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巍 ,谭富彬,梁 琦,陈亮维 ,虞 澜
(1.昆明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 650093;2.深圳富邦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3.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昆明 650106)
1950 年代,航天技术发展,迫切需要新型能源,由此促进了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1954 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首先制备成功光电转换效率为6%的硅太阳能电池[1]。通过POCl3向晶体硅扩散磷,背面(正极)蒸镀铝,向阳面(负极)蒸镀钛/钯/银或化学镀镍。从文献[2]的相图看,Si2Ti 在1330°C 有共晶点,用钛的原因可能是钛与硅易生成化合物。有电极的电池焊接引线,组成发电装置,满足了航天技术的要求,但制备工艺复杂,造价昂贵,无法普及生产。1970~1980 年代,电子材料及元件制备技术迅速发展,用厚膜印刷、烧结技术,促进晶体硅太阳能规模化发展。原来背场铝浆、银铝浆、正面栅极银浆全靠进口,材料来源受制于人。国家科委、云南省科委委托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攻关,国产浆料部分取代了进口浆料。进入21 世纪,在国家政策扶植下我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行业呈爆发式发展。
在硅片制备技术上,厚度由0.5 mm 减薄至0.2 mm 左右,硅片规格由φ100 mm 圆片,向方形的103 mm×103 mm,125 mm×125 mm 转变,最后定格为156 mm×156 mm。向阳面减反射膜最初镀氧化硅,后用氧化钛,现用氮化硅。PN 结由深结改为浅结(0.3~0.5 μm),杂质磷由高掺杂改为低掺杂,硅片方阻由低方阻改为高方阻,电池片烧结由二次低温低速发展为一次高温高速烧结,使用高精密印刷技术。基于这些改进,电池转换效率由14.5%提高到20%以上。目前国产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获得极大提高,国产铝浆完全取代进口铝浆应用在背场电极上,背场银浆实现了部分国产化[2],正面栅极银浆多数依靠进口[3]。
本文基于太阳能电池电阻分析,较系统地介绍了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的各成分与基体硅的作用,及对光伏转换效率的影响,为正面银浆相关材料国产化研究提供参考。
硅太阳能电池无论背场或向阳主栅,烧结后电极与硅形成欧姆接触,又称半导体金属化;电极与硅生成夹层,也称Ag/Si 岛。在背场生成了硅铝合金夹层,即Al3.21Si0.47合金,厚度约2~3 μm[2]。但影响电池性能主要是正面栅极银浆,直接决定串联电阻大小。上海交通大学陈宁等根据Caballero 等提出的模型(如图1)给出了串联电阻表达式[4-6]:
图1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串联电阻示意图[5]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eries resistance of crystal silicon solar cells
式中,Rs为总串联电阻,Rbase为基底电阻,Rbus为主栅电阻,Rf为细栅线体电阻,Rfc为前接触电阻,Rsheet为硅片表面薄层电阻,Rbc为背面接触电阻。根据计算,式中的细栅电阻Rf和前接触电阻Rfc约占总串联电阻Rs的1/2 (如图2)。
图2 电池串联电阻中各组成部分所占比例[5]Fig. 2 Share of components of series resistance in a cell
根据图2,先降低细栅线体电阻Rf。生产线的细栅线宽30~40 μm,甚至更小,这是为了增加受光面积设计的。在规定细栅线宽不变条件下,为了降低Rf,就要增加线条高度,增加至12 μm 以上,增加线条的横截面,提高导电性。另一途径,为减小Rf,增加浆料银粉含量、减少玻璃用量,选择烧结后残留炭少的粘合剂。现今生产线用银浆,含银量(质量分数,下同)为89%~91%,玻璃含量0.8%~1.2%,粘合剂8.0%~12%之间。为使浆料有良好工艺性,银粉形貌为球形或类球形,粒径1.7~2.3 μm,松装密度3.9~4.5 g/cm3(或振实密度5.0~6.0 g/cm3)。总之,栅线横截面积增大,导电相增加,非导电相减少,那么细栅线体电阻Rf就会相应降低。柳青等人[3]设计了半导体金属化的过程(如图3),后面将详细讨论它的形成过程。当细栅线体电阻Rf和前接触电阻Rfc都减小了,那么串联电阻Rs也会变小。
