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2022-06-17 23:35刘红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初中生历史

刘红利

摘 要:“以史为鉴”才可“通古今”,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人类发展历史并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的重任,学科教师理应通过高效的历史教学来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及有文化的人。初中历史学科十分重要,帮助学生铭记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更是重中之重,这对于丰富学生精神境界、促进其“三观”形成并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爱国主义教育加以概述,进而分析了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后结合教材内容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加以探究。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0.032

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较为鲜明,其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看似并不紧密,许多学生对于该学科明显缺乏学习兴趣,加之教师的教学观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均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为此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肩负传播历史知识的重任,同时也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综合素养为重要目标,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科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标》内容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来探究其有效渗透策略。

一、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1.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爱国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与国家分裂行为,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就会自觉维护民族联合与国家统一,从而在外敌入侵之时能够一致团结对外,进而英勇地与阻碍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切恶势力作斗争并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内涵,而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应当为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2.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及内容

就教育目的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意在培养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尤其是青少年这一国家发展的中间力量,使其树立起为祖国与民族无私奉献的思想观念,始终为国家的安全与统一而奋斗并自觉维护国家尊严与人民利益,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就教育内容而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为此应以国家与民族历史教育为主,帮助学生了解前人为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而作出的努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祖国、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其次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包含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还指科学技术成绩,其重点在于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并提高其自豪感;最后应为国情教育,除国家领土之外还应强调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用以增强其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的使命感。

二、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第一,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提升其社会认同感并增加其归属感。社会是一个集体,个体脱离了社会就难以生存,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初中生作为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义务且有责任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理应与其他成员拥有共同的理想信仰与价值取向,青年学生一直被寄予厚望,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对其进行社会价值引导,只有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将自己看作这个社会中的一员。

第二,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帮助其树立是非荣辱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充满正能量才能使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初中生明辨是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真正从精神层面认识到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进而能够自发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实现精神文化大国的建设目标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三,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个人对于他人、集体乃至国家而言的道德责任,这是一种主动自觉的思想与行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全体社会成员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民的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国家繁荣发展及经济社会稳定才能确保个人安居乐业并实现自我价值,而爱国主义教育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社会职责并鼓励其履行应负的职责。

第四,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启发其爱国情怀并增强其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指的是一种关爱集体并自觉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的道德情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个人能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在集体之中个人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由此可见,集体荣誉感是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激发并增强初中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以及提升其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第五,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对其爱国思想及行为起到强化与警示作用。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学生的爱国思想及行为也应与时俱进,始终遵守法纪并维护公平正义。学生的“三观”尚不成熟,对于爱国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其正确把握爱国尺度,避免做出一些非理性的爱国举动,严禁个人以正义之名做违背社会道义之事。爱国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当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需要学生通过身体力行表达出来。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研究教学大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民对于祖国的一种深情厚谊,现阶段中学历史课本之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学科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灌输,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为例,教师有必要通过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进而体会青铜文明的经济基础,将教学重点放在制作青铜器的超高工藝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上。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白爱国不仅体现在对于国家锦绣山河、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的了解中,同时也表现在对于国家前途及发展命运的密切关注上。教材之中包含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应当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应当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充分利用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并追求情感共鸣

学科教师应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尽可能为其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此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价值。教师应一改传统教育模式及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其参与热情,同时还应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心理发展特点,进而达到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及“三有”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以《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为例,教师应以帮助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的大国争霸、七雄兼并为知识教育目标,同时以发展学生历史现象分析与理解能力为能力教育目标,以帮助学生形成“兴人兴国”意识为价值观教育目标。教师在进行课上教学时应当尽可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投影仪播放“卧薪尝胆”的影像短片并将其作为课程导入内容,以此带领学生快速进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从而为其独立思考及想象力发挥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进而引起学生在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3.加强生活化教学并紧密结合社会热点

学科教师应当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是因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将历史知识与学生更为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以《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为例,教师应牢牢把握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尽可能将历史知识生活化,帮助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联系现阶段台湾仍未回归这一现状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的含义,巧妙结合社会热点以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尽可能选择一些能够广泛引起社会反响的重大事件并回顾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以此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国情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均具有重要意义。

4.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并丰富课上活动

学科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相关学者认为在学习活动之中,越多的感官参与进来就能得到越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素材,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电影及纪录片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初中生出生于和平发展的年代,并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生活,难以理解当时的民众对于新生活的渴望,同时也缺乏对于新旧社会对比的有效认知。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得到的大力支持,教材之中主要体现的是军事斗争,但国民党的垮台原因却是多方面的,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教师应当通过给予学生以更为直观的视听感受来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来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背景以及《中国土地法大纲》,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并促使其主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这一教学方法也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观念及教育要求,其实践价值更为显著。

5.引导学生做合作探究并加强反馈评价

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前提,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并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借鉴小组合作探究在其他学科中的成功应用经验,尽快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推行这一高效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主体为小组,通常由6—8名学生组成,具体的分组需要教师按照学情、个体差异及教学任务来决定,教师还需要为学生选定探究主题并给定探究任务,其余的探究过程无须做过多干预,可以放权给学生以凸显其主体地位,但在反馈与评价环节需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以《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为例,教师需给定学生探究资料(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等史实)以明确探究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隋唐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情况,其重点在日本遣唐使的职责、唐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及班级内汇报等教学环节之中,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并对其探究情况加以总结与指导。教师应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繁荣盛况,从而对那些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古人产生崇敬之情,进而为祖辈的成就以及中华文化与中华精神而感到自豪。

6.拓展教育内容并联合实践类教学活动

学科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时应当始终秉持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停留在浅层次认知层面,难以实现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与外化迁移,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对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进行延伸,例如在进行理论教学时适当增设课外阅读活动并给予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还可以充分利用综合网络教学平台以发布相关文献与影视资料,便于学生进行学习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学科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并访问当地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讲解来使其感知历史英雄人物的伟岸形象,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深刻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历史知识讲座、历史知识竞赛以及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进而达到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目的。以活动课“历史知识竞赛”为例,教师一方面需要以竞赛的形式对历史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竞赛评比标准并选定优胜者及优胜小组,教师还应当予以相应的鼓励与表扬,从而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中。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环节,历史学科之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而爱国主义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及学生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学科教师在探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路径之时应当以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为前提,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并展开情感教育,同时还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不断丰富课上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并加以实践拓展,进而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帆《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潜移默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6期。

[2] 吳满姣《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读天下(综合)》2020年第27期。

[3] 马翠苹《让爱国生根让情怀落地——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策略》,《文学少年》2021年第4期。

[4] 李娜《刍议爱国主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年第20期。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初中生历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新历史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