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淑芬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也在不断改进,新的听评课方式正在茁壮成长,音乐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通过对多元感官联动的来源与含义、教学的优势、运用,来分析阐述它对学生学习、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多元感官联动;中小学;音乐课堂
一、多元感官联动的来源与含义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在他的《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一书中提到:将脑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能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多感官教学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多感官学习法)。[1]多元感官联动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同时运用感受外界事物的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接受更多信息,建立更多神经连接,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中小学音乐课中使用多元感官联动教学,即是动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动觉(肢体律动)等多种感知觉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二、多元感官联动教学的优势
(一)所有音乐课型都可使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课程内容的界定,可将音乐课分成:欣赏课、唱歌课、器乐课、综合课等常规课,它们的教学环节大致一样,一般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拓展延伸——课堂小结。[2]在音乐课设计中,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合作、模仿等方法来感受音乐,教师只有充分调动、鼓励学生将眼、耳、口、大脑、肢体等多种感官联动,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起来。可见,多元感官联动具有良好的教学优势,所有音乐常规课都适用。
(二)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及参与率更高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感受、体验和表达,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3]每个学生的优势均不一样,有些学生听觉灵敏,有些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印象更深,有些学生要亲自参与体验活动才掌握得最好。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选择多元感官联动策略安排教学,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及音乐专业知识。从选教材,设计教案,到开展课堂教学,都需要对音乐教学大纲极为熟知;从选择教学策略、学习方法到课堂的层层引导,都需要细心考虑到班级的具体学情和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视唱练耳、节奏练习到范唱、范奏,都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这些都在无形当中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优化音乐课堂,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一种极富实践性、创造性的艺术。[4]音乐的实践活动有听赏、视唱、演奏、创编、表演等环节,多元感官联动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耳朵、眼睛、嘴巴、肢体等器官来感受、体验音乐,把音乐这种无语义的形态用实践活动展示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丰富并优化了课堂,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
三、多元感官联动的运用
音乐课程总目标显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文化,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5]因此,教师在构思各个教学环节时要更精密、合理。
(一)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开始,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为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情境创设、现场表演、层层铺垫、故事、游戏、谜语、问题、谈话、多媒体、律动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能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接下去的音乐学习之旅,指引目标、思路和方向。[6]
課例一:小学欣赏课——圣·桑斯《动物狂欢节》导入环节
教师:戴着狮子图片头饰,踩着音乐模仿狮王步伐走到学生跟前,非常霸气的说:“同学们,今天你们想和我一起参加动物狂欢节吗?”
学生:兴趣昂扬地说:“想”。
教师:多媒体快速展示公鸡、母鸡、野驴、乌龟、大象、袋鼠、天鹅等图片,问:“你们想扮演什么动物呢?”
学生:天鹅......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森林,狂欢起来吧!
这样的导入,采用听视演结合的方式,为音乐课创设氛围,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到音乐欣赏的活动当中。
(二)巧设教学环节,开启多元感官联动
教师依据具体学情,可选择图、文、声、像等贴近学生的媒介来引导他们感受音乐,通过聆听、演唱、演奏、探究、表演、创编等多种实践方式来引导他们表达音乐,运用手势、声势、肢体律动等表达方式来领悟音乐,多感官刺激,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提升学生音乐综合能力。[7]
课例二:初中唱歌课: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学生在学会演唱《青春舞曲》之后,运用声势律动,尝试无伴奏合唱。
(1) ××××××|
拍手 拍肩 拍手 拍肩E2ADF7A5-5173-465C-B91C-ED8D4ACCF0C7
(2) × 0 × 0 |
拍桌 拍桌
(3)口技:××××××××|
动次 打次 动次 打次
教师创编多种节奏型和声势,首先应该用一个声部进行,再逐渐发展到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变成一种课堂阿卡贝拉,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兴趣也很浓厚。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分小组编创声势律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配合多元感官联动的音乐课堂非常活跃、有趣。
(三)拓展课堂延伸,带领学生享受音乐、喜爱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8]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关注音乐的来源,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会寻找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达到延伸的目的——享受音乐、喜爱音乐。
课例三:初中综合音乐课:印尼民歌《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民歌,教师在完成新课教学后,可拓展到印尼的名片式音乐——甘美兰,再延伸至我国的锣鼓乐。
这种拓展方式仅仅是其中一种,还可尝试延伸到姊妹学科,如美术、语文等。
(四)切勿忽视课堂小结的“点睛”作用
课堂小結是对课堂教学的归纳和梳理,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是对教学知识点的总结与回忆,它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与优化创新,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多元感官联动教学使中小学音乐课堂更具活力,学生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语言、肢体动作等多感官参与到音乐课堂上,学习更加生动有效,情感体验更加丰富,音乐能力充分发展,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是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新追求。
参考文献[1]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M].王斌.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