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维妙
在“双减”政策落地、推行的大背景下,教师对于“高效作业”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但是,针对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设计研究却凤毛麟角,是因为“活动·探究”单元不重要吗?不然。相反笔者所在研究组在前期进行了针对“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现状的调查,调查对象均为初中一线语文教师,有效问卷共457份,经过数据分析发现:90%以上教师认可“活动·探究”单元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那么,是“活动·探究”单元不需要作业吗?也不然。杜威认为:“学校所以采用游戏和主动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临时的权宜之计和片刻的愉快惬意。”可见,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同样“活动·探究”单元也需要作业。
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优化作业设计是有效推进“活动·探究”单元开展、落实、评价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对优化“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设计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的困境
通过教学中的观察、调研、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当下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如下几点:
1. “借子打子”:作业难以推动教学的开展
大部分初中语文老师的作业设计受“定式思维”的禁锢,多以“就课论课”“就点论点”的作业形式为主,强调每课结束后,作业与当堂课内容相匹配,极看重作业对当堂课知识的延伸功能。这种“借子打子”的作业设计显然与强调“整体推进”的“活动·探究”单元无法匹配,这样的作业难以推动“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开展。
2. “老生常谈”:作业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有的教师在“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时,仍只注重“听、说、读、写”的书面练习,作业内容强调知识性,作业形式偏重识记、重复,学生无法通过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提升语文能力;有的教师则相反,他们认为“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必须以“活动”为内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活动”无法充分开展;即使顺利开展了活动,活动也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并且还可能“为活动而活动”,把“活动·探究”单元的“语文价值”抛之脑后,将“语文活动”变成了“活动”。这种“老生常谈”的作业设计不但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忽略了“活动·探究”单元以核心任务为驱动的理念,对“活动·探究”单元认识过于片面。
3. “单打独斗”:作业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价
“独木不成舟,独树不成林”,在笔者所执教的昆明,各大中小学中“集体备课”已屡见不鲜,但是“集体研究作业设计”则鲜有学校进行。笔者所在研究组的前期调查数据显示:“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评价方式虽然多样,但是多为教师个人的零星探索。作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但是“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设计以教师个人设计为主,缺乏备课组、教研组的集体研究,这种“单打独斗”的作业设计方式,自然就使得作业评价趋向单一了。
二、优化“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笔者以突破上文提出的“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面临的困境为目标,以“新闻”单元为例,进行了优化“活动·探究”单元作业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策略可供参考。
1. 作业规划注重系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规划注重系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有利于推动教学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阐述,笔者将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的作业列成了“成果作业(核心任务)”—“助学作业”—“预学作业”的表格,在实际操作中,完成作业的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学生学习“活动·探究”单元最终必须完成成果作业、解决核心任务,这是“活动·探究”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本质区别,而完成“预学作业”和“助学作业”都是为最终完成“成果作业”服务的。这就要求作业应有系统性,以“核心任务”为指导,设计“预学作业”—“助学作业”—“成果作业(核心任务)”,作业成体系,贯穿“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始终。
作业不再是单个的“圆环”,而是“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扣在一起”的每一个圆环都要有价值,这意味着“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也必须同时重视阶段性。要明确预学阶段的“预学作业”、实践阶段的“助学作业”和总结阶段的“成果作业(核心任务)”的不同目标,作业内容与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本次“新闻”单元的作业设计中,“预学作业”的目标是推进第一单元文本阅读教学的开展。学生在教师讲解课文之前先自主阅读了文本,并经过思考、提炼,将探究结果整理成表格,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研读,有了独立的思考,在教师授课时,能让学生听课更有针对性。教师利用好教材的课文,教给学生清晰辨析“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的理论知識和操作方法,变“单一课文教学”为“单元整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听课之后,完成第二阶段的“预学作业”,修改、完善表格,真正巩固、落实所学知识。
“助学作业”的目标是推进第一单元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组成小组,进行采访、撰写采访记录、消息和特写(通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语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完成“助学任务”是完成“成果作业”、解决核心任务的必要前提。
“成果作业”的目标是为第一单元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成果作业”为“新闻”单元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个阶段的作业缺一不可,完成好每一阶段的作业无疑为推动“新闻”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2. 作业内容注重实践性和语文性相结合
“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内容注重实践性和语文性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活动·探究”单元是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模范,既需要教师明确自身的引导地位,也需要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活动·探究”单元作业内容必须要有实践性,简单来说,就是要注重有活动类的作业。活动类作业应该具有生活性,关注身边事;同时,活动类作业应该具有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66711F03-0D74-433B-951E-E1B68CF413F7
但是,“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不能因为强调“实践性”而忽略了“语文性”。即使是“活动类”作业,也应该是“语文活动”,而不是“活动”。这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注重语文学科所特有的知识、能力、理念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完成作业,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在本次“新闻”单元的作业设计中,“成果作业”无疑是最能体现“活动性”的,但这个活动需要学生掌握“新闻”的知识才能完成,在“预学作业”和“助学作业”中,都既有活动性又有语文性,活動既有整理表格的个人活动,又有小组合作完成选题、采访、撰稿、报刊制作等的小组活动,确定采访选题、决定写特写或通讯,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完成的积极性高;同时,完成这些作业需要掌握“新闻文体知识”“采访方法”“新闻撰写”“新闻播报”等语文知识,在完成作业后,学生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
3. 作业评价注重多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评价注重多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能让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
“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评价方式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者所谓的“多元性”主要针对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多元”是指应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探究”单元作业的过程进行评价。多元地评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有利于多角度地肯定学生的付出,进而有利于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创新性”主要针对作业的“终结性评价”。笔者认为,“活动·探究”单元作业的“终结性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形式应该多样,设置奖项、奖品应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学生对下一次的“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有所期待。
在本次“新闻”单元的作业设计中,“预学作业”分两阶段完成,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实际就是学生在对自己第一阶段的作业进行自评;“助学作业”中,笔者收到小组拟定的“采访方案”后,以“评语式”评价对“采访方案”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根据建议修改“采访方案”后,我再次查看,确定没有问题了才批准采访活动继续进行,这属于“教师评价”;组内写完新闻稿件后,组内进行稿件修改,这属于“学生互评”。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各阶段的作业更加重视,并且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得更深入。
对“成果作业”的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分别设立了针对作业的奖项——“最具新闻价值奖”(每班2组作品获奖),以及针对学生的奖项——“突出贡献奖”“金牌采访记者”和“金牌撰稿记者”(每组2名同学获奖)。每班两组作品获“最具新闻价值奖”,一组由语文组教师集体评议后选出,一组在“新闻小报展示会”后,全班同学投票选出;“突出贡献奖”1名由教师评选出,剩下1名与2名“金牌采访记者”、2名“金牌撰稿记者”一并由各小组讨论后,组内评选产生。语文组的教师,将获得“最具新闻价值奖”的作品制作成明信片,获奖小组的每个组员都将得到8张本组作品做成的明信片,可以自己留作纪念,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独特新颖,很受学生欢迎。这种“鼓励性评价”既多元又有创意,学生们觉得更客观、更惊喜。
笔者以“新闻”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以“优化‘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设计”为突破口,期盼通过优化作业规划、作业内容和作业评价,来推动“活动·探究”单元的开展、落实、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活动·探究”单元的兴趣。总之,优化“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设计具有必要性,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实践,持之以恒地探索优化“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力求突破“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的困境。
◇责任编辑 晏祥辉◇66711F03-0D74-433B-951E-E1B68CF413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