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件弹拨类乐器,因为历史悠久,又被称作古筝。近年来,在我国众多传统乐器中,古筝以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清雅端庄和谐流畅的造型,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随着古筝不断发展和音乐舞台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为古筝创作音乐作品,现代筝曲的演奏和创作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听觉与视觉审美。现代筝曲《秦土情》将浓郁的陕西音乐风格与现代古筝技法完美结合,因其乐曲风格细腻又不失西北豪迈气概,成为了古筝专业学生及从业者比赛、音乐会演奏的热门曲目。
周展,秦筝传人,现任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附中国乐团指挥,1972 年出生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古都西安,受家庭影响天生聪慧、善辩琴音,自幼随父亲—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习筝,深得秦筝精髓,同时学习钢琴;1985 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1993 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跟随教育家邱大成先生学习并跟随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杨又青教授兼修指挥专业,后又受到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李婉芬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周望的指导,曾在多个重大比赛中获奖,经多年历练,其表演风格粗犷细腻并存,硬朗而淳朴,吸收了多种音乐元素的风格并传承了发扬长辈和各流派演奏之精华,大胆尝试了不同的演奏形式。主要音乐作品:《秦土情》《白桐曲》《翡翠》《梦回临安》《丝路·花语》《秦腔牌子曲》等。
在关于周展老师的访谈中,周展老师说道:“‘秦筝归秦’是父亲此生最大的愿望。父一辈,子一辈,风风雨雨60 年后,终如愿所偿”作为家族传承,受其父亲“秦筝归秦”理念影响,父辈的教导和经历就像是他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使他在秦筝理论上、秦筝作品的演奏风格上、秦筝风格作品的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其创作的筝曲《秦土情》曾获得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
乐曲创作素材:《秦土情》创作于2008 年,是一首情感细腻又不失西北地区豪迈气概的古筝协奏曲。该作品以陕西戏曲碗碗腔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秦腔”音乐的特性音调,慢板极具“声腔化”,整首乐曲委婉动听、耐人听闻。此曲是古筝演奏家周展在2008年,离开家乡,独自在香港工作。由于客居他乡,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激发了他创作的念头,于是就创作了这首极具秦声“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特征的古筝协奏曲。
《秦土情》是一首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再现、四个部分组成,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及热爱之情。
1、引子(1-11 小节)乐曲的开头是由小撮、摇指、刮奏组成乐节的三次强有力的重复,仿佛瞬间将听众带入了广阔的陕北大地,由于重复较多,此处可根据演奏时的具体需要来进行删减;紧接着是大撮和左手按滑音结合的下行音阶与摇指搭配的自由乐句,音乐力度可用强-弱-强,速度也要由慢渐快推入摇指,并逐渐引入乐曲的慢板,在此应注意力度要逐渐弱下来仿佛安静下来开始诉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引子部分是作者对广阔秦地的描述及情感的宣泄,所以在练习时只有对左手按滑音及颤音等技法的音色多加思考与练习,才能将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与作者内心的情感刻画的淋漓尽致。
