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能力研究

2022-06-17 10:35:58秦,周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4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精准图书馆

杨 秦,周 卫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将图书馆定义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1]。这表明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机构的属性已被认可,且服务重点在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包括了相当比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型人才基本科研思维与科研素质的培养。高校科学研究无论是申请、研发、成果等直接环节,还是管理、培养等间接环节都存在需要图书馆提供与高校自身科研实力相适应的科研服务。科学研究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2],浓厚的科研环境也导致高校图书馆比其他类型图书馆更加看重科研与学术服务的诉求,对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对象

一般谈到图书馆科研服务对象,基本上都会从高校的机构设置上着手分析,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学校各级与科研相关的管理、教学、研究等职能部门进行梳理,根据服务对象所属的机构将图书馆实施科研服务的主体对象分为校级、院系、研究团队/个人。其中校级包括校级领导、人事处、科技处、发展与规划处、研究生院等若干单位;院系包括学科、专业、实验室等;研究团队/个人主要是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团队或者教师学生个人。

从服务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全体用户都是潜在的科研服务群体,用户个人或所在组织或单位中有任何科研方面的服务需求且向图书馆进行表达或提出服务申请时,即构成了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对象。这个概念的要义在于有需求且能够提出需求。而最有可能向图书馆提出服务需求的用户,将具体化后即为上文所提及的组织或个人。科研服务对象明确提出需求,图书馆的服务是被动式的。图书馆服务的日益深化,主动发现与挖掘用户需求,将泛在的需求精准地转化为具体的服务带给用户。主动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科研服务对象更加宽泛,全体用户都具有成为科研服务对象的可能。

2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诉求

2.1 服务于科技战略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科技战略有3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宏观层面,指国家颁布出台的一系列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意义的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战略、方针、规划和政策,如202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3]的通知;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4]。二是中观层面,指各省市推出的地方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规章、制度和办法等,如2021年9月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的《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5],描绘了未来5年的科技创新发展。三是微观层面,指高校制定的科学研究发展目标、实施路线等,通常由每所高校的发展规划处、科技处等部门制定学校科技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年度科技计划、设计考核科技指标等[6]。同时,学科办制定学科建设整体目标,院系再设立分学科建设目标,学校及人力部门也会出台相应的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图书馆科研服务需要解读宏观、中观科技战略中与高校科研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保持在方向上的一致性,确立贯彻最新的政策精神,确保原则正确。各高校科研实力以及科研方向千差万别,制定的科技战略目标及其侧重均有所不同。图书馆科研服务工作需要执行校内战略部署,依据战略要求在实际的服务中把握优先级。

2.2 服务于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作为科学研究的组织机制、发动机制,是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工作[7]。高校科研管理通过调用及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为科研活动创造先决条件以及稳固环境,在平台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开展、成果评价、考核评估、推广应用、人才建设、学科发展等诸多方面实施保障,以此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而图书馆服务于科研管理,主要是为上述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从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科研相关信息作为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产物有着重要价值,于科研管理而言具有管理对象与管理手段双重属性,利用好科研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能够提高管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图书馆能够服务科研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图书馆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最终成果,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数据与情报分析,满足科研管理中对于科研信息的需求。

2.3 服务于科学研究

服务于科学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一是服务于科学研究环节的前后上下链的活动,包括在科研申请期高校图书馆为科研提供科技查新、文献调研、态势分析;在研究开发期提供定题服务、课题咨询、文献管理等服务;在成果期提供投稿咨询、奖项申报、成果管理等科研支撑服务。二是服务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与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在科学研究各环节提供支持,满足科研人员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无论是服务于科技战略还是科研管理,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最终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科学研究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案例,在累积的服务实践中创造条件培养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校科研发展、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目的。

3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属性

3.1 咨询性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是建立在图书馆所拥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条件下,为服务对象在科研活动中提供不同类型帮助的过程,是对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及参考咨询业务的升级与优化。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馆员通过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为服务对象提供参谋性的意见与建议,服务具有辅助决策的功能,体现出咨询的属性。

3.2 研究性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的研究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图书馆科研服务是对整个科研活动的配合,要求图书馆员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素养,所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哪个科研环节的,明确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二是高校图书馆被定义为学术性机构,学术性意味着图书馆的工作不仅仅是为学术活动提供支持,更要参与到知识创造过程中去。若科研服务要求嵌入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进,馆员需要以研究者的角度去审视用户要解决的问题,馆员自身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

3.3 培养性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其中又以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图书馆科研服务是兼具科研启蒙、教育教学意义的:引导其了解基本的科研知识,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保持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正确的科研思维。从教师的角度,图书馆在查找文献、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论文写作规范、项目申请书撰写等方面提供服务,创造便捷的科研氛围,体现出对科研人才的间接培养。

