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防止返贫监测体系与帮扶机制建设研究

2022-06-18 01:49胡昌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胡昌林

高校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旨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脱贫后由于疫情或是其他原因返贫的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对返贫学生进行精准认定,从而提前对返贫生采取有效的帮扶举措,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后,2021新的一年里,坚决克服疫情影响,以战斗姿态进一步部署结对帮扶工作,多措并举防止学生返贫。鉴于此,高校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与帮扶机制,聚焦于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做好统筹衔接工作,全力打造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面向经济困难学生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地编制帮扶项目方案以及建立实时、动态的防治返贫监测机制,提高帮扶、资助的精准性。问题在于,精准认定个别学生脱贫后返贫,缺乏清晰、完善的返贫认定指标,实现返贫学生精准认定是高校防止返贫监测体系与帮扶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高校防止返贫监测体系与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数量大,现有管理与帮扶不到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基本上是按照“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提倡勤工助学以及大学生医保等,帮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解决学费、医疗保障以及基本生活问题。然而,高校贫困生的基数较大,多数高校是以“奖、助、减(免)、缓、补”名额内的贫困生展开资助、帮扶,对于超出了名额的学生只能等候新的名额,或是贫困生认定以及教育管理缺乏精确性,难以精准地展开贫困生帮扶以及返贫生认定、资助工作,以致于贫困生帮扶范围未能实现全面覆盖。高校防止返贫监测体系与帮扶机制建设,还有待于从心理学、社会学层面对贫困生、返贫生的特点进行识别、分类教育与管理。

(二)导致学生贫困返贫的因素较多。防止脱离贫困的学生、学生家庭返贫,高校需抓住致贫、返贫的关键因素。因此,防止返贫监测体系以及帮扶机制的建设,高校需要进一步分析学生返贫或是新增致贫的风险点,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变化进行跟踪式管理:一是及时根据新增贫困因素以及返贫因素进行精准识别,需围绕学生家庭劳动力以及学生家庭成员健康情况进行分析,联系学生家乡当地政府,了解学生家庭收入的相关信息,明确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二是积极与贫困生互动沟通,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基于贫困生、返贫生进行认定与评议。然而,实际上政府对于贫困家庭的认定,只包括低保户以及相关手册认定,对于突发事件造成的贫困或是返贫的学生,很难快速、精准地识别,受多种贫困返贫因素的影响,高校很容易错失帮扶,无法取得资助工作的预期效果。

(三)缺乏有效的监测与帮扶机制。我国高校虽然有资助中心,负责展开贫困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基层辅导员也会参与到资助、帮扶之中,但并没有针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返贫生实际返贫原因等进行监测与分析,尚缺乏充足的监测与帮扶队伍。原本,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就比较繁琐、复杂,想要进一步提高返贫生、贫困生的认定精准度,还需要加强资助、帮扶队伍力量,围绕返贫生、贫困生的精准认定,需求合适的渠道、机制,以让贫困生、返贫学生及时获取精准帮扶。

二、高校防止返贫监测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家庭劳动力+可支配收入”的防止返贫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要联合地方政府贫困认定库及相关指标,以贫困生劳动能力的强弱和可支配收入多少为主要指标,建立起完善的防止返贫监测体系,设定监测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防止返贫监测的基本流程

选取家庭劳动力以及可支配收入,作为防止返贫监测的主要指标,是因为一个稳定脱贫的家庭,出去有社会保障兜底以外,还要有稳定的家庭收入,且收入大于家庭日常开销及基本支出,略有积蓄。所以,对学生家庭劳动力进行监测,就能分析学生家庭是否收入稳定、收入是否高于支出、可支配的收入是否稳定。一旦,学生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减少或是出现家庭劳动力减少,就意味着学生家庭很有可能返贫,高校需高度关注学生,向学生询问是否出现家庭主要劳动力患病,如父母双方或是每一方突发疾病、受伤,亦或者是外出务工失业、家里上学人口增多、因病住院等,都会导致学生家庭再度返贫。所以,高校应结合地方政府,围绕贫困生家庭劳动力、收入变动、基本生活情况,基于政府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分析家庭纯收入是否超出国家扶贫标准线,超过标准线1.5倍视为稳定脱贫,或是突然间低于标准就是返贫。以此,作为学生是否返贫的主要评价依据。