图3 电池银-硅界面反应过程[7]Fig. 3 Silver-silicon interface reaction process of battery
除了细栅线体电阻Rf,影响串联电阻Rs的还有前接触电阻Rfc。背场通过制备硅铝合金(Al3.21Si0.47)获得夹层后形成欧姆接触[2]。正面栅极中银电极与硅基体形成合金夹层、Ag/Si 岛或半导体金属化。通过在银浆掺入钛、钯、锌、锡、金或金锑、金锡合金等可以实现半导体金属化[6]。多元共晶的熔点比任何单一组元的熔点要低,在共晶成分处进一步降低合金化的温度。
目前抛弃传统的氧化硅或氧化钛减反射膜工艺,改用氮化硅减反射膜。氮化硅是一种性能稳定的陶瓷,需要解决与银浆兼容的问题,这是难点之一[4]。主栅及细栅遮盖部分不产生光电效应,对电池短路电流或者说功率没有帮助。制造小绒面,增加受光面,设计小主栅及小细栅,可以增加受光面积,但主栅及细栅体电阻会增大,这是难点之二。PN 结浅、低掺杂高方阻,这是难点之三。印刷工艺采用高精度高速细线印刷,一次高温高速烧结,要求浆料有一致性良好工艺,否则会断栅,这是难点之四。生产线上细栅宽30~40 μm,甚至更小,要求烧结后图案清晰,线条边沿无阴影,高宽比大,有限的宽度,足够大的横截面,以降低体电阻,提高导电性,这是难点之五。
银粉是浆料导电相,是焊接基体,主要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实践证明,最好用球形或类球形银粉。银粉体积相同时,球体比表面积最小。通常选择粒径1.7~2.3 μm、松装密度3.9~4.5g/cm3(振实密度5.0~6.0 g/cm3),制备时通常用抗坏血酸及其盐类(包括异构体)为还原剂,还原硝酸银(或银氨络合物)得类球形银粉[8-9]。也有还原时,加入胶体金,金与硅生成共晶[2]。如果制备银粉的物理性能达不到上述要求,就要进行后续加工。由于银粉直接影响电池正面细栅线体电阻、印刷工艺的一致性及可焊性,所以其他形状的银粉,如片状、树枝状、絮状、纳米级的、不规则的都不适用,烧结时是否易击穿PN结也是主要考量因素。
传统的电子浆料,玻璃仅起功能相与基本的粘结作用。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栅极浆料中,玻璃有三大作用:1) 粘结基体,使印刷膜电极有附着力;2) 熔穿减反射膜氮化硅,使硅暴露与银电极接触;3) 在烧结过程中,还原氧化物产生单质元素与硅反应生成共晶或金属间化合物,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10-13]。反应产生的Ag/Si 岛数量、质量、密度,直接影响细栅线前接触电阻Rfc。
老工艺电池用玻璃以硼硅铅为主。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改进后,硼硅铅玻璃已不适用。实验证明,氧化硼会影响电性能,硼硅铅玻璃向铅-硅-铋玻璃过渡。现生产的银浆用铅-碲玻璃,也有用铅-铋-碲玻璃。为改善玻璃的性能,还添加其他金属氧化物,诸如MoO3、Ta2O5和SiO2、Al2O3等,可以降低玻璃粘度和表面张力。碱金属或碱土金属(Na、K、Ca和Ba)氧化物,能改善溶解和沉淀动力学。有的添加TiO2或纳米ZnO。有的学者主张用软化点不同的玻璃混合,但实际操作比较困难。还有熔制玻璃时加入少量Ag2O,但含Ag2O 的玻璃硅太阳能电池漏电偏大。加入Au2O,会还原生成金单质,与硅共晶,金的功函数略比硅大[2]。
电子浆料用粘合剂由树脂、有机溶剂、润滑剂、分散剂、流平剂、触变剂等组成,与粉末混合轧制,达到粘度和细度标准,适合丝网印刷,烘烧后得到设计图案,残留炭份少等即可。硅太阳能电池栅极银浆与一般电子银浆有差别。要适合高精密细栅线印刷,不断栅,良好触变性,烧结线条清晰,无阴影,大的高宽比,以满足大的横截面积。通常用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日本积水化学公司推荐用丙烯酸树脂,分热固性和热塑性两种,烧结后残留炭比乙基纤维素少。硝化纤维素残留炭基本为零,但硝化纤维素易爆属高危化品,禁止使用。有机溶剂一般用松油醇,丁基卡必醇及其酯类。添加剂可用牛油脂、玉豆蔻油、硅油、氢化蓖麻油、蜡粉等。目前国产蜡粉电池串联电阻稍大,可能纯度欠佳所致,一般用进口的。
