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2022-06-20 07:10韩梦露,赵艺晨,龙潇宇
关键词:社会需求边缘化就业

韩梦露,赵艺晨,龙潇宇

摘 要: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大学生就业方向趋于单向性、就业成本上升。应从社会认同、市场需求、就业机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精准施策,不断提高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边缘化;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5-0044-04

据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消息,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1]。受经济下行、疫情叠加、应届生求职数量远远高于预期多重因素影响,“高学历低就业”现象将日益严峻,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将更加狭窄。

另据《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该校社会学专业升学率持续上升,2015~2020年依次为7.14%、23.26%、10.64%、15.63%、12.50%、19.05%。毕业生就业率除2017年达87.23%小高峰外逐年走低,2020年达最大峰值47.62%,其他年份依次为3.57%、4.65%、2.13%、6.25%、25%。就业方向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就业对口率自2015~2020年依次为19.64%、6.98%、6.38%、3.13%、12.50%、2.38%。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连年暴涨,加之热门专业内卷,边缘化专业学生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面对边缘化专业学生就业困境,深入分析问题成因,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边缘化(marginalize)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提出来的社会学术语[2]。从字面语义来看,边缘化即远离中心、远离主流社会,处于不重要或边缘地位。边缘化专业,指的是处于弱势地位且获取资源较少的专业。

依据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边缘化专业可分以下三类:一是冷门专业。这类专业就业岗位有限、薪酬待遇较低、发展前景不明朗。如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二是基础专业。如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因偏重理论研究其隐性价值无法直接量化,难以得到社会和高校自身的重视。三是新开设专业。学科建设百事待兴,专业特色与优势、学生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有待市场检验。

(一)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作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边缘化专业学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严重脱节。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更让他们输在了求职就业的起点。

1.社会认可度低

与国际贸易、金融等专业相比,边缘化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不是很高。以社会学专业为例,很多人把社会学、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混为一谈,认为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就是去社区、街道办事处等事业单位。而一旦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边缘化专业学生就会转入热门专業。从学校角度看,部分高校对边缘化专业存在歧视,在政策引导、师资配置和奖学金、助学金及推优名额等教学资源分配上厚此薄彼。边缘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接触不到就业平台,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以致错过大量就业机会。就社会学专业学生来说,目前几乎不存在完全对口的工作岗位,毕业生求职往往挤占心理学、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专业职位。

2.与市场需求脱节

受专业背景、环境的影响,边缘化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表现出明显的细化、小众化特点。有的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则放弃专业特长,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领域。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48.7%选择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25.4%进入国企,14.9%在银行担任销售经理,6.7%在互联网企业担任产品经理助理,4.3%从事媒体行业。

3.就业机会不均等

区域收入差距拉大、阶层贫富悬殊直接造成了边缘化专业学生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央行《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中国前1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49%的财富;底层20%的家庭,净资产只占全社会的2.3%[3]。2009年安徽省对省辖6所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社会学、哲学等一些边缘化专业学生87%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4]。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急于借助大学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贫困的家境迫使他们只能选择门槛、费用相对较低的边缘化专业。

4.就业难引发社会问题

一些大学生求职受挫后,美好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之间的差距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挫败感。据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在求职受挫后有9.6%的学生生活态度消极,21.3%的学生自我怀疑,4.9%的学生怀疑政府公信力,有49.6%的毕业生加入了收入水平低、工作不稳定、基本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蚁族”。而“蚁族”的出现,极有可能对在校大学生传导学习心理极端化、就业心理消极化等思想情绪,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总量已超2亿。边缘化专业学生长期处于“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困境。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二元劳动力市场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成本攀升,是导致其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1.高等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弱化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上年增加近五成;2021年增至909万,比上年增长12.6%。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市场开始由“卖方”走向“买方”,供需脱节、人岗不适、“慢就业”等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去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5]。一些高校只追求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招生标准、生源质量整体下降,教学硬件、师资配备滞后,使“先天不足”的边缘化专业学生长期处于低效教育状态。学生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拿到手的文凭,并非他们想象中的就业“敲门砖”。

2.二元劳动力市场促使大学生就业方向趋于单向性

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里(Michael J.Piore)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内部)市场和二级(外部)市场[6]。一级市场多为大单位、大企业,待遇优越、工作稳定、发展空间大;二级市场多为小单位、小企业,薪酬偏低、工作不稳定、发展空间有限。

大学生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优先选择北上广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次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或私企。以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毕业生择业意向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依次递减,占比为22.7%、22.6%、19.1%、19.0%、11.0%、2.0%。而举国关注的“国考热”在2021年再创新高。据央视新闻、中新社、中国青年报消息:截止2021年10月24日,2022年公务员国考报名过审人数超过183万人,热门岗位竞争超两万选一[7]。

大量的人才涌入,助长了人才流入地“人才高消费”和“低学历人才闲置”现象,造成了人才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中西部、偏远乡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位置偏远、环境不良,苦于无法吸引到亟需的人才资源。

二、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边缘化专业学生就业路径亟待优化。应把解决好大学生就业作为既关乎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8],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作用,促进边缘化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1.提高边缘化专业的社会认同感

(1)提高边缘化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学界普遍认为,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基础,对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9]。有学者认为,边缘化专业更适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10]。社会学专业对个人的心理健全、人格完善、客观科学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更具有積极的意义。方小玲认为,社会学专业应时代而生,学科特色的时代性应予彰显[11]。为此,必须重视边缘化专业基础学科建设。

