景下的乡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既能弥补乡村教学条件的不足,又能激发小学生的情感能量,充实课堂教学内涵,使乡村小学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一)成就感
成就感来源于认同感。体育课堂通常通过分数、胜负、输赢来评定成绩。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课堂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突破自己的场所,通过成绩的不断上升,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并通过自身行为价值的肯定获得情感能量——成就感。
乡村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认知心理正在形成,通过参与体育游戏、体育比赛、学校运动会等等,班组成员之间潜移默化,相互影响,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群体成员对于体育成绩、赛场表现的肯定与鼓励,个体成员不断自我肯定与认同,信心与动力倍增,这些情感能量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归属感
互动仪式链中存在形成群体的社会关系符号。符号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影响群体的互动和认同,对于群体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乡村小学生中,有的父母文化不高,不懂也不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而小学生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急切盼望“心有所属”。所以,群体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犹如森林之于独木,大海之于滴水。而小学体育课堂就是一个群体场域,体育教师是课堂的符号,引领小学生共同参加同一体育活动,彼此交流共享情感,小学生产生一种“我是团体一员”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群体团结[4]。当小学体育老师的引领和体育课堂的节奏协调一致,学生群体的共识感和认同感达到最大化。学生群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同步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共同的焦点使其无比团结,共享群体情感能量互动,产生最强烈快乐,获得归属感。乡村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的归属感,形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三)荣誉感
荣誉感是指超乎个人利益的集体意识,是一种热爱集体、奉献集体的道德情感,最崇高的荣誉感是国家荣誉感。
体育是力与美的融合展示。力是体育竞技的物质基础,美是体育竞技的审美追求。体育赛事最能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5]。乡村小学生正处于树立集体观念的关键时期,乡村体育老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重视体育的审美教育,通过运动会、比赛视频、体育游戏等等传播体育精神,激发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崇高的国家荣誉感。
比如,乡村小学因为场地受限,可以适当增加体育比赛视频观赏学习,通过体育观赏,乡村小学生不仅学习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还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为国家荣誉去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与自豪情怀[6]。
五、结语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背景下,乡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能量”,乡村小学体育老师要掌握通过“群体情感能量”来激发小学生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教学内涵,在教師的引领下,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兰德尔·柯林斯,林聚任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陈依,郝永华.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互动仪式链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04):19-20.
[3]李欣欣,孙蔷薇.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短视频青年互动行为研究[J].东南传播,2020(10):115-117.
[4][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樊勇,朱富民.高校开设体育欣赏课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05):185-186.D730889C-D587-47E7-A3E6-7DB47B833E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