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柯岩夫妇的《雷锋之歌》

2022-06-21 04:08郑学富
书屋 2022年6期
关键词:贺敬之郭小川柯岩

郑学富

1950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培训青年编剧、导演和演员,办起了培训大课,邀请在北京的大师们前去授课。他们准备邀请时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副主任的贺敬之讲授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由课代表柯岩去面请。当柯岩来到贺敬之的办公室,第一次见到这位《白毛女》的主要执笔人时,竟然大吃一惊。此时的贺敬之才二十多岁,英俊儒雅,却已因《白毛女》享誉中国文坛。此时的柯岩是扎着两条长长的、乌黑发亮的辫子,穿着蓝色列宁装,英姿飒爽的小姑娘,当时她也二十多岁。

贺敬之讲完课之后,院领导把学员不署名的剧本交给贺敬之审阅点评。当时柯岩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写了一个剧本《争取早团圆》。可是这个剧本在院里引起争议,有人说感情不健康、格调不高,而贺敬之看完学员的作品后认为这个剧本比较好,有完整的故事,而且有诗意,能看出作者的才能和潜力。

以后贺敬之经常从地处东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到东单办事寄信,都要到青年艺术剧院。于是,贺敬之和柯岩交往就多了起来。

贺敬之曾回忆起当年的恋爱:“当初,我们相互信任,也相互赞赏,她很聪明,很活泼、明快,有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女性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那种新的风貌。”“她性格中有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的、开拓的精神。”“我是从延安来的贫农的孩子,她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儿,但在五十年代我们相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就是要搞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在这个前提下,加上我们都是搞文艺的,兴趣爱好一样,彼此就有了共同的语言。”

1953年,贺敬之、柯岩这对志同道合的诗友走过了热恋的过程,向大家公开了恋人关系。9月中旬,贺敬之到柯岩宿舍来看望她,大家起哄道:“你们恋爱时间也不短了,赶快结婚吧!”柯岩羞涩地说:“我们还没给组织打报告呢。”“我们已经替你报告完了,组织上同意了,赶快办吧。”于是两人当晚到店铺买了两块红布被面,第二天领了结婚证,第三天就搬到了“洞房”——位于龙须沟旁一间很小的房子。文艺界的艾青、吴雪、赵寻、陈白尘、刘炽等来到这个小房间贺喜,戏剧家陈白尘还当了证婚人。婚礼之后,几个朋友和家人到一家小饭馆吃了个便饭,算是婚宴了。

结婚不到一个礼拜,柯岩于10月初随访问团去了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新婚离别,贺敬之很想念柯岩,盼望她来信,于是鸿雁传书成了这对新婚夫妻倾诉感情的唯一方式。1953年10月12日,柯岩给贺敬之寄来了第一封信,信上除了想念的一些话语外,还有一首写志愿军的诗歌,贺敬之把这首诗歌转给了《中国青年报》,很快就发表了。同年12月22日,也就是柯岩从朝鲜回国的前夕,贺敬之又收到柯岩发自朝鲜的信,五页纸写得密密麻麻,其中四页是两首诗的初稿和修改稿,当然信中充满了对贺敬之的思念和关心,也向丈夫如实汇报了自己得到的锻炼和取得的进步。她写道:“亲爱的,愈深化认识自己的缺点,愈懂得我与共产党员水平距离远,我愈有信心争取。我急于,但我禁得起党长期的、严格的考验。”

1963年,贺敬之熔议论与抒情于一炉的长诗《雷锋之歌》轰动文坛,现在读起来仍感到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你可知道这首诗是贺敬之、柯岩珠联璧合,用泪水写成的。

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因公殉职,年仅二十二岁。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雷锋的事迹,正在北京医院看病的王震将军找来贺敬之、柯岩和郭小川,要求他們写雷锋,宣传好雷锋精神。可是贺敬之和郭小川在单位一直脱不开身去辽宁抚顺深入生活,有“侠女”之称的柯岩背起行囊只身“闯关东”,她冒着风雪严寒,下连队、入军营、进宿舍、到伙房,采访雷锋的战友和领导,走访驻地群众。柯岩回京后顾不上休息,就急切地把贺敬之叫到身边,讲述雷锋的事迹,她讲着讲着,泪水奔涌而出,她一边流泪一边讲,贺敬之听着听着也是热泪盈眶。

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发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在那个学习英雄、歌唱英雄的时代,《雷锋之歌》迅速在神州大地流传开来。

猜你喜欢
贺敬之郭小川柯岩
杜林深植慧,小水汇为川
仰望同一片星空
仰望同一片星空
初雪
以诗歌扬名
用人民的诗歌抒写时代
记住乡愁 润泽童心
——记绍兴市柯岩中心幼儿园 “酷玩柯岩”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小鸟音符
穆旦与郭小川在1957年前后的交往
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