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中共第一位工人党员郑凯卿

2022-06-17 00:49何晓刚
工友 2022年6期
关键词:武昌文华陈独秀

文_肖 俊 图_何晓刚

陈独秀介绍入党

掩映于绿荫中的武昌湖北医科大学昙华林校区的8号楼,是一幢中西合璧式两层楼建筑,嵌于其大门右侧墙上一块铭牌上的文字,显示中共党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历史细节:“1920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来汉传播马列主义,就在此住宿。”这幢建于1903年的老房子,最早为原文华大学文学院院舍,1983年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1920年2月4日,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应邀来汉到文华大学演讲时,就下榻在这幢老房子里。当时,学校安排青年校工郑凯卿照顾他的起居生活,陈独秀在此住的4天3晚里,他们相处十分融洽。

武汉中医科大学昙华林校区8号楼(原文华大学文学院院舍)。1920年春陈独秀来武汉在此住宿,郑凯卿就是在这里与陈独秀相识。

郑凯卿,1888年出生于湖北武昌青山铁铺岭郑家力山一个雇农家庭。在他幼时,其父母相继病逝,哑巴妹妹给人家做了童养媳,人力车工人陈万年夫妇收留了他。少时当过书童,做过小挑夫、车行小工,饱经人世沧桑。1906年,郑凯卿进入武昌文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当校工,其间,他在“日知会”报刊阅览室与董必武相识,日后结为革命挚友。后参加武昌首义,投身“五四运动”,受到新思想启蒙,表现出极大的爱国救国热情。

陈独秀在文华大学演讲的闲暇之时,给郑凯卿介绍《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讲解中国革命和“劳工神圣”的道理。革命的种子就这样播种到了郑凯卿的心田,为他后来由一个贫苦工人成长为武汉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奠定了革命的基础。1920年秋,陈独秀嘱来汉筹建共产党组织的刘伯垂联系发展郑凯卿入党,郑凯卿以工人身份秘密出席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会议,成为湖北武汉第一个工人党员,也是全国第一个工人党员。这是郑凯卿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是全国最早拥有工人党员的小组,自成立起就把目光投向工人运动。早在1920年春,郑凯卿根据陈独秀的建议,组织文华大学的学生,多次到武昌织布局、纺纱局、铜币局、银币局、麻布局进行调查,写出《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调查报告,以“文华大学校学生”为名发表于1920年9月1日《新青年》杂志。这是首批武汉地区工人状况调研成果。

时隔93年后的2014年6月27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举办《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图片展》展览,首次展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武汉人郑凯卿写的调查报告《武昌五局工人状况》。人们看到后倍感无限珍贵。

郑凯卿到工人中宣传“劳工神圣”

《武昌五局工人状况》调查报告(局部)

武汉工运与反帝爱国的先锋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郑凯卿和小组成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和传播,注重加强党、团组织建设,领导工人运动。郑凯卿等党员深入工厂、码头,积极建立工会,开办工人夜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宣传“劳工神圣”,讲述工人阶级求解放的道理,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党的“一大”后,武汉党组织以主要力量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从分散走向团结,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1921年初,郑凯卿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同志一起,组织成立人力车工人工会,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汉口租界人力车工人大罢工。这是武汉工人第一次在党组织领导下取得的胜利,也是武汉的共产主义者将马列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首次尝试。同年12月,郑凯卿和包惠僧、施洋直接领导了反抗汉口租界人力车行资本家再次宣布加租的同盟罢工运动。12月7日,汉口租界6000多名人力车工人,冒着寒风,踏着大雪,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向汉口大智门车站,在公安路丁字路口集合。郑凯卿头戴小毡帽,棉袄外罩一件人力车夫背心,手拎一盏车灯,来到工人中间。他高举系着一条红布的车灯,作为集结指挥工人战斗的信号,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反抗压迫、反抗剥削,鼓舞人力车工人的革命斗志。人力车工人坚持大罢工10余日,取得胜利,充分体现了初登历史舞台的武汉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把湖北武汉工人运动推上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前列。

1923年,郑凯卿和陈潭秋、林育南、施洋等组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发生后,郑凯卿受陈潭秋之命,迅速通知党员和参加罢工的工人转移。施洋遇害当晚,郑凯卿和林育南组织人力车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遗体收殓守护在武昌城外的江神庙中。

