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选题为核心的图书全过程质量管理刍议

2022-06-21 21:59王延兵
出版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选题策划全过程管理社会效益

王延兵

摘 要:提升图书质量是图书出版单位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的首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新时代提升图书质量的新内涵新要求,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实践为例,介绍了以选题为核心的图书全过程质量管理,从选题策划、组稿、编校、设计排版、印刷装订、营销发行等全流程闭环质量管理的涵义、操作要点、难点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呈现了实施图书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图书质量 选题策划 全过程管理 社会效益

新时代我国出版业正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央针对出版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引导促进了我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18年年底,中宣部正式印发了《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这是全面考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指导意见,为图书出版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图书生产从最初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到最后的营销发行要经历很多环节,每個环节都关系到图书的质量。可以说,图书质量管理贯穿于图书生产的全过程,要提高图书质量,必须对图书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当然在图书生产全过程的不同环节,其质量管理有着各自的侧重和特点。对应图书生产的不同环节,图书质量可以分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印装质量、营销发行质量等。据此,可以将图书全过程质量管理分为如下几个环节:选题策划环节的质量管理,组稿环节的质量管理,编校环节的质量管理,设计印装环节的质量管理以及营销发行环节的质量管理,最后由于质量反馈而使图书产品能更好满足读者需要而进行图书重印、再版或策划新的选题,图书质量管理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选题是图书出版的重要基础,是图书出版单位一切经营活动的源头。选题决定了图书的定位和出版方向,选题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图书质量的优劣。可以说,选题既是图书出版质量管理循环的开始,又是这一循环的基础所在。选题策划环节和组稿环节是为了确保正确的选题方向和选题内容;编校环节是为了提高选题内容表达的准确度和公信力;设计印装环节是选题内容的艺术表现及物化,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呈现选题思想,提升读者阅读体验,体现图书的外在质量;营销发行环节是为了将选题内容及时准确地送达读者,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必要途径。因此,图书生产全过程所有环节的质量管理都是围绕选题这个核心进行的。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工社)一直重视图书质量的管理,在数十年的图书出版中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经验和做法。早在2012年,建工社即根据国家有关出版物质量的法律法规,总结梳理本社的有关出版物质量管理办法,结合本社的质量管理工作实际,制定了以选题为核心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对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排版、校对、印前审读、印装到发行、重印等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均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达到“杜绝事故、减少差错、多出精品、提升质量”的目标。下面就图书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要点进行介绍。

一、选题策划环节质量管理

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工作的初始环节,选题申报与选题论证是出版环节的流程入口,是质量把控的第一关口。因此选题策划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前提。

建工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导向,有明确的出版定位和方向,即“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心工作、服务建设行业发展为己任,努力为建设行业和社会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积累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播先进的建筑科技,培养建筑专业人才”。明确的选题定位,为选题策划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保持出版特色、保证选题质量、提升图书质量、打造出版品牌的前提。

提高选题质量需要从选题信息及市场调研的源头抓起。若编辑对选题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及市场调研不够重视,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会使得选题决策信息依据缺乏,造成盲目决策现象;甚至可能造成选题雷同,缺乏特色,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图书产品。建工社实行“三层策划”制度。在出版社选题规划的统一指导下,编辑、编辑部门、出版社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图书选题进行策划与论证,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动、互补的良性循环,聚集合力。编辑个人策划:编辑通过自己的调研等活动,策划本专业方向的选题并负责实施。编辑部门策划:由部门主任领导,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本部门业务方向的选题进行整体策划,包括部门年度选题出版计划、重点图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社级策划:在社长、总编辑领导下,提出重点选题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和构想,包括中长期选题规划、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年度选题计划的制订等。

通过激发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编辑注重原创选题的开发,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图书的策划上。编辑申报选题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要素:选题依据、读者对象、主要内容、选题查重、前版书信息查询、出版形式、组稿方案(主要作者背景)、编写要求、编写进度、效益分析与预测、营销方案等,认真填写“选题组稿审批书”。