(二)建立覆盖建卡贫困生和边缘生的防止返贫动态预警机制。高校的学生扶贫管理部门或是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建立防止返贫动态预警机制,重在对贫困生、边缘生加强关注力度,将学校防止返贫监测体系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对接,面向贫困生、边缘生建立“建档立卡APP”等系统,从而基于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将人工上报和自动化智能监测结合起来,实时观察与测算学生家庭收入情况。例如,高校可利用大数据建设数据平台,负责进行学生信息的采集、收集、整理及归类,一旦得到预警信息,系统就进行干预和调度,有效地收集处理建卡贫困生及边缘生家庭的生活质量、劳动岗位、就业收入等信息。这样一来,就能提高高校返贫生的认定、识别的精准性,实现对返贫生、原有贫困生的精准管理。采集的主要内容如下:学生本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近期网页活动及社交信息等,针对每个贫困生建立电子档案,由学生定期进行档案核查以及信息完善,将电子档案作为返贫认定的原始材料,结合所采集的数据实现返贫学生的精准认定、精准识别、精准管理。

三、高校防止返贫帮扶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给予返贫生获得感,帮助更多贫困生家庭脱贫。我国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发展,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提高。高校可与政府、帮扶村等取得联系,建立校地企三位一体的消费扶贫新模式,通过引进帮扶地区、帮扶家庭的农产品、工艺品等进校园,依托于大学生消费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从而帮助贫困家庭销售农产品、工艺品或是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帮扶基金,从而结对帮扶返贫生、返贫家庭稳定脱贫。

(二)加强贫困生职场素养培训,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对于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而言,他们自小受家庭贫困的影响,所得到的教育资源较少,特别是计算机操作以及英语技能较差,在竞聘学校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时,竞争实力并不强,缺乏充足的在校锻炼机会。受经济压力的影响,他们课余时间更多地花在了兼职或是学习中,对其人际交往、性格以及科技创新等发展不利,也容易脱离“高校主流圈”。精准认定返贫生以及完善帮扶机制,可针对贫困生的个性、能力特点,由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职场教育,设立创业基金以及创业基地等,帮助返贫生自主创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创业帮扶工作。

(三)立足于高校自身特色,创新资助帮扶机制。不同的高校,拥有着不同的办学、教育、资源特色,对于贫困生或是返贫生,应采取不同的结对帮扶方式,以满足学生及学生家庭的减贫脱困诉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帮扶模式。一方面,高校应坚持人性化管理,将资助帮扶与育人机制结合起来,实现助学与育人并重,为贫困生、返贫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从精神上进行激励与能力上的强化,促进贫困生、返贫生的全面发展。例如,针对返贫生展开“抗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视自身返贫的原因,直面生活的磋磨与逆境,增强减贫脱贫的自信心,提高其感恩意识以及引领学生懂得做人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高校应利用现有的教育、科技以及人才等优势资源,全面激发贫困生脱贫的内生动力及活力,基于学科专业特长展开以特色专业为主线,其他专业为辅助的个性化帮扶工作,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创新创业发展诉求,给予不同的帮扶。例如,对于因为突发事件返贫的学生,及时进行资助后,一旦家庭好转就要改变帮扶方式,从资金帮扶转变为扶志,使得有限资金能给更多学生带来希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个别学生脱贫后由于各种原因返贫,建立起实时、动态的防止返贫检测机制以及帮扶机制,是高校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针对防止学生返贫与帮扶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应进一步实现支教、帮扶以及扶智实践创新,面向返贫生建立针对性的帮扶机制,并利用大数据以及实地家访等方式,精准认定返贫学生,从而更为高效、精准地展开资助工作,发挥资助工作对高校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作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自身脱贫实力。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