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事件话语意义的语境化释解

2022-06-17 07:30王海萍杨士焯
关键词:病夫东亚华尔街日报

王海萍,杨士焯

(1.山东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一、引言

2020年2月,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标题为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文章在中国国内引发了舆论风暴。许多人认为,这篇报道的标题将中国视为东亚病夫,是典型辱华的报道。但也有人指出,the sick man of在英语中是固定词组,一般用于政治或经济出现问题的国家或地区,并列举其他以the sick man of为标题的英文报道为例。

此次话语事件再次印证了:对话语进行意义释解历来是复杂的,虽然“处于同一时代背景、社会技术发展阶段,特别是处于同一文化圈的受众审美期待往往呈现某种程度的同质性”,①王海萍、杨士焯:《十九大报告特色政治词语英译策略探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31页。但影响受众对话语意义阐释的因素极复杂。正因为此,同一文本或者话语事件往往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阐释。但是,“阐释可以无限,但非全部有效。只有为公共理性接受的阐释,才为有效阐释……”。②张江:《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0期,第23页。而且,“有效阐释的边界,由多个元素决定。作者赋予的意图,文本的确当意义,文本的历史语境,民族的阐释传统,当下的主题倾向,如此等等,决定了阐释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的边界”。③张江:《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0期,第23页。可见,有效阐释主要决定于文本的宏观和微观语境,即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三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又分别存在多个变量,而参考变量的权重不同,最后语境变量根据权重进行加总,即可得到话语事件或文本的确证意义。在现实中,进行意义释解和确证时,为提高阐释的有效性,一般需在不同维度上寻找、甄别并确定权重较大的高关联变量。而且在现实话语活动中,语境变量难以量化衡量,一般以定性研究或者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为主。本文尝试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从宏微观语境的视角,分析、确定高关联变量,提供对华尔街日报事件话语意义在汉语语境下的有效阐释。

在语境的不同维度上,以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最为宏观复杂。华尔街日报文章为英文撰写。由于本论文探讨的是其话语意义在汉语语境下的释解,而此事件中争论的焦点在于日报文章标题的the sick man of Asia是否等同于汉语中的“东亚病夫”。因而对相关话语历史文化语境的研究需要涵盖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所有话语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都是宽泛而抽象的。在此情况下,笔者主要选择大型语料库作为研究相关话语历史文化语境的依据,因为语料库的语言是使用中的自然语言,其本身就是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语言使用影响的体现。此外,辅之以部分史料对早期“东亚病夫”的历时文化语境进行考证,探索其在彼时语境下的意义建构。由于the sick man of词组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很低,因此主要通过研究历时语料库中的使用实例,对其在英语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一般意义进行确证。

而对于微观语境层面,笔者主要在考量情景语境的基础上,使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语言语境中的高关联变量,并将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变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意义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

二、the sick man of与“东亚病夫”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建构

(一)the sick man of的历时意义建构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对the sick man of 的释义为:“a country that is politically or economically unsound,especially in comparison with its neighbors in the region specified”。①牛津大学出版社编:《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041页。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以下国家曾因经济萧条衰退而被称为sick man,包括奥斯曼帝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通过COHA(Corpus of Historical American English)②美国近当代英语语料库(COHA),https://www.english-corpora.org/coha/,2021年3月23日。(第93页)在线语料库搜索the sick man of的历时使用情况,得到11条结果(图1)。逐一细读不同时段的搜索结果,发现其意义并未呈现明显的变化。在这11例中,有两例(1939,1987)并非固定搭配,而是由于偶然原因导致的同现,其余所有文本中the sick man of的意义和用法与词典中的释义一致,主要用于描述某一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通常是周边国家)相比,其政治或经济的衰退状态。比如:

图1 the sick man of的语料库搜索结果

【1】Poland is the sick man of Eastern Europe.The country has mammoth debts abroad,and practically no money to pay them with...

