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瑾煦
摘要: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课程,既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又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与积累的意义,课内外阅读的拓展尝试以及积累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小学语文;意义分析;拓展尝试;积累方式
前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切实的手段来充实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将课内外读物导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语文基本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观察和思维能力。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拓宽和累积新的阅读方式,值得探索。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与积累的意义
1.利于培养学生专注力和耐心。
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内容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阅读了。所以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养成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力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加强课内外阅读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2.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内涵
课文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窗口,但学生知识的拓展,内涵的丰富,仅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更多依靠课外阅读。只有在长期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阅读一部好的书籍或经典,能使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更有能力和胆识,更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2.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于黑暗中看到光明”是读书的意义之一。创意来源于想象,于黑暗中看见蓝天、白云、阳光,会更觉生命的美好。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时,学生能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阅读能通过想象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3.利于提高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
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有宽广的胸襟,真善美的高尚情感,就得從读书做起,从文化的教育做起。阅读不单是学生求知开智的手段,更是提高学生素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从小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认知能力,这对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影响。
4.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孩子一旦形成了阅读习惯,就建立起了一种正向能量的吸收方式,书籍能向他的内心灌注美好。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内在的智慧会不断提升,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
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拓展尝试
课内外阅读的拓展方式很多。比如,从作品自身去扩展,从历史背景去扩展,从相关典籍去扩展,从相关文章去扩展,从自我认识去扩展,从有关工具书去扩展,从作品作者去扩展等等。以下着重谈谈课本拓展和主题拓展。
1.课本拓展式阅读
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课本拓展式阅读,能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心智完善人格,提升写作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阅读的指导需要坚持,应想方设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真正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就,这样才能在阅读中体会到乐趣,从而积极自觉的去阅读。
比如《秋天到》的课堂,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全方位地收集与秋季有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生动的小故事,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阅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秋天;在《草地夜行》这篇课文中,可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月光曲》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沉浸在《月光曲》的旋律中,走进兄妹俩的故事。再让孩子们欣赏贝多芬的《命运》,在沉重而有力的音符中,适时引导他们去探索贝多芬创作命运的背景,孩子们的感悟一定很深很透。
2.主题拓展式阅读
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设计主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比如,对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上下五千年》,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视野,还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又比如,古典诗词课外阅读专题探究苏轼,不仅能巩固课内教材苏轼作品的记忆与背诵,了解苏轼的精神人格与文化成就,还能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并以苏轼高尚伟大之人格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积累方式
1.选读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需求,有选择地也读。如学习了《祖父的园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呼兰河传》或作者的生平故事经历。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依据一定顺序,边读边画边思考,标上重点、画出修辞、品析句段、察看手法,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快速地浏览所读文章的概貌。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将喜欢的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累积进自己的“摘录本”中,时时回味,持之以恒,语言的积累就会更丰富。
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结语
语文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综上所述,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能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荣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4(14):67-68.
[2]胡益君.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