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慧子
摘 要: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和渗透,激励理论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此文着重探究在高职教育管理体系中应用激励理论的方法和技巧,以此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助力高职教育在未来教育环境中实现良性发展。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职;教育管理;运用技巧
引言
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为了将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相关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激励理论的应用价值,将其渗透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样才能强化广大师生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及专业教师对激励理论不了解、不熟悉,在推进激励理论与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激励理论的深入研究,以便将其更好地渗透到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当中。
1.加强对激励理论的重视
据大数据调查研究显示,占有相当比重的高职院校领导层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墨守成规,针对激励理论这样的新学说在引进和应用环节缺乏长远眼光,对激励理论的认识止步于理论说教层面,严重降低了激励理论的实效性。作为激励理论应用的主导者和践行者,院校方需要加强对于激励理论的重视程度,多方面寻求应用环境,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助力高职生成功就业和升学。此外,高职院校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激励制度,满足不同阶段高职生的发展需要。最后,高职院校切忌“拿来主义”,不同院校之间发展有差异,教育理论的应用环境也各有不同,在践行激励理论的过程要量力而为,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契合高职院校的最终发展目标。
2.建立完善师生沟通机制
现阶段,个性化教学发展需求在师生之间无法达到同频共振,学生在与老师交流过程中忌讳表达自我需求,甚至部分学生表现出抗拒情绪,严重阻碍激励理论的实施。在教育理论实施环节,要鼓励教师对于学生不同情绪的理解,了解学习核心需求所在。相关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移动终端等智能化设备弥补师生面对面交流频次低的问题。首先,可以引进适应院校特色的意见交流平台,构建打造院校与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院校和学生交流互通闭环,实现基本信息共享。其次,应对社会环境条件错综复杂的状况,要及时跟进把握学生需求的变化,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需求所在。在平台应用程序搭建过程中,技術工作专家应设置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相关诉求信息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库,应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数据库信息及时更新。最后,在交流环节要着重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特点。作为高职院校,要把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通方式,真正将学生摆在教育发展的中心环节。激励理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原有教育教学基础上层层推进,确立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方法,从关注教学到关注人,发挥激励理论帮助学生更好成长的优势,为将来进入工作阶段奠定根基[1]。
3.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目标
激励理论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励”环节,各大职校在推进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要借助物质力量,更要通过精神激励补充物质激励的单一性,充分发挥激励理论的效用。要在学生群体中作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价值取向等情况,为学生确立妥切的发展目标。首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但要进行课程规划制定,还要让学生在动态教学中明确主体地位,确保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满足自我需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贯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本身作为技术应用型院校的典范,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为社会为国家提供技术型人才的使命担当。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组队参与,不断努力提升课后实际操作本领。最后,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开发学生的学业潜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潜力目标,鼓励成绩优秀和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挑战自我,为其后续的学习生涯打开广阔的天地[2]。
4.采用多元化激励手段
尽管一些院校顺利将激励制度引入了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当中,但是目前通过教学反馈的情况可以得知,现阶段仍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高职院校主要以助学金、奖学金等物质激励为主,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寻常。另外,优异学生评定标准模糊,在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等方面难以权衡,院校很难广泛奖励取得进步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在物质褒奖过后无法及时跟进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可能还会误导学生向利益看齐,导致激励理论出现流于表面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要尽快转变单一的激励举措,确保每一位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生都可以在正面激励中得到成长。首先,高职院校在面对大一新生的时候,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主题班会,勉励学生克服高职生身份的自卑心理。通过介绍当前国家的教育政策、就业优势等方面,鼓励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心、走出高考暂时失败的不良情绪,全身心投入到新的校园生活当中努力提升自我。其次,稳定学生适应高职教育节奏之后,院校方面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物质激励方面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判定,精神激励要依托各班级辅导员常规化开展相应活动。最后,在教育管理中要妥善对待处理学生的错误,不能因为高职生整体素质原因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选用相应的激励方法,从而强化激励理论的应用效果[3]。
参考文献
[1]胡斌鑫.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研究[J].教育改革与发展,2021,6(12):74-76.
[2]黄丽舟.对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有效应用的几点探讨[J].营销界,2019,16(12):279-280.
[3]赵玉玲,王慧敏.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教育观察,2021,10(3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