建工社建立了一套成熟规范的选题论证制度,严格论证程序,提高论证质量,严把图书政治导向关,实行“一票否决”。保证每个选题必须通过三级论证方可获得审批立项,即责任编辑论证、各编辑部门组织的专业选题论证会议论证(分管社领导出席)、社选题审批会论证。通过选题论证,严把选题入口关。论证时不仅要评估选题的两个效益,同时要求选题以不超出选题规划的范围为宜。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盲目涉足自己不擅长、没有编辑力量、跟自身专业定位相去甚远的出版板块,撤换质量效益低下的选题,淘汰低劣平庸选题,杜绝选题重复、跟风出版,把宝贵的出版资源和力量集中到原创选题、精品选题上,切实提高选题策划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图书的出版质量,打造精品出版。

二、组稿环节质量管理

选题通过论证获得审批立项后,即进入选题组稿环节。组稿工作是保证书稿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管理的重点是对书稿内容质量的管理。组稿环节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把好稿源关,提升原稿质量。如果原稿质量不高,即使编辑的加工能力再强,也注定其无法是一本高质量的好书。因此在选题组稿环节对书稿撰写过程的质量进行把控至关重要。

选题组稿环节要执行一套严格完善的选题实施和监控机制,确保选题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组稿环节的工作内容有寻找作者、选择作者、贯彻出版意图、获得合格书稿等,其中还包括审查写作大纲、审阅编写样张、签订出版合同、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沟通等。

作者的选取是保证书稿质量的关键,一本好书的产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作者或作者团队。选题再好,没有合适的作者,也必将是水中月镜中花。选择具有该选题编写能力,在该选题专业方向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一定写作经验,并有适宜编写周期的合适作者、译者,确定好编写组织方式和参编人员。对于多人合作编写的情况,尽量明确主编或第一作者,可以代表所有编者开展相关事宜。正式组稿前应提供参与写作的所有作者情况表,组稿过程中有变化时,应有相应的预案和变更记录。

优化编写提纲是保证书稿质量的有效手段。作者拟出编写提纲后,应和所有编写人员以及责任编辑交流意见,必要时请有关专家或目标读者阅读并提出意见,并对照市场同类或相关书籍,综合探讨后,进一步优化编写提纲,明确内容要点。对于规模较大、多位作者合作的项目,一般需要召开编写会议,需要作者试写部分内容,经编辑与作者们一起研究、修改完善后,形成样稿,作为书稿编写可参考的样板,用以规范和指导作者们的写作。

明确编写要求是保证书稿质量的必要步骤。向作者全面介绍选题策划的意图及内容,帮助作者了解书稿的结构和体例,确定作者所要编写的内容及各部分的篇幅。明确内容形式、编写进度及交稿时间。提醒作者注意《出版管理条例》中规定不得有的内容,是否有侵权问题,是否存在政治问题,内容是否陈旧过时等。

加强书稿中耕是保证书稿质量和按时交稿的必要动作。在书稿撰写过程中,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了解编写进度,协调多位作者之间沟通顺畅,及时解决问题,并适当敦促作者按时完稿。在写作前期审查部分稿件内容,看看是否符合选题意图和出版要求,如有偏差或不适合之处,及时指导,保证和提高交稿质量。

三、编校环节质量管理

书稿达到“齐、清、定”要求完成交稿后,即进入编校环节。编校环节的质量管理,是对书稿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管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多年来,建工社坚持“三审三校一审读”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成熟规范的审校操作流程,始终把提高图书质量放在第一位,以严格的流程管理堵住可能产生质量问题产生的漏洞。

1.运用智能审校和制度创新把控审稿及加工质量

近年来,建工社引入了方正智能审校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内容进行多方面检校,包括字词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文章逻辑检查、上下文查重、敏感词检查、专业术语检查等。建工社通过在社内广泛征集并经审核把关,建立了有自身专业特色的不规范词库,导入到智能审校系统中。要求编辑收到书稿后先用智能审校系统过一遍,一般一本二十万字的书稿十几分钟就可以审校完,一些人工审稿容易忽视的问题通过智能审校系统能方便地突显出来。编辑在对审校系统提出的问题进行审核处理后再进行人工审稿,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审稿效率,而且对提高审稿质量也大有裨益。