(二)从“东方病夫”到“东亚病夫”

英文中使用the sick man描述中国状况早有先例。1896年,在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登载文章The Condition of China,①The Condition of China,《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96年10月17日,第3版。文章首句为“China has long been the sick man of the Far East,but since the war all the world has seen for the first time how very sick the sick man is”。《字林西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悠久、也最重要的英文报纸。它除了大量刊载商业性材料和广告以外,还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和其他时事问题发表言论。此文即为一案例。本句中的“the war”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于世人,包括西方诸列强国家面前。该文章主要站在西方的视角对甲午战争进行反思。彼时维新派的《时务报》将此文译为中文,首句译成“夫中国,一东方之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②《中国实情》,张坤德译,《时务报》1896年第10期,第15-16页。显然,原文中的the sick man of the Far East被译为“东方之病夫”,后者即是“东亚病夫”的雏形。彼时,“the Far East”(远东)系欧美人用于指代中国所属区域的地理概念,Fast East(远东)后来被Asia(亚洲)取代,变成今日的the sick man of Asia。

维新派通过翻译塑造了“东亚病夫”的雏形,由于当时的话语背景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国人遭受甲午战争惨败的耻辱,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东亚病夫”在汉语文化下的早期基本含义。“东亚病夫”是和当时中国的落后、腐败紧密联系的,话语使用者出于对中西差距的深刻认知,借此表达以警醒当权者和普通民众。

后来,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队在几乎所有参加的项目中一败涂地。中国代表团回国经过新加坡时,据说当地报刊用漫画讽刺面黄肌瘦的中国代表队为“东亚病夫”。此事件虽不可考,但其标志着“东亚病夫”的语义开始转变,即由原先的宽泛逐渐具体化,意义指向国人体质。后来,“东亚病夫”一词陆续出现在动作影片中,比如与李小龙、霍元甲等相关的功夫电影。李小龙身体强健,武艺高强。他的标志性话语即是: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东亚病夫”成为体弱可欺的代名词。此类功夫电影由于在海内外受众无数,影响极深,“东亚病夫”所暗示的反面形象随之影响了无数人,“东亚病夫”指代国人体质的语义在民间得到了强化。

(三)“东亚病夫”的语用考证

“东亚病夫”一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远不止于此。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研究“东亚病夫”的历时使用情况,梳理其在汉语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一般意义,笔者使用北语语料库(BCC)进行了研究。在“报刊”类中搜索“东亚病夫”,得到结果405条(剔除24项重复出现的结果后,总共381条),所有搜索结果均来自《人民日报》,语料时间跨度显示为1946-2015年(实际从1951年搜索结果开始出现,结束时间晚于2015年)。

笔者邀请另外一名语言研究者分别逐条阅读搜索结果的上下文,推断“东亚病夫”的语义,对结论不一致的实例,通过讨论得以确定。最终发现“东亚病夫”的语用意义可归纳为如下两种:

首先,在大多数情况下,“东亚病夫”常专指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健康或卫生状况,此类结果有203条。如:

【2】新中国建立之初,万象更新、百废待举,当时,为了尽快建立起一支体育队伍,早日洗刷“东亚病夫”的百年之耻,国家不得不把有限的体育经费,几乎尽数用在城市,以发掘旧基础的潜力。(1987年)

【3】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2017年)

通过研究语料库搜索结果,我们发现在文本语境中,“东亚病夫”往往与卫生、医疗、健康、体育、金牌等关键词共现,其语义或与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有关,如例【2】,或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有关,如例【3】。事实上,“东亚病夫”的使用频次图显示,每当中国举办亚运会或者奥运会等重要体育赛事(比如1990年的亚运会和2008年的奥运会)时,“东亚病夫”出现的频率就显著提高(图2)。

图2 “东亚病夫”的检索频次图

其次,“东亚病夫”的含义有时比较宽泛、发散,用于叙述中国的整体形象,既包括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又指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等。此类结果共有146条。如:

