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琳,张 芹,陆桃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图书馆,北京 102249)
我国正快速地向创新型国家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也肩负着建设创新型一流大学的责任[1]。因此,加强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知识产权强国之路的基础。国家层面和教育部层面高度重视,2008年以来相继提出一系列高校知识产权发展政策(见表1)[2-8],鼓励高校知识产权发展。在政策鼓励下,前后共遴选出3批80所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表1 相关发展政策及事件汇总情况
表1(续)
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专利发展而言,在校科研工作者及学生都积极参与专利申请工作,通过Incopat专利检索平台检索到近5年的专利总量为5 083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目前授权的有效专利占比为64.59%。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有3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授权发明专利中,转让专利达90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利的整体质量和内在价值。为了提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专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必要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探索适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知识产权发展的服务模式。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相继探索和开展了多样化、特色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9]。因此,笔者对比总结现有高校所开展的主要业务及特色服务,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生及相关企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文章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特色及用户需求,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的新思路。
文章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进行调研分析。国外调研范围主要是英美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内调研范围为80所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的高校图书馆。
调研结果表明,美国专利信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共有遍布全国的85个专利商标资源中心,其中超过一半设在高校图书馆。美国图书馆秉承免费服务大众的原则,各中心提供专利信息资源访问,包括审核员检索系统、贯标教育、基础培训、检索咨询等服务;深层服务需求则会推荐到专业公司[10-11]。英国主要通过国家认定的13家和欧专局认定的17家公共图书馆体系服务中小企业,除基础服务外,也提供高价值咨询、专利价值评估、市场情报分析等;对于深层次的专利服务,则主要为企业和专业专利服务公司搭桥,促成解决方案[12-13]。我国则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牵头下,建立了多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相继开展相似的基础服务,也存在价值评估等深度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不仅有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也有深层次服务,但还未像英国高校图书馆在市场和转移转化中联系那么密切。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的各种服务都在不断涌现,为明确相关服务内容,进一步调研80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相关高校服务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布数据,和实际开展工作可能存在差异(见表2)。通过对比分析,80所先后成立的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总体上开展四大项服务: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咨询、专利检索及查新、专利分析。而针对每一大项服务,又有不同的深层服务和特色服务,例如专利前置评审、第三方成果评价、专利运营分析、专利数据库定制等。服务内容丰富多样、专利培训教育层次分明、专利信息服务多方合作,但同时也存在相同服务不同学校没有统一规范、高层次技术型专利服务薄弱、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条件欠缺等问题。
表2 80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
表2(续)
目前,石油科技发展迅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空间,并探索适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笔者在对比分析多家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开展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科研团体、学生团体和产学研管理团体(包括合作企业和学校职能部门人员)三方面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重点研究他们对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需求。选取部分问卷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见表3)。
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共516人参加调研,有效份数为492份,调研结果有效,其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用户身份不同,对于知识产权相关服务的需求有共性也存在着差异,他们都需要专利信息检索、分析的服务,也需要一些针对性强的培训和咨询,以及不同层面的深层次定制化服务。
从图1可以看出,科研团体主要需要专利申请的流程及奖励政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法;在科研成果研究的全流程中,提供包括项目立项前、中、后都需要一些针对性强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而学生团体的需求重点表现在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信息检索、培训方面;通过参加图书馆举办的一些课程、讲座、竞赛等获得专利信息素养教育及专利检索分析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引导。产学研管理团体(包括合作企业和学校职能部门人员)则重点关注在高端情报服务方面,特别希望能为重大项目提供深度情报服务,为学校提供决策分析服务,为合作企业提供侵权风险规避方法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法,获得转移转化成果及经济利益。
图1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石油特色鲜明的行业类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石油石化学科优势为学校科研人员及石油石化行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着力于知识产权推广与人才培养,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参与行业对外交流,探索优化服务模式,促进学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作,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办学特色,初步探索出基于不同用户的需求服务模式,用户包括科研团体、学生团体和产学研管理团体(包括合作企业和学校职能部门人员),以供探讨和借鉴。
在开展面向科研团队的服务时,以如何将科研工作与专利保护、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紧密结合作为重点,满足科研人员在专利查新、专利检索、专利布局、专利预警及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需求。开展嵌入式科研信息服务,面向学者及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开展定制式情报分析服务。针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开展定期跟踪服务。注重知识产权成果保护与专利成果奖励申请之间的有机结合,助力学校关键技术和核心专利的奖项申报。
例如,中心人员逐步嵌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某教授团队,为其团队在油气井化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包括国内外技术进展文献咨询、竞争对手技术布局分析、重点专利转让许可对象调研、核心技术突破口挖掘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在中心的密切配合下,其团队所承担的多项国家“十三五”油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立项、研发和成果保护、成果转化的各阶段知识产权信息需求都得到了有效保障,研究成果丰硕,获得了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约90件(包括20余件国际专利),其中一项发明专利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
在开展面向学生团体的服务时,以如何将知识产权意识培育与学生培养结合为重点。针对新生开展培训、讲座及资源检索基础课程,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宣传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及检索利用技能。将“知识产权法”课程嵌入“经济法”及“经济法概论”两门课程中,授课内容涉及商标法、专利法及著作权法等。同时,学校针对本科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硕博士生提供撰写及申请专利的适配性培训。
通过“知识产权月”“知识产权周”系列活动,设置问卷调查、有奖竞答等环节,同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曾参与指导的学生创业团队项目在北京市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约6 0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北京赛区一等奖。
在开展面向合作企业的服务时,以如何将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的实际应用为重点。在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支持能源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中心为其提供不同技术领域专利数据,对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态势及领先技术进行分析。例如,曾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中国海油等多家单位提供知识产权分析报告,并多次参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利转移转化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大力推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中心促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近100项专利转让,涉及石油、化工、新材料等行业,有效提升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利转化率,为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贡献了新技术。例如,2019年将某科研人员的发明专利《利用炼油废催化剂及臭氧处理炼油含盐污水的方法及装置》,转让予相关公司。为炼油厂的固体废弃物提供了新的处理思路,降低了处理成本,为企业创收近千万元。
在服务学校职能部门时,要做好作为第三方的数据支持工作,开展引进人才评价及人才挖掘工作,支持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在继续教育方面,嵌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为学院举办的石油石化行业高端人才培训班授知识产权专业课程。推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利,协同联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赋予知识产权成果市场生命力。
(1)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引领国家创新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也肩负了重大使命。全国高校图书馆都已开展丰富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从中汲取经验学习特色服务方式,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实际工作中,是未来作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员的探索方向。
(2)“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石油和化工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知识产权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石油石化行业知识产权发展面临难得的新机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任务愈加艰巨。而作为石油特色行业高校的图书馆,有先天优势也有挑战。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摸索,建立了适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未来对其他行业高校也可有所借鉴。
(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依托科技查新、情报分析和专利分析检索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紧密结合教学科研、深入拓展学科服务,将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相结合,推动合作企业成果转移转化。争取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深度信息服务,形成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