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和地区推行创新跨界人才培养的教育背景下,本课题组开展了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本文介绍了研究过程及所达到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校本课程
一、问题提出
当前应试为主的教学现状与现实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矛盾的。跨学科融合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抓手,但相关研究很少。本课题组通过校本课程为切入口,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二、研究现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以“跨学科”“校本课程”为关键字,以期刊类型和硕博士论文类型检索相关结果不超过100条。相关研究角度有:核心素养、新高考、主题教学、课程要素、教师队伍建设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实践经验等。
三、研究理论
1.学习迁移理论:指在一种情境中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对另外一个新情境中的学习产生影响。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统觉理论: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排都必须重视学生原有的观念和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以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并实施跨学科校本课程为目标。逐步开展了以下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分三期開发基于跨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2.建立本校跨学科校本示范课程,形成跨学科校本课程资源。3.总结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成果
(一)开发了部分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
课题组成员开发了三期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
1.探索阶段
2018年主持人参观澳门科技馆过程中,被它的艺术性冲击,萌发了将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想法。在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下,2019年由主持人陈敏娟老师成员廖海发老师率先开发关于科学和艺术融合的课程——《科学立体构成设计》。
2.调整阶段
经过初步探索以及研讨,提出了后两阶段可以实施的融合课程。课题组成员一致通过“以赛带课”的实施路径,在课程实施过程的作品产出将会参加创客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课题组成员的饶甘林老师、曾国珍老师开发了具有生活气息的《生化创意实验课程》。期间,课题组成员配合学校承办“双融双创”佛山市创新示范课《聆音察理》,经过物理科组和艺术科组的深度融合,最终出色完成承办项目。
3.提高阶段
在以上经验总结后,陆凤球老师和陈敏娟老师开发了Arduino创意电子课程。曾国珍老师、蔡楚洁老师、廖海发老师共同承担了“BBP”之旅(BBP是butterfly (蝴蝶)、bird (鸟类)和plant (植物)的简称 )的社团教学。生物和美术通过自然笔记实现学科融合,每个活动都通过“收获与感悟”环节让学生将所看所做所思所想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
(二)提炼了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流程
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一个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流程:1.问题发现;2.确立问题;3.理论学习;4.组建教师团队;5.开发课程;6.组建学生团队;7.实施课程;8.展示课程成果。其中问题发现和开发课程是最重要的。
问题发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从国家课程中、社区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网络浏览中发现待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
开发课程可以遵循以下流程:确立课程目标;描述课程目标;分解课程目标为单元目标;分解单元目标为课时目标;分解课时目标为课堂小任务;根据课时任务确定教学要素。
六、研究成果的分析讨论
本课题研究结合当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对于指导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实践研究中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升。
(一)促进了学生多元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整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助能力
超越学科的内容,异于常规课堂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欲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在师生共同探索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学科界限,以整体视角、多领域知识和多元认知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促使学生向综合创新人才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
(二)促进了校内跨学科教研和教师团队建设
通过整合资源,开发实施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内容和多变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优化了教师学科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角色、工作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师实现跨界融合。
(三)促进了学校课程多元发展,提供了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
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丰富了除国家课程、单学科校本课程的学校课堂体系。深化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为目前学校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方向。探索研究过程中,从某种程度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研能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同类的课程提供经验以及可供研究的素材。
七、研究结论
在本校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改革过程,课题组员大胆积极探索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1.通过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国家课程资源和生活实践资源整合;2.通过跨学科校本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整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助能力。3.通过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实践,促进教师从“学科结构主义”迈向“跨学科研究”,促进校内跨学科教研和团队建设。4.通过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课程多元发展。5.通过本课题研究成果为同行提供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经验和实践素材。
八、研究后的思考
1.课题组成员成员以理科科目居多,开发的课程理科背景比较强烈;2.还有设想中的课程未来得及开发;3.实践对象未能惠及全体学生;4.没有跟踪研究参与此类课程的学生在国家课程内学习发展表现。
【本文系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专项课题“基于跨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qnzx15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念敏惠.高中化学和生物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2]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3]李钰欣.初中生物与其他学科交叉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