【4】当然,我们并不讳言,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横亘着许多不可忽视的艰难险阻,但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因为,中国人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精神上都不再是“东亚病夫”。(1999年)

通过归纳搜索结果,我们发现,“东亚病夫”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使用两种情况:狭义使用时,主要指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国家的医疗卫生状况,而广义使用时一般与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有关,既指国人身体素质、国家医疗卫生状况,又包含了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语料库搜索结果中还有少量文本由于篇幅短、信息不足等原因,无法明确判断其属于狭义使用还是广义使用,此类结果共有32条。如:

【5】你知道什么是“卢沟桥事变”吗?你知道什么是“八一三”抗战吗?你知道什么是“三光政策”吗?你知道什么是“东亚病夫”吗?你知道什么是“鸡毛信”吗?(2005年)

在这些搜索结果中,虽然不能明确其为“东亚病夫”的狭义还是广义使用,但是可以确定:在这些文本中,“东亚病夫”的意义并未超越其一般意义的范畴:指代国人的身体素质或者中国的整体形象。

从以上研究可见,“东亚病夫”一词虽然在其雏形阶段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用于针砭时弊的表达,但是该词经过官方和民间的传播使用,意义得到重构,其与历史、社会、文化糅合在一起,成为描述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词语。中国近代黑暗、屈辱的历史是国人共有的伤痕记忆,“东亚病夫”浓缩并承载了这种记忆的几乎全部内容:政府无能、国力式微,百姓贫困、身体羸弱。因此,该词在使用中既专指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或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也泛指中国人以及中国作为国家的整体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内容。

(四)“东亚病夫”与the sick man of Asia的一般意义关系

基于在各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建构研究,我们发现:汉语中的“东亚病夫”与英语中的the sick man of Asia存在语义重叠,前者在汉语中具有发散性、辐射性的语用意义,在进行语义泛指时,可以包括the sick man of Asia这一表达的内涵。比如:

【6】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真心帮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附庸国、殖民地。所以,旧中国越来越落后,以致被世人贬之为“东亚病夫”。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逐步地富强起来,现在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居世界第八位。(1989年)

在例【6】中,“东亚病夫”的形象是和中国曾经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相关的,主要强调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形象和地位,这与英语中the sick man of Asia的一般意义无限相近。但是,the sick man of Asia的一般意义中并无表达身体状况的含义,与“东亚病夫”的狭义使用含义不同。由此,the sick man of Asia与“东亚病夫”的一般意义关系可用图3大致表达。

图3 the sick man of Asia与“东亚病夫”的一般意义关系

图3中外层圆圈以内为“东亚病夫”广义使用的意义空间(包含阴影和空白两部分),内层圆圈以内区域(空白部分)为其狭义使用的意义空间。黑色阴影部分则为the sick man of Asia的一般意义空间。

三、华尔街日报话语事件的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

话语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主要构建了其一般意义,而其一般意义会不同程度地投射于新的、具体的话语文本或事件中,间接影响话语表达在某一文本或事件中的具体语用意义。话语的具体语用意义受到的直接影响主要来自文本或事件的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

(一)事件的情景语境

话语的情景语境对话语意义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情景语境一般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①韩礼德(Halliday,M.A.K)、韩茹凯(Hasan,Ruqaiya):《语言、语境和语篇——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语言面面观》,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第12页。其主要与话语事件本身、话语参与者、话语媒介等紧密相关,具体包含诸多要素。华尔街日报话语事件的情景语境如下:华尔街日报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报纸,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文章作者为Walter Russel Mead,美国外交与人文学科教授。②华尔街日报官网(The Wall Street Journal),https://www.wsj.com/news/author/walter-russell-mead,2021年4月3日。(第96页)文章发表之时正值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之际,且当时世界上几乎只有中国发现疫情。虽然暴发地在武汉,但由于初期武汉市防控不力,加上春节期间的海量人口流动,全国范围内都发现了病例,中国人正面临着病毒的威胁。