初审者须对经过初审的稿件提交书面初审报告,初审报告包括选题、组稿情况,书稿特点的分析,对书稿结构、体例、语言文字质量的评价意见,采用、退改、退稿意见,并对于采用的书稿,对图书开本、装帧、用纸、定价、营销宣传等提出建议和设计思路等。复审时要求审读全稿,认真做好书面记录,着重审查已收书稿在书名、作译者、字数、收稿时间等方面与“选题审批书”中批准的条件是否吻合,特别是当字数有较大出入时,应重点把关,从定价、市场销售等方面向责任編辑提出合理建议,针对以上情况撰写书面的复审报告。终审是审稿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书稿作出最终的处理意见。为了实现图书质量保障和发展的协调统一,建工社在落实制度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创新。终审由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或分管部分编辑工作的副社长承担,或授权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编辑承担。终审要通读全稿,认真做好书面的终审记录,特别是对有疑义的书稿就书稿能否采用等重大问题给出明确的指示。在三审工作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由同一人担任,对不同专业的书稿,应安排专业对口的编辑进行审稿,避免因审稿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造成图书质量问题。

除了责任编辑自己加工书稿这一方式外,建工社还建立了由社外相关专业专家、退休老编辑、高校老师等组成的外加工队伍;同时组建了自己的加工编辑小组,由总编室进行管理。需要非责任编辑本人加工的书稿,责任编辑须写出书面的具体加工要求,交部门主任审批后,方可安排外加工。部分书稿已由编辑借助方正智能审校系统对书稿进行体例结构检查、错别字检查、上下文查重、敏感词检查等,同时基于建工社使用自定义库功能构建的“建筑专业不规范词库”进行专业术语审校,保证了术语的专业性。一些书稿中存在已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或技术,或引用已废止的文件或标准规范等,这些是不允许在书里出现的,需要加工编辑有较广的知识面并给予特别关注。书稿加工完成,撰写书面的详细加工记录,包括对书稿的评价、重要的修改处、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需要解决的书稿问题,请责任编辑或作者逐一解决。除了技术性的修改之外,对于内容的修改应告知作者,征求同意。

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对和审读质量工作

建工社一直设立有专门的校对部门,负责对书稿严格落实责任校对、“三校一通读”制度。所有图书的“封扉权”、正文必须由校对部门进行校对、整理、点校、检查等,并须经过黑马校对软件检查处理。重点图书、工具书、标准规范等相应增加校次,确保准确无误;重点图书安排高素质高水平人员承担。“封扉权”必须由三名校对人员按照封扉权质量控制要点的要求校对。

建工社要求所有图书必须经过印前审读环节,并设有专门的质量审读检查小组负责组织图书的质量审读工作,组建了由社外专家、退休老编辑、社内副编审以上编辑等构成的专业审读队伍。一般情况,书稿审读工作安排在付型样环节进行,特殊书稿视具体情况而定。制订了《审读工作管理办法》,对审读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审读人员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读任务,并有书面审读记录。审读结果经责任编辑确认(必要时商作者确认)后,质量审读检查小组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差错的计算方法”与《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对编校质量差错进行计算统计。编校质量不合格的书稿,退回责任编辑重新进行编辑加工,加工完毕后再安排进行第二次审读。书稿印前审读合格后,方可报主管总编辑或副社长审批签字后付型。每两个月出一期《图书质量情况通报》,对每本书的编校质量进行公布,二次审读的书稿同时公布两次审读的结果。对第一次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及责任编辑不留情面地进行通报,对审读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警示说明,总结一些突出问题及其处理措施进行必要提醒,并对各编辑部门的编校合格率进行排名。

四、设计印装环节质量管理

设计印装环节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对图书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的质量管理。

