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老年人安宁疗护态度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20 08:23孙佳乐郝晓宁郑研辉
护理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疗护安宁态度

孙佳乐,郝晓宁,*,刘 志,郑研辉

1.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211100;2.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病人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等不适症状,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帮助他们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1-2]。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患有不可治愈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的病人不断增加,对临终照护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3]。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中明确提及要加强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和机构建设,并于2017 年在北京市海淀区等5 个市(区)启动了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随后于2019 年将北京市西城区等71 个市(区)列为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地区,着力推动安宁疗护工作的开展。虽然近些年来安宁疗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社会参与度普遍偏低,病人及其家属还不能正确认识安宁疗护的工作价值[5],安宁疗护的社会认同和接受度均处于较低水平[6]。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市这一最早开展试点的地区,并通过调查老年人群这一有可能是安宁疗护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分析其对安宁疗护的态度以及影响态度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安宁疗护相关政策、提升服务利用率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2018 年8 月—9 月在北京市开展调查。首先,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全市16 个区分别抽取3 个街道,再从中抽取3 个居委会,在每个居委会结合北京市辖区内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失能名单按照1∶1 的比例随机抽取失能老年人和非失能老年人各45 名开展入户调研。若样本不足,则继续扩大居委会数量,共调查北京市16 个区的48 个街道。

1.2 调查方法 由经过训练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和注意事项,老年人自愿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4 320 份,收回4 282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12%。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医疗保障情况、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情况、健康养老需求和选择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法进行资料录入,运用SPSS 25.0 进行数据整理,运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对安宁疗护的态度;采用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态度的影响因素,变量进入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1 934 人(45.2%),女2 348 人(54.8%);年龄(73.33±9.14)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接近一半(2 083 人,48.6%),婚姻状况为在婚的为2 948 人(68.8%);农业户籍老人为1 684 名(39.3%);处于离退休状态的老年人为2 799 人(65.4%);超过一半(2 503,58.4%)的老年人靠退休金生活;2 737 名(63.9%)老年人认为经济状况充足;4 151 名(96.9%)老年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 156 名(50.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其中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占失能老年人比例为68.2%,占全部调查老人比例为34.4%;调查老年人中,绝大多数(3 537 人,82.6%)期望在家养老或社区居家养老。

2.2 影响北京市老年人安宁疗护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对安宁疗护持支持态度的老年人有3 216 人(75.11%)。具体来看,年龄、文化程度、户籍、工作状况、生活来源、经济状况、失能状况以及期望养老方式对北京市老年人安宁疗护态度有影响(P<0.05)。见表1。

表1 北京市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人

2.3 北京市老年人安宁疗护态度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 以安宁疗护态度为因变量(支持=1,不支持=2,其他=3),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s 回归方程,以对安宁疗护持“不支持”态度为参照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年龄、户籍、文化程度、生活来源、失能状况和期望养老方式是北京市老年人安宁疗护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与60~69 岁的老年人相比,年龄大的老年人支持安宁疗护的概率较低,70~79 岁的老年人持支持态度是60~69 岁老年人的0.714 倍,8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0.798 倍;与非农业户籍的老年人相比,农业户籍老人对安宁疗护持支持态度的概率较低,是其0.635 倍;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相比,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更易支持安宁疗护,是其2.581 倍;生活来源是政府或社团的老年人支持安宁疗护的概率低,是生活来源为退休金的老年人的0.570 倍;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相比,失能程度越高,越易对安宁疗护持支持态度,轻度失能的老年人持支持态度的比例是能自理老人的1.357 倍,重度失能老人可达2.055 倍;期望未来在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更易对安宁疗护持支持态度,分别是期望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的1.490 倍、1.442 倍。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

表3 北京市老年人安宁疗护态度的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北京市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总体持积极态度 既往对安宁疗护的相关研究大多针对医务人员和癌症病人。如Ameena 等[7-10]调查了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的态度得分情况,均认为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的态度处于中下水平。相对而言,病人较为接受这一服务,如An等[11]对韩国359 例晚期癌症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8.2%的病人倾向于接受安宁疗护服务;张中华等[12]对146 例住院接受安宁疗护的晚期癌症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6.16%的病人愿意接受安宁疗护服务。李呈等[13]认为我国的安宁疗护起步较晚,但需求量很大。本次调查显示,75.11%的北京市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持支持态度,此结果与国外学者Manu 等[14]在2013年对美国182 名老年人所做的调查结果(78%的老年人支持安宁疗护)类似,远高于国内学者张娟娟等[15]对保定市社区居民安宁疗护态度分析的结果(仅35.2%的居民支持安宁疗护)及孙鑫章[16]对慢性非恶性疾病老年人的调查结果(53.4%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安宁疗护服务)。可以认为,北京市老年人对于安宁疗护态度较积极,这可能是因为北京市作为我国安宁疗护第一批试点,目前基本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老年人接触这一理念比较早有关。

3.2 加强安宁疗护政策宣传,激发老年人对安宁疗护的积极性 本次调查发现,高龄、农业户口的老年人对于安宁疗护的态度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受传统的死亡观、伦理观和孝道观的影响,高龄和农村老人对安宁疗护易产生排斥心理[17-18];加之接触到的安宁疗护信息和资源相对较少,安宁疗护理念难以得到他们普遍的理解和接受[19]。而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也显著影响了其对于安宁疗护态度的积极性,文化程度越高,对安宁疗护的态度越积极,与国外研究结果[20]一致,可能是由于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具有更好的健康观念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容易接受和支持安宁疗护。期望机构与依托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期望家庭养老的老人持更积极的态度,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安宁疗护服务多依托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开展,而期望能够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常关注社区居家养老相关信息,对安宁疗护自然就有较好的认识,因而态度更积极。因此,下一步应加强健康理念宣传,向全社会推广优生优逝观念,尤其是要重视对高龄、农业户口、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进行安宁疗护健康教育,帮助其深入了解安宁疗护的内容与服务,增强认知,提高其服务利用积极性。同时,应将养老机构及基层社区作为安宁疗护宣传教育的重点场所,加强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教育,拓宽老龄化背景下安宁疗护的服务范围。

3.3 降低安宁疗护服务支付负担,改善老年人利用安宁疗护服务的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来源为退休金的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抱有更积极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经济来源相对稳定和独立,拥有购买安宁疗护服务的能力,能较容易地利用该服务项目[21]。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安宁疗护的福利制度建设,减轻老年人支付的经济负担。如可通过进一步提高老年人退休金补贴,保障老年人购买安宁疗护等医疗服务的能力;通过提高安宁疗护医保报销的比例和范围等,降低老年人自付比例,从而改善老年人利用安宁疗护服务的意愿。

3.4 开展多元化安宁疗护服务,构建安宁疗护服务新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失能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容易接受安宁疗护,与Chou 等[22]的研究观点相近。原因可能是失能程度越高的老年人会更多地体会到自身不适症状,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切身痛苦体验让他们更易选择接受安宁疗护,这也说明安宁疗护在帮助失能病人控制症状、缓解痛苦、实现有意义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相关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专业人才,扩大安宁疗护培训对象范围,构建包括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学家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团队,在帮助失能老人进一步控制疼痛、缓解生理和心理压力方面提供多元化的安宁疗护服务,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同时,可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拓展与推进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构建适合老年人,尤其是中重度失能老人的多元化安宁疗护新模式,以促进安宁疗护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疗护安宁态度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韩国安宁疗护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安宁疗护准入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祖国和谐 家家安宁
采蜜忙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