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燕,蒋泳波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甘肃 兰州)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的形势也日益严峻,2016 年出台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1]指出:“网络空间安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事关各国国家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用户的信息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文化安全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
随着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持续完善和优化,网络空间安全市场规范性不断得以提升,政府及企业客户在网络空间安全产品和服务上的投入也稳步增长,国内网络空间安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中国网络安全市场已经从2016 年的269.5 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531.9 亿元,预计将在2022 年底将达到704.3 亿元[2]。与此同时,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指数化的激增。根据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2020 年发布的《网络安全人才市场状况研究报告》[3],九成以上的用人单位对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1 版)》[4],网络安全方向的人才需求重要性显著上升(如图2),2021 年上半年的人才需求总量较去年增长高达39.87%。
图1 网络安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趋势
图2 网络安全人才需求规模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目前,国内已有近百所本科院校相继设立或申请设置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然而,在研究和实践调查中发现,高水平应用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少量应届毕业生能够快速融入真实业务,达到安全企业的人才需求;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实践培训和演练,才能够胜任安全企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部分应届毕业生则根本没有掌握安全行业相关的实战技能,无法进入相关的行业工作。上述供给侧错配的现象反映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应当适应职业应用和发展需求,在丰富的实践场景中进行系统化的历练,培养具备职业胜任力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
胜任力概念由McClelland 教授在其著作“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5]中正式提出。他认为传统的知识测验并不能很好地预测职位候选人能否在工作中一定取得成功,“能够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特征”才是“胜任力”。Boyatizis 的研究指出了胜任力属于可以衡量的影响绩效的个体综合特征,认为胜任力包含了影响绩效的个体价值观、特质、技能、社会角色等要素,或者是其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胜任力的测试能分辨出其是否优秀[6]。尽管学术研究领域一直未能对胜任力的概念形成统一意见,但在其所表达的内涵上却有统一的认识:(1)胜任力能够对某个具体工作岗位的绩效优劣情况进行区分;(2)胜任力模型应当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建立的,不同工作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应当不同;(3)胜任力表达了与具体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个体复合能力;(4)胜任力是能够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可测的能力;(5)胜任力随着个体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动态特征。
为了综合描述适应特定工作或角色所需的胜任力特征,不少研究学者设计了胜任力的具体模型。图3 所示的冰山模型[5]是被广泛认同的胜任力模型,它将个体行为素质的不同表现形象地比喻为海上的冰山,海平面以上的可见部分包括技能与知识,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显性特征,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外在因素进行干预和影响。海平面以下的隐性特征包括价值观、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等,这些特征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发展和自我定位,这些素质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而且不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图3 胜任力冰山模型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文献[7]将建构胜任力模型作为基于胜任力特征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技术前提和起点,对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的结构及各组成要素特征,以及反映胜任特征水平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文献[8-9]从人才供应与需求视角出发设计了《创新人才胜任力调查量表》,构建了“创新知识”“创新品德”“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五大维度的创新人才胜任力结构模型。文献[10]分析对比了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常用方法。文献[11]通过要素提取、问卷调查、信度效度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胜任力模型,并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等深入研究。文献[12]指出了大学生实习现状中人岗不匹配、系统性不足、缺少长期培养规划等问题,提出了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实习生测评办法、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根据测评和培训评估结果进行实习生岗位调整的解决方法。文献[13]构建了适用于软件技术人才“订单式”培养的胜任力模型,从培养选拔、培养过程、培养后期三个阶段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改进建议。2020 年,国际ACM/IEEE 计算课程体系规范(Computing Curricula)采纳了IT2017 的胜任力模型,并将其作为所有计算教育项目的基本主导思想,其目标就是从知识、技能、品行三个方面培养,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计算机类专业领域相关的工作内容[14]。
胜任力模型包含“知识”“技能”“品行”三个维度。“知识”是胜任力模型的“了解”(know-what)维度,指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和经验型信息,它是专业胜任力的基础,不同专业对人才的知识储备要求不同,但都可以根据知识的难度大致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技能”是胜任力模型的“诀窍”(know-how)维度,指系统化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能力和策略。不同专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水平和侧重点也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品行”构成胜任力模型的“知道为什么”(know-why)维度,是能够左右个人行为并实现个人持续发展的内在素质。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作为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发展和技术更新非常迅速。如何结合中国教育国情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专有的胜任力模型,还需要做进一步地细化和补充。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参考法、关键人物访谈法、问卷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胜任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网络空间安全”等作为关键词,在万方和知网检索相关主题的文献;借鉴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与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紧密相关的行业能力要求;收集本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2017 版、2021 版培养方案;选取符合需求的上述文献进行整理解读和统计分析,初步列出能够反映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胜任力的素质特征条目。