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2-06-16 11:41唐凡茗程芸燕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2年2期

唐凡茗,程芸燕

(桂林旅游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1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国家要求各地区各类型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扎实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要求。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为高校探索高质量个性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酒店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客房数量从2015 年的215.01万间增长到了2019 年的414.97 万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87%。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酒店行业发展最快、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酒店行业走向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时代,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酒店行业管理层角色开始从管控者向赋能者转变,催生了新时代高质量专业人才需求。虽然酒店行业的快速扩张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酒店行业人才质量偏低,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供需错位矛盾升级。在酒店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培养理念,改变培养模式,依据个体能力及兴趣开展个性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个人能力、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对于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岗位适配度不佳

目前,我国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与毕业生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数据显示,全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747所,其中本科院校256所,专业年均毕业生人数约4.6 万人。虽然我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高等院校众多,毕业生规模较大,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以模式化教育为主,缺乏对个体差异、个性需求的关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主动性不足,没有养成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考的习惯。同时,由于“模式化”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模式单一,无法满足现代酒店行业的多样化业态及多层级岗位需求,导致酒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2.2 人才培养效果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参照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标准设定,即“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从事酒店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目标缺乏导向性及前瞻性,忽视学生的素质、创新教育,导致人才产出无法适配酒店产品多形态、内涵式发展,且不符合学生多样化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专业开设的课程多以“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管理”“酒店客房管理”以及“酒店餐厅管理”等传统技能服务型为主,与当前酒店行业品质化、多维化及文化性的创新管理需求对接不紧密。此外,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学规范化建设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行业一线经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难度偏低、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无法适应教育部对本科课程提出的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标准,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出现偏差。

2.3 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质量保障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涉及高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由于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诉求不一,容易导致人才培养中存在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对等壁垒,无法保障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落实。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应用性,校外实践成为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校外实践能够让学生置身于高度社会化的酒店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岗位相结合,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熟悉酒店、缩短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从而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国内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为期6个月的校外实践课程,但是大多数院校的合作单位为标准化工作流程的高星级酒店,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单一类型酒店的一线部门岗位(如前厅、客房、餐饮),学生在校外的实践学习主要依靠酒店基层管理者开展。由于缺乏有效的过程性控制管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认同感与吸引力减弱,人才流失率升高。

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思路创新

面对社会新旧动能转化、酒店产业持续升级及高等教育全面提质创新的人才需求,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发扬主动创新精神,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教育理念创新、育人模式创新、文化价值创新三管齐下更新育人思路,提升专业育人内涵建设水平,积极探索消除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痛点的办法。

3.1 以高质培养为本,提出“两个一致”新理念

树立新型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先导,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以兴趣为内驱力、就业为外引力,将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从“统一规格培养”向“多元化个性能力”培养转变。由此,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提出了“两个一致”新理念,即“个性化差异培养与酒店业多样化需求一致”“综合型能力提升与行业需求一致”。在教学新理念的引导下,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大胆突破传统标准化教育体系,汇集学校、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打造层级多样、公平开放的育人平台,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与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生涯发展的道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并助力其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实现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新理念彰显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先进性、实践与检验的可操作性。

3.2 以多元能力为根,形成个性化育人新模式

创新育人模式是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根本落脚点。针对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出现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面向行业岗位多元就业需求,尝试拓宽育人路径。学院在注重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以社会对专业精细化、能力综合化人才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维度深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在奢华酒店、精品酒店及特色民宿的多层级育人平台上打造以“模块化、定制化、精细化”为核心,以“交叉互融、开放体验、个性发展”为特征的多元个性化育人模式。学院积极重塑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实现学生知识架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双创思维的立体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育人新模式体现了学科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融合,是酒店管理专业践行新文科建设的有益尝试。

3.3 以互利共赢为基,打造共同体新文化

打造育人文化是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核心价值。为将高质量就业目标内化为育人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价值观和自觉行为,确保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可控性,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及有序开展,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以“学生资源共建—教师资源共享—项目优势互助”为校企合作缔结根本出发点,建立学校、企业共同体。通过协议、管培、协会等树立多维育人质保的契约精神,打造“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共同体文化,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效应的最大化发展,突破校企合作育人的价值取向瓶颈,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管的良性循环。

4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引领者,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将高质量发展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通过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完善高效育人质保系统四方面,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旨在面向市场培养具备酒店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双创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格局、创造视野、综合能力的高质量个性化人才。

图1 酒店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4.1 构建育人平台,实现校企共融

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以校企共建课程为基石,搭建三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分别与奢华酒店、精品酒店、特色民宿搭建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师生提供校外实践场地,模拟真实从业环境,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转换与提升。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践、就业渠道,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一方面,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为校企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校内教师可根据需求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行业导师、特聘讲师身份加入课程教学,共同开发校企深度合作课程,保持教学内容及时对接行业前沿动态。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定等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吸纳行业优质经验,促进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行业发展对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协同育人平台的资源不断完成各级科研、教研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反馈延展至酒店产业链各个环节,服务于酒店行业新业态发展,有效促进本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校企共融。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平台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协助各类企业优化经营活动,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企业环境,有效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质量。

4.2 创建课程体系,实现产教融合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坚持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以本科一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对酒店行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的跟踪研究,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特点、职业发展,开发个性化课程体系,有效对接课程育人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根据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多元特征,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模块化奢华酒店、定制式精品酒店、精细化特色民宿等三大课程体系(参见图2)。其中,以组织发展为主的奢华酒店导向课程19门、以业务管理为主的精品酒店导向课程13门、以中小企业运营为主的特色民宿导向课程15门。三大课程体系兼具独立性和互融性,学生在个体兴趣的驱动下依据学分修习要求,自主选择模块化、个性化课程体系学习。多元选择引导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形成了课程撬动专业发展、学生兴趣导向与课程体系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图2 “奢华-精品-特色”三大课程体系