(2)加强边缘化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教育。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极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高校应适当放宽条件,允许学生转到比自己所在专业录取分数低的专业,空出名额可通过专业测试的形式遴选想要转入的学生。可完善辅修专业制度,为一部分希望进入适合自己专业的学生创造机会。还可从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两方面入手,帮助其实现专业认知重建,提升其专业就业能力。

(3)开展边缘化专业知识宣传活动。每年录用大学毕业生最多的用人单位是企业。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开展“网络直播”“线上展览”等展示活动,或组织线上答题、有奖竞猜活动,宣传边缘化专业知识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对边缘化专业的知晓度和认知度,不断扩大边缘化学科专业的影响力、竞争力。

2.提升边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1)优化高校专业设置。边缘化专业的出现是劳动力供给出了问题[12]。相关部门应扶持建设一批最具前瞻性、引领性、研究性的边缘化学科专业,在政策倾斜、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雪中送炭”,不断提高边缘化专业的建设内涵。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增设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公共服务领域急需的专业[13],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开展人才市场需求预测。只有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调整,人才供需矛盾才能真正缓解。一是建立边缘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专业的设立、撤销及招生规模应结合第一志愿平均报考率、平均转专业率、教师人均绩效、就业创业等情况综合考量,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二是建立边缘化专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机制,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和人数,创新设置“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促进紧缺型实用型人才培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走出校园,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对接。以云南省为例,该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定期安排教师深入相关企业,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4)扶持边缘化专业学科建设。边缘化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先修“共同的基础课”,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既缩短了劳动力培养周期,也可一定程度上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应增强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设置的精准度和前瞻性,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可采取小班化教学、长学制模式、精细化培养,以满足社会对边缘化专业人才的高质量需求。

3.促进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

(1)建立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我国特有的“差序格局”对边缘化专业学生就业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公务员单位“逢进必考”缓解了这种影响,但仍存在各种不公正现象,一些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内部招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部门应严格规范招聘权力和行为,加大公开招聘工作的公信度和透明度,将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过程的影响降到最低。

(2)降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大学教育的高成本对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应综合考虑地域差别、专业差异等因素,提高生均教育经费标准,降低专业收费标准,引导银行提供低利率、零利率助学贷款,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支持。还应探索实行更合理、更完善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提高奖助覆盖面,不断增强边缘化专业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3)引导大学毕业生顺畅有序流动。高校毕业生愿意到东部地区就业,在于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应依托“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平台,加大双一流高校与中西部地方高校合作办学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岳昌君认为:中西部地区、基层地区高素质人才较少,人力资本很容易贬值,应给予他们“人力资本保值收入”作为补偿[14]。

4.提高边缘化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边缘化专业学生求职能力低,对自己缺乏准确定位是重要原因。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应引导他们合理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并分年级、有重点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其次还应对规划及时进行细化、评估和调整,确保其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2)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高校能否提供有价值的就业指导,直接影响边缘化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开辟边缘化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如黑龙江工业学院与鸡西市人社部门打造政校合作联合体,边缘化专业学生可全方位享受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红利[15]。再如四川大学加强产教融合,把5家由该校教授创办的企业打造成了优势学科产业高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16]。

(3)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如何才能顺利就业创业,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和调适。一是克服盲目乐观或消极懈怠情绪,既要勇于挑战自我,也要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二是积极参加学生兼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培养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三是主动接受和融入“零工经济”“平台经济”新就业形态,积极尝试以“两栖”或“斜杠”方式实现自主性就业创业[17]。

参考文献:

〔1〕俞曼悦.教育部: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1-12-28.

〔2〕徐晓军.社会边缘化及其应对——“社会互构论”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06):42-50.

〔3〕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J].中国金融杂志,2020(04).

〔4〕林文展,杨春,鲁明.新形势下高校“弱势”专业学生的就業指导[J].职业时空,2010,6(07):17-19.

〔5〕曹建.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 16062.html.访问时间:2021-12-01.

〔6〕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杭州:浙江大学,2005.

〔7〕王琦.2022国考212个职位过审人数为“零”[N].新华网,2021-10-25.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Z].2020-11-03.

〔9〕郭英剑.人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与经济价值[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51-62.

〔10〕景深.冷门与热门的博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8):8-9.

〔11〕方小玲.探索弱势学科建设的新思路——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5):57-58.

〔12〕史楠.谁在调配专业“热”与“冷”[N].光明日报,2006-09-02(005).

〔13〕姚凯.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与产业需求一致起来?[N].第一财经,2020-07-02.

〔14〕岳昌君.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N].光明日报,2012-04-24(02).

〔15〕韩雄飞,韩新君.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的搭建——以黑龙江工业学院特色人才培养工作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09):18-19.

〔16〕彭祥萍.5家川大教授创办企业集中开业!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二期预计2022年底投用[N].成都商报,2021-09-11.

〔17〕方长春.新经济形态下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兼论新就业形态[J].人民论坛,2021(24):88-9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Path Choice of Marginalized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HAN Meng-lu, ZHAO Yi-chen, LONG Xiao-yu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for graduates of marginalized majors to find jobs. The reasons include the weakening of the social mobility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directiona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ising cost of employment. 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improve service platforms,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deepen teaching reform, carry out career planning, emphasiz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continuously boost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of marginalized majors.

Keywords: Marginaliz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Social Demands; Employment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边缘化就业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