(二)事件的文本语言语境

所谓语言语境,指文本之内主要通过语言符号映射、塑造的微观语境。语言符号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以及语言手段的使用、不同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等都是语言语境的组成部分,对文本意义的传递起到决定或调适的作用。较之情景语境,语言语境一般更为直接地影响话语意义。

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标题为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正文包含几个方面内容:中国的疫情状况;疫情将可能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衰退将对世界和美国的影响。文章认为中国的疫情状况严重,将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产生负面影响,而世界和美国也将很可能连锁反应。疫情是整篇文章的起点,文章的配图显示北京地铁站空荡荡的,只有一名女子佩戴口罩在站台等待。可见,文章对疫情高度关注。

文章的标题是话语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标题中的the sick man of虽属固定搭配,但是词组中的sick一词本身有“身体生病”之意,这与当时中国民众遭受新冠病毒威胁的情境语境高度关联,所以实际上构成了双关。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双关的修辞手法和现象。所谓双关,通常指的是“发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利用语词的语音和语义条件,有意使用一个语词激活两(多)层不同意义或使用两(多)个发音相同(似)的语词表达两(多)层不同意义,从而有效传达说话人意图并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的一种语言修辞现象”。③林元龙:《突显、关联与英语双关认知解读机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8期,第19页。我们无法揣测此处的双关用法是否有意为之,但标题从形式上是符合双关特征的。如同一般的双关用法,此处的双关意义有两层:the sick man of作为语义整体,意为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等衰退,此意义为显性意义;另外,sick一词自身的概念意义为“身体状况不佳”,此意义较为隐蔽。后者较为隐蔽的意义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激发呢?正如定义中所言,“特定语境”通常为激发受话人双关反应、取得语用效果的必要条件。而此处的“特定语境”即话语事件的情景语境,彼时正值中国疫情发展凶猛之际,华尔街日报文章的内容和配图也显示了对疫情的关注。如此,事件中的情景语境因素与语言语境因素叠加,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并加强了sick表示健康状况的另一层面较隐蔽的意义,导致标题双关意味明显,意义具有了双重性:一方面指中国经济、政治衰退,另一方面暗示中国人身体状况不佳。

另外,文章标题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使用了主语加系动词的句式,从信息上凸显了中国的现状,从语法结构上构成了肯定判断,即对中国的现状做出结论,语气肯定而直接,其中real一词进一步加强了语气。我们知道,语气“指的是句子中表达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或命题的态度和看法的部分,因此有很强的主观色彩”。①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5年,第94页。而且,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气系统存在差异。“汉语在语气表达上更注重与交际对象的关系,关照交际过程,而英语的语气表达更注重与现实性的关系,关照内容与现实”。②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5年,第94页。深受汉语思维影响的受众在解读标题时,除了字面的双重意义,同时接收到了原话语传递的语气、态度的信号。在人类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普遍都有对身处困境者怀有同情之心的倾向,提及与对方困境相关的信息,言语表达上多委婉、间接,推己及人,也对他人有类似的期待。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更不例外。因此,汉语受众自然推断出华尔街日报文章对中国面临疫情威胁的现状缺乏同理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此外,华尔街日报文章沿用了西方媒体惯用的以“我”为中心的批判视角和写作传统。文中使用一系列secretive,self-serving和ineffectively等消极词语,对中国政府和武汉市政府控制疫情的表现进行评判,使用dangerous,false,inflated,misallocated,implode等词语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负面叙述,同时表达了对中国政府的行政能力、权威和意愿的质疑。文章也流露出对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所持的立场,比如在文章开头使用juggernaut一词,将中国喻为具有巨大破坏力,且无法被控制的重型战车。另外,文中使用the China challenge则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态度,显示了“中国威胁论”的立场。

