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
福州盛产寿山印石,笔者生长于此,自然性好印石。工作之余,常喜于石市中有意识地寻寻觅觅,总希望能偶得心仪之石。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有缘得遇一枚,乍一看如寿山田黄石。
这块璞石呈砾石状,个头比成人拳头稍大些,重约3公斤,如此石材,体积硕大,形如虎踞。此石通体包裹一层薄薄的金黄色石皮,黄中隐约透着红气,色感明快,石质纯正,凝结成冻,质感细腻,手感如抚婴儿之肌肤,触手温润,肌里萝卜纹绵密欲化。
此石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虎”背上遍布之纹理,石纹较之其他部位稍作放大,每条石纹长几毫米不等,似断却续地密布于石肌。色纹透过石皮,恰如粼粼波光,很有动感,极具韵律之美。加之那金黄的色调,犹如丹青高手绘就的斑斓虎纹!
笔者以十来年玩石经验和家传鉴石功底,细细观察此石。综合此石形、质、色、纹、手感等各方面的信息,判断眼前的璞石虽与寿山田黄石极其相似,但应为印石界俗称的老挝石。
印石产地及品种众多,鸡血、芙蓉、田黄石世称印石三宝,但唯寿山田黄石敢称石帝。闽中瑰宝田黄石产自福州北郊寿山村,寿山村有一条源自高山坑头占的小溪,田黄石就隐藏在狭长而面积不大的小溪流域泥沙中。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迹可寻,它的亮相,自古全凭石农挥锄挖寻,并且还需靠运气偶得。
前人赏石有精辟心得:田黄石具“温、润、细、腻、凝、结”六德之美,世称印石神品而荣登“石帝”宝座。自清代,田黄石已成皇帝至爱,价逾黄金。20世纪80年代后,田黄石市场价格可谓见风就涨,如今石价已超同等重量黄金价格200多倍。几百年来石农竞相翻挖寻觅,以至出现掘田田尽废的境地。乃至20世纪末最后一轮采挖后,再未听闻田黄石问世。
常言道世事难料。约在2013年,石界有人在异域鄰邦老挝,寻觅到一种矿物成分、独石裹皮形态等均与田黄石几无二致的石头。此类石头被带回福州后,曾被当作寿山田黄石在私密渠道中交易,却无人识破其中奥秘。以至于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由此石导演出了一系列田黄石玩赏史上让众多行家里手频频走眼的连续剧。当内情曝光,真相大白后,石界俗称其为老挝石,以示与寿山田黄石之区分。此后,老挝石公开于寿山石交易市场,以石论价交易。因石价亲民,引得众多石友拍手称庆。
作为石界业余爱好者,笔者玩石从不分石之贵贱,全凭个人兴趣品玩。窃以为石为自然之子,若不赋予人文关怀,石头还是冰冷的石头,唯有品玩人真性情地投入,才有“石不能言最可人”的真切感受。
见笔者相石良久且静默,店家以为生意要黄了,于是凑上前来,刻意地介绍说这是一枚难得一见的虎纹老挝石。听之,心咯噔直往下沉,难道石商要以此为卖点?赶紧斜眼旁观,直觉告诉笔者,石商应只是具象说石罢了。于是漫不经心地推开此石,拿起旁边的石头佯作端详,边壮起胆,学着行家的口吻,直言纹者(故意隐去虎字)皆因石质不纯,为石之病,这枚石若无此纹,可为上品,能卖个好价……
石商当然熟知田黄石纹理讲究细密为妙,而这枚老挝石上所展现的“虎纹”略粗了些许。见笔者也颇识田黄石之韵味,又有购买的意向,便笑着拿起“虎石”摆在笔者眼前说:“那好吧,你开个价,适合的话就卖给你”……功夫不负有心人,此“虎”遇主,终随笔者归。
怀石到家,将“虎石”置于书案。此后每有闲暇,总喜与其对语。虎为百兽之王,以其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自古就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神灵。中国传统民俗中八面威风的老虎不但有“镇宅神虎”之说,还是财神赵公明的化身,长辈们也爱给小男孩戴虎头帽、围虎兜、穿虎头鞋,名曰“虎头虎脑”,实则祈愿小孩能生龙活虎地健康成长。而“虎虎有生气”则常用来比喻年轻人的良好气质。即如笔者,每与虎石对语,也常感精、气、神倍增。
美哉,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