2、慢板(12-50 小节)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叙事性,旋律线条悠长,营造了“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音乐氛围。慢板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19 小节)运用了秦筝中最常用的下行级进、上行跳进的旋律走向,这里的旋律容易被初学者弹出刻板、单一的音色,在弹奏时要沉下心来,控制住自己的气息、速度及力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左手的韵味要体现出来,例如下滑音时要缓慢返回原位、颤音要在右手音乐演奏结束后再颤等将作者对遥远故乡思念的第一次诉说娓娓道来。
第二部分(20-27 小节)再一次呈现了音乐的主题,也是作者的第二次诉说,从摇指技法的增加和刮奏的出现看出作者比第一次诉说的情绪相对激动一些,演奏时力度也要增强,以此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在22与24小节(图1)相同的音乐主题出现时要通过第一个下滑音3慢放,第二个下滑音3快放等不同的音乐处理来表达作者仿佛置身在那令人熟悉的街道中的激动心情。
(图1)
第三部分(28-35 小节)是作者的第三次诉说,前两小节休止符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在弹奏时力度要以弱为主,为第30小节的情绪的推动做铺垫,先抑后扬的处理手法深刻了表示了作者想要回家却不能回的心酸和无奈。
第四部分(36-50小节)三次相同音高的主题旋律与核心音型的连续演奏将音乐推向了慢板的高潮部分,在演奏时要注意三次相同旋律音色的对比,第一次力度要以弱为主,弹奏时也要靠近码子区域进行演奏,第二次力度为中弱,在前两次都表达了作者作为西北汉子欲言又止的细腻心思,第三次力度最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爆发出来。接着两个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的再次出现,仿佛游子的千愁万绪涌上心头,想要诉说却无人倾诉独自一人在空旷屋内诉说时的哽咽。
在本首曲子慢板的演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左手的韵味,古筝区别于其他弹拨乐器而又能细腻的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重要演奏技法是左手的按、滑、颤,所以在演奏中按音音高的准确,颤音、下滑音的音韵处理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声韵的变化会使音乐带有声腔化的特点,削弱古筝作为弹拨乐器的棱角,使得音乐入耳入心,乐曲的表达也更加人性化。
3、快板(51-159小节)是乐曲中最为激烈快速的一段,整段快板由A、B、C、A’四个部分组成,段落清晰,句读分离。快速指序、短摇、快速托劈扫摇等演奏技法加大了乐曲的难度,也正是这些演奏技法的使用才得以将作者对家乡美好的回忆与想象自己即将回到家乡激动、欢乐的心情用音乐立体地表达出来。
a 段(51-95 小节)前八小节是节奏音型的四度模进与音阶下行级进组成,为本段的主题出现做铺垫。在前四小节的演奏中要将重音与托劈技法熟练的运用使得音乐轻巧又具有力量,而后四小节则需要通过指尖与大臂力量结合将音乐平均有力的演奏出来,以此来表达作者思乡情切,难掩激动的心情。随后钢琴四个小节过门预示主题,同时也给了演奏者休息与调整的机会。63小节切分音型的出现使音乐进入了快板的主题旋律,这33小节音型密集、速度快,演奏时音乐的颗粒性及强弱位置的变化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作铺垫。同时在本段的演奏中注意抓住关键音,通过加强关键音的力度与弱音对比将跳跃感演奏出来,从而把作者决定反乡后欣喜若狂、兴奋的心情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
b段(96-127 小节)采用了戏曲音乐中的“紧打慢唱”的形式,在秦腔中称作“紧带板”俗称“三流子”,这种音乐形式对气氛的渲染很有帮助,但是难度较大,需要在自由中找规律、在节奏中求自由,演奏中要合理入情,流畅自如。笔者认为在这如歌、宽广地乐段弹奏前要多进行单独的演唱,避免心中没旋律造成的节奏等错误,在练习时要在一定的速度下将按滑音的韵味体现出来。好的演奏是赋予作品的二度创作,演奏者在演奏前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与用意,并通过练习转化为自己的心灵信息最终用音乐语言传达给听众。
c段(127-143小节)与B段一样具有歌唱性,但表达方式却迥然不同,上者是运用极具旋律性的摇指来表达,C段则由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左手掌握旋律走向,右手负责技巧展现组成。演奏时在保证速度的情况下音符不仅要平均、清晰,还要具有流动感,以此将作者内心的自豪感表达出来,本乐段对演奏者要求较高。
a’段(144-159 小节)是A 段的再现扩充,第148 小节由A 段的短摇变成了小撮点奏,紧接着固定音型通过由低音区向高音区扫摇的不断模进,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的期待,在音响效果上给听众营造了急切感,为结尾的再现部分做了铺垫。在本段演奏中需注意重音点与强弱变化。