借鉴CC2020 强调的职业价值观、自我驱动、责任心、适应性、沟通协调、心理素质、职业动机、创新性等品行元素,根据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应用领域和行业需求,着重从“知识—技能—品行”三维一体打造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求创新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胜任力模型(如表1 所示)。分别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师、教育管理者、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相关企业管理者、本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进行访谈。记录、整理并分析提炼访谈结果,得到胜任力素质条目,结合从文献中所提炼的素质特征条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合文献分析和人物访谈研究的初步结果,编写问卷调查。2021 年12月10 至12 月20 日,采用问卷星设计并发布“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胜任力要素调查问卷”,组织本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全体同学展开线上调查,共回收问卷256 份,有效问卷为253 份,有效率为98.83%。
表1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供给侧推进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满足各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强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核心。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纲。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科学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服务等工作,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1)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要求,具备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具有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工作所需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考虑具体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在网络空间安全专业领域跟踪、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能力,能有效地运用网络空间安全现代化工具、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创新创业。
(4) 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具备团队合作及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富有责任感和组织力,在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践中能够承担组织、管理的角色。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通识与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
(1)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旨在使学生获得人文领域的全面素质教育,为后续培养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奠定基础。
(2)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涵盖: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信息论与编码、编译原理、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等。旨在为学生掌握后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课程主要涵盖:网络空间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现代密码学、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与应用、网络与系统攻防技术、无线网络理论与技术、无线网络安全、安全法律法规、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可视化技术、专业英语、专业认知实习、网络空间安全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坚实的网络空间安全基本原理,提高专业从业能力及发展其他相关能力。
(4)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涵盖:创新创业基础、创新课程、开放实验、科研创新训练等。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具备更灵活的思想,提升今后的工作能力和个人发展潜质。
此外,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导向,通过学术讲座、论坛报告、技术沙龙、安全协会活动、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深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应用与就业形势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职业共鸣。帮助学生评价自身的职业胜任力,正视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愿望,并以此为目标不断提升职业胜任力。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这为解决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深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的设计与实施将有助于在高校与安全类企业之间构建共同的话语体系,使得双方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和质量上都更加契合,既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又有助于提升企业人才结构的科学性。
(1)打造全链式协同育人体系。明确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胜任力的内涵要求,树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需要通过校企协同合作的方式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协同完成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践创新、学科竞赛、毕业设计指导、培养质量评估等育人关键环节;从而实现高校教学优势与企业实践优势的渗透和互补,并最终转化为提升专业胜任力的优势。
(2)建设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胜任力提升的基础是教学,关键是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相关的安全企业建设成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科竞赛基地、创新活动基地。借助学生在联合培养基地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技能要求,切实体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胜任力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激励学生自觉地把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融入到实践中。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夯实网络空间安全根基,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面对国际和国内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急剧发展变化的新局势,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在面向工作岗位时展示出特定的胜任力。构建符合网络空间安全专业需求的胜任力模型,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想贯穿于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专业胜任力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科学构建应用型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和培养体系,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能够胜任当前和未来职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对实现我国“新工科”建设强调的“以能力培养促进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