老工艺用添加单质元素生成共晶,降低电池前接触电阻Rfc。Si-Ti 共晶温度1330℃,但用X 射线衍射分析,掺钛的正面栅极银浆有敏锐的TiSi2衍射峰[2]。银浆中掺入锌,硅与锌的共晶点419℃。银浆中掺金,金硅共晶370℃[2],在此基础上在金中加入锑,金锑与硅共晶,生成Au-Sb-Si 共晶体,金导电胶就是用这种方法制备的[6]。Au-Sn 最低共晶214℃,金锡合金对非晶硅应有用处。若银浆中含Au-Bi 合金粉,Au-Bi-Si 在241℃生成共晶,这个温度似乎偏低了[6]。
银是浆料主体,Ag-Si 共晶848℃,不是欧姆接触元素,仅是导电、焊接的功能相。可以在制备银粉时加入金胶体或制备玻璃时加入Au2O,可以得到Au-Si 共晶点但金的功能函数略比硅高[2]。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至今天,以单质元素加入的方法已不适用。研究栅极银浆,除了尽最大可能降低细栅线体积电阻Rf外,还要降低前接触电阻Rfc。为此目的,制备银电极与硅基体之间的导电夹层(又称Ag/Si 岛),其作用相当于半导体金属化。夹层质量、致密性,会影响前接触电阻Rfc。电池高温烧结时间约1~3 sec,熔融玻璃会发生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玻璃中的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单质元素以及新的化合物,在银电极与硅基体间生成导电夹层,就是常说的原子级单质元素或分子级化合物。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用银浆玻璃经历了B-Si-Pb、Bi-Si-Pb、Te-Pb、Te-Bi 等系列过程。B-Si-Pb 玻璃是最先得到应用的。有人认为是铅氧化物会还原成单质铅,铅与硅不互熔,但银与铅在304℃生成共晶[9]。一些学者认为银发生了重结晶。作者认为生成了Ag-Pb-Si 共晶,理论上Ag-Pb-Si 共晶熔点比Ag-Pb 共晶的熔点更低。也有人认为Bi2O3还原成金属铋,从条件看可能性较小[2]。因此仅含氧化铅栅极银浆,也有较好的电性能。含硼的玻璃对性能有不良影响,发展了Bi-Si-Pb 系玻璃。为了获得更小的前接触电阻Rfc,发展Pb-Te 系玻璃。在一定条件的烧结过程中,氧化碲还原生成单质碲以及合成Si2Te3化合物。碲与Si2Te3在407℃发生共晶反应,且强烈放热[2]。另外上面已讨论,铅也从氧化铅还原成单质,铅与碲化合成PbTe 半导体,碲再与硅化合。无铅的Bi-Te 玻璃仅还原生成单质碲,碲与硅有上面同样的过程。无铅的导电性能比有铅的略低,但无毒。还有碲化铅化合物有两个共晶点,分别为326.8℃和410.9℃,存在Pb-Te-Si 共晶[9]。通过上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在银电极与硅基体之间,生成了导电夹层。夹层上连银电极,下连硅基体,形成一个整体。由于银浆中仅含1%左右的玻璃,TeO2就更少,还存在衍射峰的重叠,分析仪器的灵敏度不足,因此很难观察到这个过程。还原生成多少单质铅与碲才恰当,才起到减小前接触电阻Rfc的作用,需要大量计算和实验,确定含多少铅与碲才是最佳配方。氧化铅与氧化碲的减少,电极附着力就减小。电池生产商为兼顾导电性能和附着力,增加银浆的二次印刷工艺,即先印细栅,再印主栅,这样导电性能和附着力两者全部满足了要求。
综合上面讨论,栅极银浆的普及应用,一方面是选用物理性能合格的球形银粉,提高银含量,减少玻璃含量,制备印刷性能优良的粘合剂,烧结后栅线有足够大的高宽比,增加线条横截面积,使细栅线体电阻Rf达到最小值。另一方面,选用了Pb-Te系玻璃,烧结时还原生成铅和碲单质及其化合物,与硅基体形成共晶导电夹层,使前接触电阻Rfc达到最小值。当其他电阻不变情况下,硅太阳能电池获得最小的串联电阻Rs,电池转换效率就得到提高。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工作寿命是广大一次性投资用户最关心的,在文献[2]中已讨论过。目前寿命定为25 年。组件长期暴露在野外,正反两面电极及焊接点氧化、硫化,导致细栅线体积电阻Rf、前接触电阻Rfc、背场电阻增大,转换效率下降。焊接会影响串联电阻,据King 等[14]报告,焊接造成组件功率每年降0.5%。以此类推,在野外恶劣条件下,加上其他因素,25 年寿命是困难的。提高电池使用寿命,以及旧电池的回收资源化,都应列入考虑之列。
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已制造成功,称为“墙壁”式发电厂。据最新报道英国牛津光伏太阳能公司制造了一种镀钙钛矿(黑色)的减反射膜,光伏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比现生产的约高1/3。未来光伏电池发展呈现多样性,需不断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