再现段:主题乐思的再次出现表示了此乐段是慢板的变化再现,与慢板表现惆怅的情感不同,本段表现了作者即将回到家乡的向往与期待。由刮奏进入再现段使得乐曲铿锵有力,主题乐思的出现表达坚定地想要马上回到家乡,但在演奏中要注意控制左手刮奏音量,不能因为情绪起伏就把右手主旋律音色淡化。最终本乐曲以激昂的旋律进行了宣泄式收尾。
苏畅、程皓如,师从秦筝代表人物、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皆是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奏家,对《秦土情》这首筝曲的演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青年演奏家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筝乐艺术传承最重要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习筝者争相模仿的对象。研究不同演奏版本,有利于加强乐曲演奏的进一步的学习和体会。
笔者选取的是青年演奏家苏畅于2018年朱雀之夜-两岸三地筝乐名家名曲音乐会的版本;青年演奏家程皓如于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弹拨节的版本,并对两位演奏家学琴经历及演奏风格进行了解。在参加苏畅老师的一个讲座中曾听老师提起过“12 岁考上附小跟随周老师,周老师便是要求她全面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并从陕西筝曲切入”所以在秦派筝曲的演奏上深得周望老师真传,故在这首乐曲的演奏风格上刚健有力、气魄雄浑、韵味浓郁。而程皓如四岁习筝,九岁拜周老师为师,200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五年级后周老师依旧让她从基本功的单音练习开始学习,苦练了七个月的基本功,故在演奏筝曲的音色上饱满、扎实,舞台上自如沉着;在本首乐曲的引子与快板的演奏中更是极具爆发力,整体意境深远、细腻绵长。
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两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中演奏速度、演奏技法进行比较分析。
1、速度比较: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苏畅演奏的总时长要快于程皓如的演奏时长,慢板部分的差异较大,其他乐段时长的相差微乎其微;两位演奏者演奏作品各个乐段的时间长度不同,也体现了演奏者的演奏风格与乐曲处理的不同。苏畅演奏版本在引子开头的为两次有力的重复,而程皓如在乐曲处理中没有重复,所以速度稍快了一些;在慢板演奏中苏畅演奏时乐句衔接比较紧凑,更加具有流动性;程皓如演奏慢板的音色舒缓,乐句推动较慢。快板两位演奏家的速度都快于乐谱要求的160的速度,整体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与慢板如泣如诉的音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畅版本快板部分乐段衔接紧凑,演奏更加沉稳,程皓如版本稍自由一些,更加灵动。因速度较快并需要与伴奏乐器紧密结合,所以两位快板时间几乎相同。
2、演奏技巧
苏畅版本慢板的演奏中在保留主干旋律的前提下,增加了个别的装饰音来美化旋律的诉说与乐句的划分,使得慢板的表达即不拖沓又如泣如诉。如慢板开头两个乐句摇指最后半拍加入低音区勾指单音;第16小节下滑音3与21小节附点5都运用了轮指技法,这种技法使得乐曲氛围更加浓烈;22小节下滑音慢放与24小节下滑音快放等使得相同的乐思有了不同的音色处理;34 小节将单音2 变成了双音上滑,使其与下一个乐句之间的衔接变得更为生动、密切。演奏时将缠绵细腻与刚劲有力的音色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极具张力并突出了秦腔的沧桑及北方地区人民的朴实、豪爽。
程皓如版本慢板的演奏中没有进行太多的加花,演奏时基本按照乐曲标记进行演奏。整体速度偏慢,更侧重人物内心的细腻表达,情感哀婉苍凉、动人心扉,在富有秦腔音调的音乐中感受到南方人民的细腻内敛,体现了南北交融的音乐特点。
每一位成熟的演奏家,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都会因为生活阅历、性格特征、演奏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在保证一度创作的情况下进行二度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苏畅、程皓如两位青年演奏家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她们对乐曲风格的把控、技巧的娴熟以及对乐曲情感的领悟也是我们需要去努力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