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娴
【摘要】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领域积极进行相关的探索,从认知程度、核心素养、技术层面进行改革,力求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笔者就现时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诗歌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讨,本文笔者将剖析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高效地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展开儿童诗歌教学,能更贴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关键词】儿童诗歌;信息化;融合
儿童诗歌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儿童诗歌具有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语言习惯的特点,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语言。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新修订,越来越多的儿童诗歌被选入到教材当中,并由教材延伸到课外。篇目比重的增加足以说明相关的教育部门对“儿童诗歌”内容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提出对“阅读和鉴赏”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如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儿童诗歌的教学需要达到的要求。信息技术使互联网走进语文课堂,將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拓展优化了语文学习方式,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要在儿童诗歌的创作教学课堂上融入信息化的技术,可以使得授课效果更加显著。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广大一线教师在进行儿童诗歌创作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笔者经过调查研究传统的儿童诗歌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 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师是课堂内容的管理者和策划者,老师如果没有满满的一桶水就难以给学生“一杯水”,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教师队伍缺乏关于儿童诗歌的发展历史、相关背景以及教学策略方面的相关知识,没有能够适时地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在授课时容易把“儿童诗歌”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
2.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不大,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儿童诗歌的乐趣,认为学习儿童诗歌只是单纯地朗读或者背诵,如若要进行儿童诗歌仿写或者创作,更是畏难情绪严重,无从下手。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时,传统课堂上教育儿童诗歌创作的模式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儿童诗歌这一文体的积极作用。在教育信息化2.0的拉动下,“微课”应运而生,微课的出现为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和科技感。现时教师们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粤教翔云”“希沃白板”等,这些教学软件具备播放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维课件功能。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取得儿童诗歌教学的高效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校本课程《儿童诗歌的创作》中有两次较为难忘的授课体验。第一次难忘的经历与“微课”有关,那是给同学们第一次上儿童诗歌创作的校本课程。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儿童诗歌”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说是熟悉是因为在此之前有接触过儿童诗歌,陌生是由于对儿童诗歌的了解并不够深入,现在要求同学们进行儿童诗歌创作,是更大的挑战。笔者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儿童诗歌”以卡通动漫的形象出现,儿童诗歌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儿童诗歌”惟妙惟肖的讲述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一下子就把同学们注意力吸引住了。“微课”中讲述了儿童诗歌的定义、特点、写作内容的选取、有趣之处等等,让同学们对“儿童诗歌”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奠定了同学们喜欢儿童诗歌,学习儿童诗歌,创作儿童诗歌的基础。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这样的形式新颖的儿童诗歌创作课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儿童诗歌”。
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色、广、声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之专注于课堂,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笔者的另外一次授课体验是以上观点的最好佐证。那节儿童诗创作课是要求同学们以天气现象为写作对象,选择“雷,风,雨,雪”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儿童诗歌创作。同学们一听到写作要求的时候非常高兴,认为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写,因为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对象。大家信心满满,个个都摩拳擦掌准备创作佳作。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们并没有了之前的踌躇满志,很多同学在唉声叹气,直呼“太难写了”“写不出来”。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以为常见的事物缺少细心的观察。笔者适时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电闪雷鸣”,引导同学们观看。出于安全的考虑,平时在生活中当中我们都不会很认真细心地观察闪电和打雷闪电。通过视频,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闪电的光芒和雷声的震撼,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在同学们受到了触动的前提下再动手创作儿童诗歌就相对简单了,同学们的作品也会更形象生动,而不是空洞的堆砌字词。笔者在这节儿童诗歌创作课中吸取的经验是在信息化时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要更新换代,要注重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影像、图画、音乐等多种感官干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进行感知跟单纯只靠老师的一张嘴进行授课的枯燥乏味的方式的效果明显不一样,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同学们真正地爱上儿童诗歌、用心创作儿童诗歌必须在授课模式上有所改变,力求突破。
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传统的课堂更加多元化,多元化体现在授课设备的更新换代、信息资源的日新月异、内容呈现模式的丰富多彩、课堂活动的异彩纷呈、效果检测的形式多样。儿童诗歌创作的课堂是学生比较少接触的领域,通过信息技术的带动,能让同学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包括视频、音频、画像在内的资源,能够给予同学们较多的创作灵感。相对于只靠老师说、同学们凭空想象这样的写作素材的获取方式而言,信息技术引领下的课程改革的变化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都是可喜的效果。通过这些多元化元素的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巩固。在儿童诗歌创作课堂融入信息技术元素,让信息技术的优质元素在引领学生们创作更多更优质的儿童诗歌上发挥作用,两者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儿童诗歌创作教学的探究”(课题编号:GDXKT2717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金贵.儿童诗的审美教学取向及其策略[J].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2):12-15.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4).
[3] 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4).
[4] 刘彩霞.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思考[J] 语文建设,2012(2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