装帧设计是一种集中体现思想内容和美学的艺术创造,是选题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图书没有对选题策划的意图、选题内容、读者需求等进行充分考虑,设计过程中也未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正确传达作品的思想,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一个好的设计需要根据选题思想内容、图书类型、读者对象、表达形式、营销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建工社对图书装帧设计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社里有专门的美术编辑和设计管理人员,负责装帧设计及对设计质量的管控。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图书因设计而获得荣誉,《“微”观茶花——束花茶花发展简纪》《历史的“场”》荣获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园冶注释》(第二版)(重排本)入选2018年“世界最美的书”银奖,《中国古代门窗》(第二版)入选2019年“中国最美的书”,《中国古代界画研究》入选2021年“中国最美的书”。这些获奖图书基本上是由建工社自己的美术编辑设计的。

图书印装是图书选题的外观生产,好的外观能更好地表现选题内容,对选题内容的表达起到促进作用;相反,不好的外观则对选题内容产生消极影响。建工社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要求严把印装质量关,确保图书的封面、正文印刷质量及装订质量。不符合要求者,不得送书入库。出版社印制人员对重点图书要下厂督察工作,了解实际生产状况,及时掌握图书生产进度以及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或质量隐患,确保图书印装质量和印制周期。纸张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图书的印装质量。做好纸张质量的批次管理和检测,确保纸张品质,对于批次有色差的纸张,需要求印厂分开管理和使用,避免成书出现书页色相不一致的情况。成批装订前,印制企业必须先装订部分样书送出版社进行审查、按照“图书质量检查审批单”的要求,从编校、装帧、出版格式、印装等各方面经出版社印制主管、责任编辑、出版部主任、分管社领导审查无误后,通知印制企业装订入库。样书检查是最好一道关口,必须认真对待,严格把关,有的严重质量问题就是在这一个环节发现的,避免了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和损失。

五、营销发行环节质量管理

营销发行环节的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将选题的思想内容最大广度、最大深度地传达到终端读者的头脑里,是图书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根本保障。

图书出版后,进行读者反馈意见的收集至关重要,是图书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需的工作环节。注意收集图书经营人员、读者对图书的质量评价,尤其要时常关注各大电商平台上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并进行及时反馈。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质量管理,如责任编辑应在新书出版后寄给作者审阅并限时退回;社内定期组织对成品书进行抽查质量审读;在书中版权页等显眼位置印上供读者反映质量问题的联系方式,收集、跟踪读者反映的质量问题等;鼓励与作者共同建立对读者的互动服务关系,创新与读者沟通交流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平台既是为读者答疑,也是收集读者反馈信息,为图书再版或该类选题进一步策划论证提供相应资料。定期将图书的质量评价汇总公布,指导各部门发现和解决书稿中的质量问题,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各个环节的工作效果。图书在发行过程中,若发现重大质量问题,应启动图书质量管理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消除不良影响,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六、结语

图书质量是出版的生命线,更是出版社立社之本,因此,切实提升图书质量是出版单位的日常工作重点。一本书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发稿、设计、排版、校对、审读、印装、下厂检查、样书送审到发行,各个环节都有其作用。各环节一定要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流程,严格把关,认真对待,上一道工序要对下一道工序负责,决不允许出现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出快书、牺牲图书质量的工作方式。从相关实践可知,坚持以选题为核心的图书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提升图书质量的有效手段。守住质量安全的底线是每一位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出版安全需要图书生产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共同守护。

参考文献:

[1]饶涛.图书质量管理是过程管理[N].中国图书传媒商报,2019-6-14.

[2]陈若伟.图书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J].科技與出版,2011(11):25-28.

[3]杜贤.探索坚持“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全程全员全面提升图书出版质量[J].科技与出版,2013(3):4-6.

[4]林青山.社会效益优先,对图书内容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J].科技与出版,2018(9):72-75.

[5]饶邦华.强化过程质量控制 全面提高图书质量[J].中国出版,2008(6):73-74.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选题策划全过程管理社会效益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好刊社会效益高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全过程管理创新分析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防范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的全过程管理
浅谈电子文件的全过程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系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