为配合接应北伐军进军武汉,1926年,陈潭秋、郑凯卿等发动群众上街贴标语,在蛇山抱冰堂附近抛掷炸弹,扰乱敌军。郑凯卿、邓仲元组织人力车工人,将《武汉评论》宣传资料、枪支弹药、粮食等送到北伐军中转站。武昌城被困月余粮食断绝,他们指导群众坚持斗争,靠打捞鱼虾、挖野菜、剥树皮来充饥,直到北伐军取得胜利。

在党的领导下,湖北武汉地区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矛头不仅指向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还指向帝国主义。1927年1月3日,数千市民聚集汉口英租界江汉关钟楼广场听讲演,大批全副武装的英国水兵冲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制造了“一·三”惨案。5日,在党组织领导下,30多万工人、学生和市民举行声势浩大反帝爱国示威游行。游行队伍被英国租界士兵设置的铁丝网、障碍物阻挡,未能冲进英租界。郑凯卿立即指挥工人实施“水、陆夹击”,一部分人由水路登趸船上岸,郑凯卿等人带一部分人用跳板搭天桥,翻越铁栅打开铁栅门,工人们冲破英国巡捕的阻拦在租界内会师。在武汉工人和各界人民的斗争下,2月19日,英国被迫将侵占了60多年的租界交还中国,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反帝爱国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隐蔽战线默默奉献

1927年大革命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敌人杀害李汉俊后,又悬赏通缉董必武。郑凯卿装扮成人力车工人,在雨夜秘密护送董必武安全离汉。郑凯卿随后按照董必武离汉时的指示,奔赴江西、江苏协助陈潭秋开展工作。1931年,郑凯卿遵陈潭秋嘱回武汉,仍以文华大学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郑凯卿精心制作了挂有“工人烤火处”牌子的木板房,作为党组织秘密联络点,也是工人们严冬御寒的地方。每到寒冬,郑凯卿带着文华学生,用板车将木柱和木板散件运到武昌汉阳门轮渡码头附近,搭盖好小木房,生起炉火,并烤上一些红薯、土豆,让那些饥寒交迫的工人来这里烤火取暖、充饥。他给工友讲“十月革命”以及共产党革命斗争的故事,工友们在这里接受革命思想,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当时,鄂豫皖根据地物资紧缺,郑凯卿带领人力车工人将药品、五金用品、食盐等密藏于人力车坐垫下或雨蓬夹层中,趁茫茫夜色安全转运到鄂豫皖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站。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郑凯卿奉党组织之命,组织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紧急转运人员、抢运物资西迁,为八路军筹集抗敌物资作贡献。武汉沦陷前,郑凯卿和救援人员经历千难万险,完成“战时儿童保育会”难童撤离武汉任务后,留在四川云阳县大华炼油厂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其公开身份为大华炼油厂事务员兼医务室卫生员。他利用开办识字班的机会,教工人读书识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为支援游击队,他团结工人装扮成行医郎中和山里猎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盐巴、药品藏在笆篓里背着,送到游击区。

粤双路因株州至韶关段修成后,1918年9月1日晚由广州发车至3日晚到达武昌徐家棚车站。图为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凌鸿勋(车头站立者)、副局长王仁康(车前站立者)在发车仪式上

抗战胜利后,郑凯卿回到故乡武汉,组织上安排他到文华大学,后到湖北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原童子军师范学校)工作。郑凯卿在学校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把师生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热情鼓励进步学生到解放区,到大别山投奔刘、邓大军,送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武汉解放后,郑凯卿曾婉谢董必武要他进京工作邀请。由于战争年代艰苦的环境致使他晚年经常咯血,他说国家的建设和管理应该让比自己更年轻、更能干的人去做。

郑凯卿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优秀的工人党员代表,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他不论是公开地领导工人轰轰烈烈闹革命,还是在白色恐怖下进行秘密斗争,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为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为救战友舍生忘死,为国家舍小家,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里,他失去了3个孩子。郑凯卿感人的革命事迹对于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领悟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习教育要求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性质,从党领导工运百年史中感知、认识、理解党的初心,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武昌文华陈独秀
柴文华著作系列
鄂州历史歌谣人文背景略析
鄂州古铜镜述略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倪文华 作品
武昌区公共文化品牌建设管窥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