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霞
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三月,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在央视播出。定心静气,细细品读这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接受一次净化心灵的洗礼,犹如感受春的萌动,汲取春的养分,在共情中,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吐故纳新,以重拾对岁月的美好期待。
今春悉数亮相的入选者,同样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既有科研报国的大师巨匠,也有超越自我的百姓人家;既有历经沧桑的百岁长者,也有青春洋溢的年轻学子。只因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百折不挠的奋斗打拼,他们成为央视聚光灯下的骄子,开启了感动中国的燃情时刻。
隆重的颁奖仪式上,杨振宁、彭士禄、苏炳添等入选者,虽然未能在高光时刻亲临现场,透过视频连线,强劲跳动的是一颗颗拼搏奉献的中国心。曾经为航空报国释放出超强动能的顾诵芬、60余载踏遍青藏高原研究高原病学的吴天一,出席盛典时或与轮椅相伴,或已步履趔趄,矢志不渝仍是他们无悔的共识。长津湖战役幸存老兵朱彦夫、云南残疾夫妻张顺东和李国秀,身残志坚仍不畏向贫穷宣战,活出了人生最美的风景。
有人说,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绚丽的色彩;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人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在一束微光中绽放精彩。感动中国人物如灿烂群星,燃烧生命、光耀中华,让国人为之仰视,在共情中获得成长动力。
作为灵魂工程师,教师群体肩负着立德树人、开启心智、传承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长期以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耕教坛,甘做“蜡烛”照亮学生的前程,以“燃灯校长”张桂梅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平凡中撑起了敬业爱岗、终身进取的职业标杆。然而,由于长年累月、周而复始的压力积蓄,职场的迷茫和倦怠,也不时困扰着部分教师。
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症状,教师职业则不幸地成为高发群体且排名靠前。因无法纾解工作压力,逐渐衰减的职业热情、不断产生的能力恐慌,甚至于疏离和冷漠学生,就属常见症状。尤其是“双减”新政实施后,多年惯性运行的教育模式,仿佛被踩了一脚急刹车;课后延时服务需要不断补充能量,按部就班已有些不再灵验。
如何高效教学、精准设计作业、培优补差、拓展素质,实现从“双减”到“双升”?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不同层面的诉求需要回应。据2021年底一份覆盖全国教师群体的抽样调查,“双减”之下,教师感到专业类和课后管理类的压力,分别占比八成以上。为此,有专家呼吁,及时研判、加快建立教师减负制度体系,在共情中寻求自愈的力量,也许是面对“双升”考卷的最优解。
通俗地说,共情是指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以换位思考,追求寻找归属感和自我成长。身为教师,共情大抵涉及不同职业群体或者学生两个层面。与感动中国人物共情,就好比换位体验职业岗位,只有艰辛不同,哪有岁月静好。耀眼的职业光环,比拼的都是笃行不怠、锲而不舍。与学生共情,重在俯下身来、以情换心、能量互补、不言放弃,从而致敬向上的力量,回归从教初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春开学第一课,许多校园就顺势而为,迎来了共情时刻。“铿锵玫瑰”逆境崛起、涅槃夺冠;冬奥健将挑战自我、勇于追梦。这些春天里釋放的澎湃激情、挑战人生的感人瞬间,不约而同地被浓缩成现实版的励志教材。在一堂堂情景交融、走心入脑的互动课程中,师生们将共情化作共鸣、化作共同的信念和动能,踏着春的脚步,一起向未来。
◇责任编辑 晏祥辉◇869393DB-2A32-4733-B777-EC81E62BC5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