4.3 形成教学模式,实现能力进阶

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和实践优化,精准提高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奢华酒店形成的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高标准工作任务、现代数字化运营、组织行为及发展、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等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整合、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精品酒店形成的定制化教学模式通过企业文化类、业务实战类、组织管理类、客户营销类、企业定制类等多个课程类型,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特色民宿形成的精细化教学模式则围绕民宿行业发展趋势与民宿服务及标准化应用类、民宿文化及个性化开发类、民宿运营与管理类核心业务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能力。

同时,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学生专业、管理等创新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参加行业竞赛、考取“1+”行业资格证书等多重路径,有效拓展了课外学习时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合作学习和学生个体优势的充分发挥,打造学生团队品牌,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内人”向“管理者”身份的转变,进而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此外,培养过程注重提升学生团队双创、科研等项目成果的转换率,在酒店经营管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双创精神。

“通识基础+专业能力+第二课堂”三渠道并行,打通了“知识技能—双创能力—成果转换—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的循环路径,形成“综合—优势—品牌”的能力导向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优势的培养,精准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进阶。

4.4 建立质保体系,助力高质量培养

教学质保系统主要是指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方向而设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平,建立教学质保体系是实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保障。为打破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企业信息闭环、学生与学院的高校信息闭环,消除异地实践中的时间与空间障碍,督促企业遵循契约精神,正视学生、教师的反馈意见,促进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在打造利益相关者共同文化体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议、签订管培生项目以及运用酒店协会影响力,建立了“协议—管培—协会”的立体高效育人质量保障体系,对合作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监管,强化学生、高校、企业三方的有效沟通,促使多主体合力共建,形成了健康、积极的人才培养系统,避免出现实践、就业过程中的监管缺失,切实保障酒店管理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

5 酒店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实践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实现了育人模式从传统“技能服务型”向“运营管理型”的高质量转变,能力培养从“统一规格”向“扬长避短、双创型”的个性化转变,专业个性化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具备较高的择业、就业精准性,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5.1 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职业发展良好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提供的奢华酒店、精品酒店及特色民宿等三大就业渠道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新晋本科院校中的专业,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9.23%(2019 年)、68.99%(2020 年)和92.77%(2021 年),专业对口就业率约53%。同时,近三年桂林旅游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酒管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发展潜能较高、就业满意度高。

具有奢华酒店实践经历的毕业生入职匹配度较高,岗位晋升较快。以凯悦、希尔顿酒店集团为例,2019年以来毕业生晋升部门主管的时间约为1年,晋升经理约为2年。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方式具备精品酒店工作经历的毕业生留存率较高、职业发展前景较好。如与东呈国际集团合作的“青苗定制”,自2018年起累计招聘“青苗”68 人,总留存率51.5%,在业内属较高水平;总计21名青苗完成考证晋升,实现了青苗项目“两年规划、快速晋升”的目标。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与行业协会合作兼职获得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以团队形式直接加入民宿运营管理,将2018 年以来获得的13 个国家级、36个区级、29个校级大创项目研究成果转换应用其中,成效良好。

5.2 个性化人培模式加速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前厅与客房管理”在对分课堂与TBL 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构建了“教师教、学生学、课堂验、课后研”的一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提升了有效学习时长,于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鉴于“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的成功经验,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专业课纷纷借鉴“教-学-验-研”教学模式,形成了一批以高质量教育为导向的一流课程群。目前,5门课程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1 门课程获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相关教师主持完成教学研究项目9项,参与完成相关项目20项。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充分延伸、加大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深入推动了课堂教育改革,有效支撑了酒店管理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

5.3 师生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高,行业智库逐步建成

学院相关教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为酒店行业提供基本理论培训、服务技能培训、管理咨询等社会服务活动,在业内反响热烈,获得了多方的认可和好评。自桂林旅游学院升本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次作为行业专家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精品活动,围绕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酒店提供专题培训服务72次,受训人数超5 000人;为旅游教育行业教师开展学员培训11次,受训人数超50人,并多次应邀担任各级各类专业大赛评委或教练。近三年带领学生团队完成相关互联网+项目申报503项,大创项目申报100余项,组织相关服务活动240次。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为56 家酒店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服务,指导酒店集团员工培养计划等活动。师生团队服务行业发展能力逐步提升,桂旅酒管行业智库力量逐渐显现。

5.4 创新成绩突出,社会各界认可度高

5.4.1 培养人才认可度高

202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显示,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位列全国专业第1 名,属“五星+”专业;2021校友会中国旅游管理类一流专业排名中,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获应用型中国顶尖专业(6★)排名第一;2020年,学院再次荣膺酒店专业网站迈点网“最佳东方优秀人才培养院校”奖;在迈点网组织的“最受酒店人喜爱的十大品牌”评选中,桂林旅游学院被评为“最受酒店人喜爱的十大国内旅游院校”之首。

5.4.2 专业建设推广示范性效果好

人民网、《广西日报》《桂林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对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个性化育人模式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如2021年《“十三五”广西教育成就系列报道》中刊登了《桂林旅游学院:文旅融合办人民满意的旅游教育》一文。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深入挖掘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育人成效显著,为校内其他专业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推动了桂旅育人模式的形成。同时,该育人模式被区内外多所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借鉴,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多所酒店集团将这一育人模式引入其产业学院,院校与行业的人才培养相得益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具有教学反哺社会、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