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结合”的问题审视与发展构想

2022-06-20 09:01:58黄学军周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体竞技人才

黄学军 周平

(1.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2.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1 研究目的

2015 年全国“两会”,姚明“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提案,将2013年两会提案“体教结合”这一话题,再次推上全社会的焦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历经60 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存在的问题掣肘着改革质变的上升。其演变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三级训练网模式(即从业余体校经过选拔进入省市专业队再输送到国家队)、“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5个发展阶段(见图1)。纵观这5个发展阶段的轨迹,“体教结合”抑或“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并未达到体育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最终目的。如何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背景下找准“教体结合”的症结掣肘与破局,打破现有掣肘、思考改革创新、寻求质变是该研究的重点,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图1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演进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该研究以查阅收集的大量“教体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为铺垫,通过对“教体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全面了解国内外有关“教体结合”的前沿研究与走向,为研究论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就我国实施“教体结合”的现状、掣肘及展望,设计访谈提纲,对体育、教育等领域的相关专家、体育教师与教练、学生运动员进行访谈,获取原始、真实的科研信息,充实了论证。

2.3 逻辑分析

根据“教体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原理,进行逻辑思辨,提炼出研究观点的核心内容,图文并茂地分析与阐释“教体结合”的外在表现和问题所在,提出构建“教—体—社”联合体构想。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体结合”提出背景

历经近20年“体教结合”体系的各大学校,虽然在政策主导下,其学校硬软件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运动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一定限度上解决了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的文化教育困境,培养了一大批社会认同的优秀体育类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的体育管理分为2 个板块,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隶属于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大不同的系统,两大系统各取所需,掣肘着“体教结合”运行机制的有效结合,实际操作中体育仍然游离在教育之外,影响着既定目标的实现。为推进“体教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依托教育系统来培养体育专业优秀人才,1998 年教育部成立了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负责中国大学生和中学生体育协会的日常工作,结束了我国体育与教育独立培养体育人才的历史,并打开了“教体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新局面。

“教体结合”促使体育教育本真回归校园,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运动员培养思路的突破。看似二元化的“教体结合”,其实质是教育、人才、体育三大主要构成元素有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定位。“教体结合”与竞技体育的淘汰制不同,学生即使无法成为职业运动员,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2003 年,第23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教育部组团出征获得的好成绩,特别是“清华模式”培养出来的男子百米冠军胡凯的表现,充分证实了我国高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可能性。至此,体育系统开始主动向教育系统靠拢,出现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二线队进驻中学、三线队进驻小学等多元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形式。由此,“清华模式”、四川“华阳模式”等较为成功的运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我国“教体结合”模式的成功典范。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射击、田径、跳水等队)、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北京师范大学女篮队等王牌“学生军”进入公众视野,频繁见诸报端,成为社会热门话题。2015 年,85%的高校学生运动员在以“点亮未来”为主题的第28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表现突出,为中国代表团斩获34金22银16铜优异成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效证明了“教体结合”培养体育人才模式的优势。

走“教体结合”之路有益于体育产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要达到5万亿元。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体育消费,而体育消费的主体——成年人缺乏体育意识,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他们为孩子的体育消费及自身的体育消费也就会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体结合”与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实施“教体结合”的今天,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促使大中小学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从幕后走向了幕前,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力量。

3.2 “教体结合”的掣肘

3.2.1 经费匮乏

“教体结合”由教育部部门管理,以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为主,发展根基较为薄弱,学校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各项运动的持续开发,学校传统性项目运动员的培养缺乏资金保障,中断现象时有发生。

3.2.2 政策和体制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体育体制下的体育竞赛举办权、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权与资历的认证权及相关资源,主要掌握在体育系统;学校精心培养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进入国家竞赛体系的机会不是很均等。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学校努力践行“教体结合”的限制和不肯定。“教体结合”需要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更多的协同配合。例如,清华大学射击队和田径队的持续稳步发展,得益于国家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而曾经小有成就的清华大学跳水队,则在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遭遇停办。因此,体制突破是“教体结合”亟待解决的关键。另外,政策和体制的问题与人们对教体结合的认识深度有关。2014 年9 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对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的取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级教育部门对“教体结合”给予的支持与倾斜热情,不利于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

