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赵磊
摘 要: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地质资料信息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了以物联网、互联网为基础,云计算为数据信息存储、处理提供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的档案信息应用信息化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地质档案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本文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及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为例,分析了地质档案信息化形势、存在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立足其信息化技术应用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提升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举措,立足实践,指导实践。
关键词:地质档案;信息化技术;应用;档案管理
概述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2年,是山东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下辖7个正处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建局70年来,煤田地质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先后承担了十余个省的40多个大型煤田的资源勘查任务,累计探明煤炭资源1000多亿吨,预测-1200米以浅煤炭资源100亿吨。其中在山东探明的煤炭资源占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的97%以上,依据找矿成果,现已建成兖州、济宁、肥城、枣滕、临沂、新汶、莱芜、淄博、龙口、巨野矿区等多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为国家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在境内外开展的地质勘查涵盖矿种有煤、金、铁、铜、铅、铀、金刚石等,其中探获的煤炭资源量占同期全国已探明煤炭资源量的10%以上。在山东德州获得煤下富铁矿重大发现,2015以来,四次钻获总厚度119米、64米、95米、79米的高品位富铁矿,预测铁矿资源量3亿多吨,对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具有重大意义,部、省领导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了以物联网、互联网为基础,云计算为数据信息存储、处理提供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的档案信息应用信息化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地质档案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数据库及网络等软硬件设备,运用科学管理体制和方法,建立高效、便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地质档案接收、编目、著录、统计和检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测绘资质管理办法》《测绘资质分类分级标准》等陆续颁布实施,为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可靠法规保障。2019年8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档案信息化项目正式啟动,历时一年多,将馆藏52个年度的地质档案全部完成数字信息化,包括整理和扫描精查、详查、普查、找煤等九大类地质报告753卷,注录档案目录5.8万条,图像处理24.9万页。研发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完成数字成果挂接753项,实现了地质资料的收、存、管、用等六大功能。连续两年获得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地质资料信息报送先进单位”。
1 地质档案信息化形势分析
1.1 地质档案安全保护的变化
山东煤田地质局已经走过了风雨七十载,前期形成了大量原始地质档案资料、复本地质档案和地质技术资料等。这些档案都是物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见证了山东省煤田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证,更是山东煤田地质的历史记录,具有非常重要的查考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受地质档案形成材料、保管环境条件以及借阅利用的影响,地质档案中出现了纸张发黄、字迹蜕化、破损甚至是发脆现象,地质档案迫切需要做好安全保护。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应用,地质档案形成的数字信息存储于磁盘、光盘、硬盘等不同载体,地质档案安全保护更加重视电子信息可读性和真实性。此外,随着煤田地质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所产生的物探资料越来越多,如煤田勘探、矿产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等,存放的地质档案库房面积与日益增长的地质档案资料之间的矛盾愈加紧张,设备设施难以满足现代化地质档案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需要加快推进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将馆藏及新增地质档案形成以数字信息为载体的电子档案,满足安全保护的现实需要。
1.2 地质档案服务方式的转变
地质档案中蕴含着区域地质特征、矿产分布、水工环现状等重要信息,地质档案中蕴含着的这些信息是人们认识地质状况,作出开发利用的现实支撑,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离开了地质档案资料的支撑和应用,煤田将无法开发,矿产资源将得不到有效利用,区域地质状况无法掌握。据统计,地质档案年利用率超过了90%,是利用十分频繁的一类档案资料。地质档案利用频率的增加、利用要求的提升,以及信息技术在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也深深地改变了传统的地质档案资源结构形态,颠覆了传统的地质档案信息获取方式,已经由纸质地质档案利用为主的传统模式,逐渐发展转变成为电子档案信息开放式、网络化利用为主的信息服务模式。信息技术条件下,地质档案查询利用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
1.3 信息技术应用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地质档案管理中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地质档案中形成大量CAD、CAM文件;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应用,DOC、PDF、XLS等电子文档大量涌现;各类地质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形成了大量基础数据信息。此外,Internet、局域网、物联网的应用,进一步拉近了地质档案资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实现地质档案资料共享。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地质档案形态、内容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得地质档案资料的利用和查询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较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先进。
2 地质档案信息化优势及挑战
信息技术在地质档案资料形成及利用中的优势明显,在地质档案管理及地质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优势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地质档案的形成。地质勘探形成的报告可直接通过计算机办公软件完成,从勘查报告起草、修改,到编排、成稿均在计算机中完成。地质报告编写的快捷性毋庸置疑,报告中的图件制作也全部借助计算机制图软件完成,由物探项目技术人员完成原图。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应用进一步简化了制图软件的流程,提高地质制图领域的精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地质档案的保存和利用。勘探项目完成所形成的文字报告、附图等,经计算机技术刻录至光盘、磁盘等介质,占用空间小,且利用计算机读取技术可实现无限次应用。
从挑战方面来看,一方面,电子化地质档案存在原始性认定难的问题。纸质地质档案,其内容的原始性可从附着于纸质载体来证实和确认,内容与形式存在统一性。而电子化地质档案的内容与形式存在相对独立性,导致原始性认定难。如,电子地质档案易修改而不留痕迹;电子地质档案制作过程虚拟化而难以界定其原件;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更新迭代使得电子地质档案在自身结构、格式方面改变更为频繁;电子档案无固定存储载体。另一方面,电子化地质档案模式的转变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例如,电子地质档案存储于特定介质,介质的功能变化会影响后期的长期可读性;电子地质档案归档具有即时性和周期性,要求档案人员实时做好归档;电子地质档案归档采用电子编码技术,其原始性辨别难度大;电子地质档案达到文件一级管理,其分类、编目不同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可根据电子地质档案编制其唯一档案号,在归档的同时进行著录和主题词标引;电子地质档案查询、利用根据其权限许可范围,查阅相应地质档案,利用主体的监管难度较大。