3.4 辅助性

服务的本质是为他人做事,满足他人需求。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的作用是为了满足服务对象明确提出的以及潜在的需求,服务对象借助图书馆的各种资源直接或间接实现其要求。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无论图书馆科研服务深入到科研活动的哪一个环节、做了哪些分析、得到什么样的结论,都需要保持客观的立场,以辅助者的身份来提供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强调图书馆科研服务的辅助性,明确自身立场,有助于双方沟通及工作的开展。

3.5 中介性

当高校图书馆因为资源水平、技术手段或时效等原因超出自身服务能力范围时,该如何去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在试用及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与各类型数据库商打交道,对各公司旗下的产品与服务有着相应的了解。中介性即体现在当图书馆自身解决不了问题时,图书馆作为中介可以向市面上能够提供相关解决方案的产品或服务寻求帮助,搭建服务商与科研服务对象之间的链接,作为第三方进行对接。

4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层次

4.1 基本服务

基本服务指的是高校图书馆业已开展的科研相关业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类型:文献支持,包括纸质文献与电子数据库资源;场地设施,包括科研小间、会议研讨室、智慧教室之类;教育教学,以科研素养、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类培训讲座授课为主;传统服务,指科技查新、引文收录、定题检索等;知识类服务,主要包括专利与知识产权分析、情报计量分析与评价、学术数据平台、学科发展报告等;此外还有学科馆员这种直接以人为导向,通过个人提供专业化知识与经验的智型服务[8-11]。基本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多年发展下来已经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业务,是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能够保证稳定输出的常态化服务。

4.2 精准服务

精准服务是指图书馆在普适服务基础上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而建立的以用户问题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核心[12]。图书馆精准服务是基于精准化服务理念,以多种精准化技术为依托,对已有服务全过程进行创新优化的新型服务模式[13-14]。图书馆科研精准服务是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实施的精准性服务,具体体现在:(1)用户定位的精准,利用用户画像等技术手段识别具有科研服务潜在需求的用户;(2)服务模式的精准,主动将用户潜在需要的资源与服务推送给用户;(3)服务内容的精准,提供用户专属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4)服务方式的精准,对用户实施全过程的追踪式服务;(5)技术手段的精准,基于用户差异化的需求实施不同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服务精准化。

5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能力

5.1 服务能力分析

(1)从科研服务的诉求来看,服务于战略首先要对政策文件进行研究与解读,其次要对政策要进行贯彻与落实,对理解、分析、判断、执行能力有要求。服务于管理意味着要与校内各行政管理部门打交道,为管理提供科研相关信息支撑,要求具备沟通协商、信息管理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服务于科学研究有三重隐性要求:一是能够了解科研项目的意义与价值;二是能够理解项目运行与实施过程;三是能够针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除了要求具备基本的检索技能与科研素养,在服务中保存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2)从科研服务的属性来看,咨询性对应了图书馆专业与技能、沟通及分析能力。研究性除了要求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分析、总结、概括、抽象、比较等思维能力以及包括观察、调查、操作、实践、创新在内的研究能力。培养性体现在服务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对应的是知识的传承、方法的传授、问题的解决等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求具备耐心与责任心。辅助性对应的是自我认知与判断能力,图书馆的科研服务不是无所不能的,要对本馆现状与实力进行评估,能为学校的科学研究做哪些服务,哪些是其他职能部门没办法替代的,哪些是经过努力可以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的。于科研服务的中介性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协调能力。

(3)从科研服务的层次来看,基本服务覆盖图书馆工作的多个方面,是对馆员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与业务能力的综合考量。个人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不仅指图书情报理论与方法,还要看馆员是否具备服务科研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否具有理解科研项目的相关学科背景;业务能力指馆员对于其所在岗位上分管的工作处理事务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管理能力、检索技能、教学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业务专长不同侧重的能力不同。除馆员个人能力外,图书馆作为实施科研服务的主体,组织协调、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执行响应方面的能力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准服务是在基础服务之上的升级,其要义在于提升服务的能动性,提高服务的精细与准确程度,服务意愿、技术手段、数据处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服务的开展。精准服务的实施是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体现,不仅对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更重要的是各方面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带来的服务效果的质变。

5.2 服务能力构成

能力的最终指向是为了解决问题,了解用户的问题,把握住问题所在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馆员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再致力于解决问题。因而所有的科研服务能力都可以被看成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框架出发,将高校图书馆从事科研服务所要具备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建构,得到科研服务能力对应的功能以及具体的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能力构成

6 结语

科研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能提供的所有与科研相关服务的统称,最直接的标志是与科学研究相关。然而不同高校的科研实力不同,科研发展阶段不同,再加之图书馆受制于资金、规模、人员等各方面资源的局限,高校图书馆所要面临的服务需求以及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意愿是有差别的,这导致高校图书馆各自需要的科研服务能力是不一样的。因而高校图书馆需要结合本校本馆的具体情况,培养稀缺能力、发展核心能力,进一步优化本馆的服务能力构成,才能更好地实施科研服务。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精准图书馆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纺织科学研究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