3.2.3 社会力量问题

社会对体育回归校园的重要性认识有限,没有意识到竞技体育发展的“标”与“本”的关系,缺乏对“教体结合”的支持与关注。体现在竞技场上的“学生军”表面风光,实则孤单,很多财大气粗的企业,眼光只在职业俱乐部或国家队,给予重金赞助,很少把眼光投向校园“学生军”。调动社会力量,既是当前和今后体育人的任务与职责,也需社会有为之士的配合与协助。

3.2.4 生源困境凸显

目前,我国竞赛市场、人才选拔、培育体系很不完善,地域发展不均衡,中小学阶段“教体结合”基础薄弱,家长反对孩子参加体育训练,致使许多有体育潜力的中小学生流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困境凸显。

3.2.5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缺陷

对于体育特招生,可以考入高水平运动队,而非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的体育特招生,进入大学专业训练得不到保障,无法将体育纳入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时,绝大部分体育特招生参与体育训练及比赛皆为升学,进入大学后便停止训练。如何规范和保证特招生的训练与要求,大部分高校没有成文的规定,体育人才培养便陷入困境。

4 “教体结合”发展构想:构建“教—体—社”联合体

所谓“教—体—社”联合体,是指在以政府和市场主导调控下,教育、体育和社会三大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共同协商、参与、承担起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责任,并达到的共赢目的(见图2)。

图2 “教—体—社”联合体架构

“教—体—社”联合体,需要利益博弈主体在清楚自身的角色与定位,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互监、互促、互配,并且依据条件的变化,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角色与位置,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构建这一联合体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无论从何种发展观出发,抑或借鉴他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模式,新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国家、部门、社会、个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细致思量,纵横考察诸因素、各层次结合的功能效应,处理好新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利益博弈。在尊重利益博弈主体职权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以激发各部门的潜力与积极性,使“教—体—社”结合的决策与结果高度吻合。

(2)科学性原则。新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科学性,新体系中各个环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对实施新体系过程中将会产生的问题与摩擦进行多维视角预判,并制定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措施。

(3)协同性原则。协同论意为在外界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层次子系统,彼此间产生非线性的影响与合作,从而形成高于独立存在时的预期效果,即协同效应。协同效应能够促使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间的配合与支持。新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要素:政府、体育系统、教育系统、企业、学生等方面,合理配置诸要素的位置,将同类要素统一管理,确定各分要素占总系统的权重,明晰权责边界与目标,在体育和教育“合二为一”的统筹下,合作分工,从而发挥整体最优效应。

(4)机会均等性原则。新体系的建立落脚点仍然是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培养系统处于利益博弈中的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社会系统都需要一个机会均等的平台。作为培养的主体,学生更需要一个平等的环境,职业的获得、参加竞赛和表现的机会、成绩与荣耀的肯定等需要借助于公平竞争的平台方能实现,确保学生获得均等的机会尤为重要。

在体育走向产业化道路、竞技体育逐渐明确职业化方向的今天,“教—体—社”联合体的构建,必须本着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夺金牌或拼政绩。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将体育人才作为一个社会关系节点的人来培养,让其茁壮成长。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落实,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负责,出台有益于新体系正常运行的相关政策。“教—体—社”联合体内的各要素应共同协商,分工合作,形成协同管理体制,共建新体系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各主体需要统一认识,增强对总体目标的认同感。营造环境引导、推动非营利性社区体育组织的搭建,完善各层面彼此间的交流沟通系统,确保联合体协同共进。

猜你喜欢
教体竞技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湘西州举行教体工作务虚会议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上饶县教体系统积极 投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江西教育A(2019年4期)2019-05-28 00:33:28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教体结合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实施的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竞技体育“教体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