3 地质档案信息化实践探索
3.1 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
地质资料数字化是地质资料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地质资料向社会提供服务网络化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地质档案数字化成果在油气储量探明、矿产开发、地质科普展览等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展,地质资料数字化功能及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了馆藏地质档案资料的利用率。本单位严格按照《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做好地质档案数据结构、数据分类、目录编制、技术指标等,利用計算机、扫描仪完成历年馆藏地质档案的图文地质数字化,为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丰富内容。
3.2 地质档案目录检索信息化
为进一步发挥出地质档案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科研,本单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地质档案资料目录检索服务系统,积极开通地质档案资料目录网络查询系统和全文阅览栏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系统建设完成后,用户可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实时登录地质档案网上查询平台系统,检索、查询和下载其所需的地质报告。
3.3 开通地质资料馆网页
开通了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山东省地质博物馆)官方网站(http://www.sdsdzbwg.com)。网站开通了“山东地质云”“资料检索”“下载中心”“我要预约”“全景展厅”等若干功能模块。其中,“山东地址云”包括了地勘项目、钻孔数据-山东、地学文献、地学科普、地质云盘和地质词典等子栏目,实现在线查询、各类地质资料信息实时发布,功能强大,速度更快,可扩展性强等特点。网上发布地质档案资料最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地质资料动态,为社会发展、科研提供最新、翔实的地质资料信息。
3.4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研发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本着先进性、实用性、标准化、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原则进行设计。系统建设采用了大数据技术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数据访问技术等。按照档案法律法规,地质行业标准,系统设计遵循统一的信息编码和规范,服务的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地勘单位、矿权人/生产和科研机构等,其根据自身访问权限,获得相应地勘资料查询范围。系统集成包括基础设施层(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存储、网络设施和应用软件等)、数据源(包括案卷目录、文件级元数据、涉密信息库、文字报告、图形图像等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计算层(包括MySQL、HDFS、HBase、分布式计算SPARK、数据仓库HIVE、数据挖掘MLlib、分布式流计算STORM)、业务组件及访问层(包括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元数据、统计分析、可视化等)和应用平台(包括电子阅览室系统、共享服务系统、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精细化管理服务升级、文件级管理与服务等)。具体查询应用流程见图1。
4 地质档案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地质档案信息化是新时代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时代发展和地质事业自身进步的迫切需要。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周期长、任务量大,从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看,需要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4.1 健全地质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制度、规范、标准体系是地质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应用的重要保障。地质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是适应现代信息时代发展背景下,地质档案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网上共享。其中,统一的标准体系是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根据不同类别载体的地质档案信息化规范,电子档案备份、保管、鉴定、下载利用等科学研究其标准规范体系。具体来说,应从地质档案技术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和管理性标准规范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化、完善,从单一标准向标准体系发展,从简单标准向精确标准发展,从孤立标准向标准间联系协调发展。
4.2 重视地质档案信息化协调工作
馆藏地质档案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是要做好信息化协调工作。地质档案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是服务利用,信息化工作最终围绕服务利用展开。作为地质档案管理部门,应将地质档案信息化纳入地质部门信息化总体建设中,与其自身信息化建设一同规划,并协调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档案信息化协调工作。
4.3 加强地质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
安全性是地质档案信息化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也是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涉及地质档案实体管理安全、地质档案信息安全和地质档案数据安全等多方面。其中,实体地质档案要做好流动全过程监控,做好出入库登记,定期查验等。信息安全是要求做好地质档案内容的保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防止发生丢失泄密。数据安全则重点需要防止地质档案数据被篡改、破坏、丢失、非法下载复制,病毒侵袭,系统崩溃,硬件毁损等,为此,应对电子地质档案进行异地异质数据备份,做好防磁等,维护载体安全。
4.4 地质档案信息化循序渐进开展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将每年新增的地质电子档案信息都上传至平台系统,不断拓展地质档案信息化外延,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地质档案自身业务的拓展,也要积极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不断更新、进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使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地质事业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J].中国煤炭地质,2009(5):83—85.
[2]刘淑琴.加快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J].西部探矿工程,2007(10):234—236.
[3]林哲腩.关于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档案与社会,2019(3):45—46.
[4]郜尚义.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西部资源,2015(4):186—187.
[5]樊艳霞.新时代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管理,2021(5):124—125.
[6]尹怡晗.地勘单位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1(21):98—99.
[7]赵保胜,乌恩.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实践[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4):41—44.
[8]李银芳.论地质档案信息化利用的安全保障[J].浙江国土资源,2017(2):31—33.
[9]高爱红.试论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4(3):46—48.
[10]张春红.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的立卷、标准化及信息化管理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1):64—66.
作者简介:赵欣(1968— ),浙江温岭人,大学本科学历,正高级经济师,现工作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主要从事档案管理研究;赵磊,现工作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