根据肯尼斯·伯克的观点,一切话语都天然具有表态和劝说的功能,“不同的语言选择可以作为一种话语或修辞策略,它起着影响和说服受众,使之接受某一特定视角和观点的功能”。③鞠玉梅:《肯尼斯·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3页。媒体评论文章更是主要通过话语策略,实现表达态度和劝服受众的功能。事实上,除了使用负面情感意义的词语叙述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文章在对疫情和中国问题进行思考时,多在句中使用主语we,以此确立地缘、种族、文化因素导致身份认同上的“他者”。这些具有负面情感意义、不断复现的措辞表达和若隐若现的“他者”立场,相互增强形成合力,至少向汉语受众传递了如下信息:文章视中国的崛起为“他者”的威胁;对中国的疫情状况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度消极、悲观,且无同情之心。

而作为报道来源的华尔街日报是典型的西方媒体,有研究者曾经对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五大主流西方媒体对中共“十八大”的报道进行研究,发现泛政治化诉求是报道主题和关键词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西方媒体对‘十八大’的报道并非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展现客观现实,而是有目的、有选择地侧重报道政治议题,对政治议题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对经济、社会、文化等议题的关注”。④田维钢等:《五大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40页。而且,这五家媒体通过报道主题的选择和组合,“过度曝光和强化中国政治体制中负面主题,……媒体带着西方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强烈的政治偏见来解读中国政治,反映了媒体背后不同国家政治利益的诉求”。⑤田维钢等:《五大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40页。另有研究者通过历时研究《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发现西方主流媒体逐步提高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并开始表示认可,但是报道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中国的传统刻板印象。①徐明华、王中字:《西方媒介话语中中国形象的“变”与“不变”——以〈纽约时报〉十年涉华报道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2期,第56-61页。在此语境下,文章作者的外交政策研究背景和华尔街日报所代表的西方媒体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汉语受众对文章标题的负面释解,而不是抵消。

综合上文所述,在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的共同作用下,华尔街日报文章中the sick man of Asia的字面显性意义和sick暗示身体健康状况的隐蔽意义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关系,而后者意义总体得到了彰显和加强。与此同时,标题使用的特定语言表达式,文本流露的消极情感意义,辅之以作者的身份立场和华尔街日报对华的一贯姿态,都导致了汉语受众对华尔街日报文章标题的负面解读。

四、结语

根据语料库搜索结果,华尔街日报文章标题中的词组the sick man of Asia,其一般意义与“东亚病夫”存在一定的意义关联,当“东亚病夫”被广义使用时,包含其表示某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衰退的一般意义。一般情况下,the sick man并无表示身体健康状况的含义。然而,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正值中国疫情严重、中国民众遭受新冠病毒威胁之时,这一情景语境因素成为高关联变量,将sick自身的意义激活,标题具有了双重意义,the sick man of Asia在如此语境下具有了暗示中国人身体状况不佳的意味,标题的双重意义与“东亚病夫”的意义范围趋于重合。而且,其他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因素——比如标题和正文文本流露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作者的身份立场、华尔街日报的媒体形象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激起汉语受众对话语的负面解读,唤醒“东亚病夫”一词带给汉语受众的伤痕记忆。在此话语事件中,历史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共同作用,对汉语语境下中国受众对报道标题的意义释解起到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标题必然遭到汉语受众的强烈抵制。这种抵制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无论在情感或理性上都能得到充分解释。另外,上文所述也阐明了为什么sick man曾用于描述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其受众的解读与中国受众表现出差异。话语意义的建构从来都和语境的支持紧密相关。

猜你喜欢
病夫东亚华尔街日报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再见,再也不见
感受东亚风情 共享品质生活——2018东亚博览会暨第六届韩国商品博览会成功举办
学霸“三小只”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洋人没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鲁雁:自由的文学“病夫”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