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晔
摘 要:美育是初中语文文本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文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认知。紧扣典型词语、抓住精美语句、关注生动描写,都能够形成美育关注,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适时做好美育渗透设计,让学生在学科体验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感染作用,注意文本价值的美育功能,尊重学生文本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和健康的美育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教学;美育介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4-0022-03
文本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在文本教学中对学生施以美育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文本学习的全新斗志,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初中语文文本教学的美育介入方法众多:紧扣典词,发现人格美;品味佳句,发现语言美;追踪线索,发现情感美;跟随描写,发现环境美,这些都是美育介入初中语文文本教学的方式。
一、紧扣典词,发现人格美
典词就是在整个文本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词语。典詞在文本学习中或揭示文本的主旨、或体现文本客观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文本的有力抓手。典词在语文文本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能够起到“牵一词而动全文”的文本学习效果。抓住典词,就找到了文本学习的有效入口,能帮学生快速感知文本核心主旨、发现人物人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通读,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文本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绝妙的词语,对展现人物精神有重要作用,谁能来说一说?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作出了快速回答:文本的主人公是植树的牧羊人,他叫做艾力泽·布菲。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后两个问题不能马上作出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个问题融为一体,从典词中感受牧羊人的形象。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思路走进文本内容,有学生认为“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这一段中的“戳”“轻轻地”“仔细”“盖”都用得特别好,展现出了牧羊人熟练而严谨的种树姿态。有学生继续补充:从这些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牧羊人对生命的尊重,还能看到牧羊人无与伦比的奉献人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设计文本系列问题,为学生搭建文本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文本阅读变得更具针对性。学生对教师所提的文本系列问题很感兴趣,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热情。教师提醒学生从文本中的典词出发,探寻人物的品格之美。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典词,分析典词在句中的用法,看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之美。
二、品味佳句,发现语言美
品味佳句是发现语言美的必要途径。佳句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崭新的文本学习体验。品味佳句,一定要建立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之上,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诵读是语文文本教学的根本途径,也是不可避让的佳句鉴赏手段,能帮学生有效深挖文本语言特色、品味文本语言意蕴,从而提高文本语言的综合审美能力。
《春》是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作品,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教师引导学生快速熟悉文本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文本语言的整体风格:文本中处处是诗意化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真情感染力,语言风格虽不华丽,但却能时时透露出一股生命的气息。学生对文本语言风格的理解尚停留在较浅层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佳句出发,发现文本语言之美。学生对文本展开了诵读,一边读一边对文本中的佳句进行勾画。有学生认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写的绝妙。春天本就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动作姿态,写出了春天的生命力之盛,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品味佳句的方法众多,教师提示学生:文本中不仅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叠词的使用也为文本语言增色不少。学生对教师的提示心领神会,继续探寻文本的语言之美。
品味佳句的途径众多,教师在教学《春》时,没有限制学生的佳句品味路径,而是让学生对佳句进行自主赏析。《春》是一篇较为经典的散文,其中的感情色彩极为浓厚,学生对文本展开诵读,以诵读的方式对文本语言进行初步感知,并圈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从多个角度对佳句进行鉴赏。学生的文本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点燃,语言审美品味得到显著提升。
三、追踪线索,发现情感美
文本线索是探寻文本情感之美的关键。在文本学习中,线索就像是一根线,将文本事件按照一定顺序关联起来,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文本中心思想更加明确。以人物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是文本线索设置的具体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对文本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秋天的怀念》是硬汉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后被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教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追踪文本线索。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追踪文本线索信息,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本线索的存在方式。学生掌握了文本线索的追踪方式,迫不及待想要去文本中追寻线索信息。教师发动学生走进文本,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秋天的怀念》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贯穿全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学生认为:《秋天的怀念》主要讲述了身患重病的母亲悉心照料患病儿子的事情,直到母亲倒下的那一刻,作者才悉知了母爱的真相,文本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也表达出了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有学生对答案信息进行补充:贯穿文本的中心事件是“看菊花”,最后作者终于看到了缤纷盛放的菊花,改变了消沉的人生态度,活成了母亲生前期望的样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追怀母亲所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直接让学生寻找线索信息,而是帮助学生了解线索的存在形式。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線索追踪方式之后,教师发动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并找到文本中心事件。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对线索信息作出快速反应,在“看菊花”这一线索中,领悟到了母爱的深厚与伟大。
四、跟随描写,发现环境美
描写种类众多,景物描写能够直接体现文本环境之美。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为了交代文本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背景,或是为了渲染文本文段的气氛,又或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主旨感情,是表现环境美的直接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美好生活情趣的有效途径。
《济南的冬天》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出自著名作家老舍之手。《济南的冬天》写了济南的冬天,全文围绕着“温情”两字展开。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文本都写了哪些济南冬天的景物呢?学生从文本中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济南的冬天》将山和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学生的回答标准程度很高,教师继续向学生发问:文本中不乏大量的景物描写,大家能结合具体的语句,品味其中的环境之美吗?学生通读文本,很多学生将目光放在了作者对山和树的描写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景物描写带给大家怎样的审美感受。学生陷入思考,根据片段描写感受环境之美。
《济南的冬天》中有大量的描写片段,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发动学生去找寻文本中出现的景物,启发学生从景物描写出发,探寻济南山和水的特点。学生是文本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文本阅读感受,用文本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景物之美,丰富了学生对文本景物的审美感受,陶冶了学生的美好自然情操。
学生是语文文本学习的主体,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文本学习体验,将文本学习目标放至长远,让美育成为贯穿初中语文文本学习的主线,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认知。美育在初中语文文本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教师将美育贯穿文本教学始终,取得了很好的文本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菲尔.借景抒情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山西教育(教学),2021,(08):67~68.
[2]林佳彬.关于挖掘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的探究[J].文学教育(下),2021,(0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