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爱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9月“教育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下文简称“统编教材”)经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通过,并批准在全国投入使用。统编教材的诞生贯彻了中央的精神,整个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内容的安排,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统编教材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学习革命传统,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合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自身历史发展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它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标志,更是世界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课程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背负起重要的责任。但在唯分数论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对学生灌输知识点,单纯机械性地让学生记忆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手法简单粗暴,完全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严重偏离了语文课程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本质。这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缺少文化的滋养的语文教育,不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品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构建中的定位
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改如何定义呢?以此为基准,语文教育专家朱慕菊先生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三大方面。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学生在学习语文中,通过学习了解,理解借鉴不同地方的文化,拓宽了文化视野,唤醒了文化自觉意识和增强了文化自信态度。建构核心素养框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建构此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上,才能开花结果。
三、巧用部编教材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科教可兴国,教育既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教科书的重编刻不容缓。语文部编教材在时代的呼吁下,在一大批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历经四年的探讨下终于诞生。语文教材的改革尤为突出的是大幅度地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从中国画的封面设计,还是中国味浓厚的插图,更或是古诗文编目的增加,从文学史德经典中选文,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的中国风。无疑,语文部编教材内容的改革,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微缩品。国家教育部如此改革教材内容,完全是响应“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的体现。
那么,如何用好部编教材去引导学生传承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呢?笔者认为个中做法跟种花是同一道理。种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株成功被养活并被人欣赏的花需要经历:播种育苗、去杂除草、和浇水施肥三个阶段。
(一)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孕育具民族风尚的新苗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他决定了传道的方向。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首先要从培养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头人着手。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名家讲座,参观学习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特色学校和基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意识。带动教师阅读经典,参加示范院校开设的中华优秀文化培训课程,从而增加教师的文化底蕴,为传统文化教学作知识储备。另外,地区教育局要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为学校和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专业化的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着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方可孕育出具民族风貌的新苗。在统编教材众多的传统文化素材中,笔者认为可利用选编的132首古诗文,让学生利用早读和课前朗读的时间,反复诵读。这些古诗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神:《观沧海》《龟虽寿》包含了曹操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雄心和气概;《望岳》《春望》流露出杜甫热爱国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南安军》《过零丁洋》刻画了文天祥蔑视元人,誓死殉国的铮铮君子形象。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如同一颗颗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去杂存精,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扩展学生文化视野,学会尊重与理性批判
统编教材在选材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关于中华文化内容的作品,但也保存了部分西方文化的篇目。对于这部分的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如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可让学生联系文章《愚公移山》,让学生明白不论民族,不论时间,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是生命的永恒。又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和《再塑生命的人》时,当学生赞赏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和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时,我们又可以联系《邓稼先》和《回忆鲁迅先生》,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华的名人傲骨。通过对比式教学,培养学生尊重、包容多样性文化的态度。学生通过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懂得分辨精华,去其糟粕,更加坚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
(三)浇水施肥,利用教育的合力从多个角度出发,用文化滋养学生
部编教材在设计上进行创新,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向组织单元的结构。其中人文主题把文化的传承延伸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社会探究和实践活动,这就使得教学者在教学过程想法设法地把课堂,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首先,部编教材中的选文十分注重经典化,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些选文中,既有像《背影》《台阶》这类型展示家庭温情的美文,也有《我爱这土地》《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系列诗歌。这些都是名家的经典,满含着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学大师进行沟通与对话。通过经典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风采,不单语文水平得以提高,精神境界也有所提升,这样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部编教材在六册教科书当中一共设计了13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其中“身边的文化遗产”、“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天下国家”等专题都指向可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进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专题活动时,安排把父母请到课堂上来,进行一次亲子活动,让孩子为父母献上一杯热茶,送上感激的话语,甚至帮父母洗一次脚,从而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恩。再如,在进行“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个活动专题时,可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这个社会资源。新会的乡土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如崖门古战场、梁启超故居,新会陈皮,新会葵扇等,这些文化遗产充满了乡土人情。教师可与区文化局取得联系,聘请专人前往学校进行相关的文化讲座,如“崖门古战场中的爱国故事”,“我们身边的名人——梁启超”等。也可以申请带学生进行外出参观活动,到附近的新会陈皮基地观看新会柑的种植,陈皮的制作,近距离地感受新会的文化魅力。
传承优秀文化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敢于突破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社会,紧扣学生生活,多个角度的教育合力如同一场场春雨,滋养学生的心灵。
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更是一個长期积累的过程,用心深挖部编教材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心灵在文化的滋养下开出灿烂的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