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2022-06-16 14:19彭建盛韦日坤
装备制造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科专业课程

杨 凤,彭建盛,韦日坤

(河池学院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广西 河池546300)

0 引言

高等学校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承担起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责任,更要肩负起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的重担。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变革,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1]。因此,如何提高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确保科技创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人才培养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挑战。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2],提出了从育人主体、时间和空间环境等维度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新思路。

“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科学文化和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3]。在当前形势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重心应该逐步转向协调学校各教育部门和育人元素、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的教育环境,以达成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同步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

1.1 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1)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教师个人能力和经验有所欠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度不高。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过于推崇“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对价值引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欠缺,难以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融会贯通,缺少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

(2)部分专业课程教育资源整合存在问题,授知、育德不成体系。专业课程原有教育资源主要依赖任课教师的“单兵作战”,教学资源零散,未进行系统性、结构化整合或重构;各教学平台类似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未进行有效整合,平台之间未实现信息互通;从学科整体来看,未能系统地谋划课程之间联系,不能有效实现知识的迭代和迁移,不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建设和发展要求。

(3)部分高校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存在问题,难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近年来,部分高校的激励机制、考核方式存在“重科研、轻教研”的趋势。高校教师在处理教学、科研、育人三者关系时,工作的重心向科研倾斜,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同时,高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未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情和学生,缺乏激励手段,也将无法有效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应对策略与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针对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育人员、教育过程、教育载体”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依托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学科文化、发挥课程特色、深度解析课程内容,联系社会时事、先进科学技术、等元素,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合[4]。建设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理念方面,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导向,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企业等多方联动”的特定培养方式,构建完善的工科专业课程“授知育德一体化”体系,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形成育人合力。

(2)建设高素质教育队伍,包括专业课教师、实验员、辅导员、管理人员等都要参与育人工作;教育人员的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程,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力求达到沉浸式的育人效果。

(3)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工科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服务祖国、服务地方建设的责任感,凝聚学生的价值认同;同步建设线上线下思政课件、教学案例和实践任务,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同向同行。

2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举措

2.1 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工科专业课程原有知识、能力目标基础上,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思政目标,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的新工科人才[5]。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知识目标主要包括熟练掌握C语言语法基础、数据类型与运算符、顺序、选择与循环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和文件等知识点;能力目标主要包括掌握熟练掌握C编译软件基本操作和编制、调试程序的能力、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技巧、锻炼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算法分析、设计能力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通过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的能力,促进国家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素质目标主要包括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强;有良好的唯物辩证法素养,具有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

2.2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依据学科文化和课程教学目标,深度解析课程内容,从中提炼出有关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6]。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力求达到沉浸式的育人效果。

2.2.1 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方法

(1)充分联系专业领域和前沿技术。阐述科学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对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

(2)深度解析课程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从课程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制定人生目标,合理规划,按计划逐步实现人生目标;培养严谨求实的工科精神、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工程管理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3)分析和讨论时事,提升学生政治素养。联系当前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广的时事,从科学、政治、社会影响力等多角度开展讨论,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度,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先依据课程关键知识点,进行意义解析,然后提取出对应思政元素,见表1。

表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元素表

2.2.2 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工科专业课程自身特色特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遵循如下原则:

(1)以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为核心,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信念、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培养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入手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设计和呈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具象化。用具体的实例解释抽象的知识,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陈述性方式转变为流程图、问题与思考、主题讨论、实践案例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尽量做到其应用场景的可视、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可视、编程操作过程的可视。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授课过程中,如果只靠教师讲授来传递知识,教师的表达的语义和学生理解的语义之间,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所以,通过情境的转换将语义情境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自主探索。

(4)在教学内容中选取适当主题,鼓励学生以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方式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分享交流单元知识间的联系和学习线索,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思考,实现输出式学习。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第五章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为例,首先,解析“循环是指反复多次执行某些操作”的意义;然后,联系名言、名人事迹进行内容的延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最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自然融合。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见表2。

2.3 教学反思的设计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回顾与思考。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找出教学活动的不足和缺陷,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基础;也可以找到自己教学上的优势,不断打磨和发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7]。借助教学反思,教师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中总结教学经验和规律,有助于教学研究的持续开展。因此,教学反思作为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果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反思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反思内容的选择、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专业技术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等要点。

(1)教学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或者环节都可以视为教学反思的内容。例如:提炼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反思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板书设计是否恰当;教学语言表达、课堂提问与讨论、学生活动等是否高效充分等。

表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产生“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我怎样才能用上它?”等疑问。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与先进科学技术、教学内容在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专业实践、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和联想,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学习之后的知识水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技巧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联系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或联系其他知识,例如采用类比、解释、列举等方法与其他知识点进行联系;或联想知识可能的应用情景,以知识点为依据,提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2.4 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开展。课前,通过诊断性评价初步判断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课中,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知识内化情况;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整体的掌握情况。

(1)从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内参与情况、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参考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课内参与情况主要依据学生课内交流的表现,对于认真预习学习材料、解决课堂任务、积极交流讨论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激励;期末考试依赖于老师依据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完整性、客观性等方面给予成绩评定。

(2)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多以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研究。教师可以围绕某些重要问题,来观察和了解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的原因和具体效果。例如通过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厌恶等情绪的变化,了解学生提升后的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行为领域发生的变化,了解学生如何践行提升后的价值观。

(3)教学评价的作用。依据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和学习动机、行为的判断与评价,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修订和建设教学资源、与学生协商或改变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持续改进课程。

3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1)改变高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单兵作战”的方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推进“全员育人”。提升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等教育人员的育德育才能力,教学团队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教化无痕。

(2)探索思政教育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情点,寻求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构建“全程育人”教学模式。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前预习、课中内化和课后巩固的教学全过程。

(3)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切入点和着力点,打造“全方位育人”的人才联动培养环境。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企业等联动培养为着力点,聚焦学生爱国情怀和服务地方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政治素养。

4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效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能够获得学校和开课院系的肯定、师生的好评。以河池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过程为例,2018年,该课程的思政示范课开始在河池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试点,至今推广至电气工程自动化、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等多个工科专业,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入选了广西2019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不断提高,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满意度。

(2)课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同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了专业竞争力,学生考取专业课程相关证书的人数、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的人数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3)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善。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意识,对地方企业发展支持较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维持在高水平,学生素质得到省内外企业的肯定。

5 结语

“立德树人”的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教育人员、教育过程、教育载体”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知识为载体,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科学精神、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等,改变以往工科专业课程教学“重技术、轻思政”的现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需要高校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改革,教师团队齐心协力地整合凝练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完善评价机制,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企业联动的培养方式,达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的效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三全育人”协同效应,为实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严谨求实职业精神的新工科人才目标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工科专业课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