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特质的视角

2022-06-15 08:38金雨欣王萍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刺球虚拟社区人格特质

金雨欣,王萍

(浙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一 引言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部分,知识共享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行为[1],因为有效的知识共享使大学生实现知识积累、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知识共享的主要方式已然发生改变,其中虚拟社区凭借其所具有的开放性、跨时空性等特点,为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2],已悄然成为大学生实现知识共享的主战场。虚拟社区用户对兴趣话题的浏览、回复、转发等行为以及通过社区平台分享个人生活经验、习得技能、思想观点等是虚拟社区情境下的知识共享行为[3]。但是,在大多数网络社区中,用户参与的贡献率偏低,形成典型的“90-9-1”法则,即90% 的用户只浏览内容却不贡献,9%的用户会进一步参与交流讨论,仅有1% 的用户会积极主动去创造内容[4]。影响个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意愿与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个体特性和心理因素等,尤其是个体人格特质。其中,荣格提出内倾型和外倾型是最为重要的人格特质分类,表明一个人的基本态度[5],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

作为新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下的新型学习交往平台,进行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更是凭借其强交互、多资源、共学习等特点引起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6]。在高校教育中融合虚拟社区的知识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产生的大数据更全面地发现学生的学科需求,学生能更自由主动地搜寻、获取知识[7],虚拟社区中关于非学术性的技能分享弥补了学生缺乏“生活能力学习”的教育遗憾;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是知识外显的过程,是习得知识自我检验的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科学习的探索欲。并且高校也可以通过虚拟社区这一知识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动态联结,打破个体高校资源有限的桎梏,虚实结合下促进社会知识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欲立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的归纳,从大学生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特质视角探究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的选择,为高校在结合学生知识共享行为特点下有效引导学生虚拟社区知识资源利用提供方向,助力高校“互联网+ 教育”新教育模式的落地,同时也为虚拟社区进一步构建基于用户特点的良性知识共享平台体系提供建议。

二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分析

毛波、尤雯雯(2006)通过研究人们在虚拟社区中的行为模式,结合对虚拟社区中知识的特点以及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从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共享型虚拟社区的成员分类模型[8]。参考这一研究思路,本文通过对知乎、bilibili、小红书等当下火爆虚拟社区知识话题下的浏览数量、回帖数量、转发数量以及话题讨论贴的知识相关度等内容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知识用户群体的典型知识共享行为,归纳总结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4 中主要类型(图1-图4),图中,A 作为知识信息的分享源,B 为知识信息的接收源。

图4 “双轴”型

(一) “摩天轮”型

“摩天轮”型(图1)是指知识接收者B 仅对知识发布者A 发布的知识信息做内化处理的知识共享行为路径。选择该路径的用户B 在虚拟社区中的知识活动以知识的接收、消费为主,存在感低,属于沉默用户。该路径下,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还是主要依靠极小部分的意见领袖A,而大部分的沉默用户B 仅作为知识接受者参与这一过程[9]。

图1 “摩天轮”型

B 的行为路径对于知识内容的发出者A 而言,只是对其原创知识内容的接收,无法为A 提供知识反馈,知识的传递路径是单向的,且不具扩散性。虚拟社区中绝大多数用户都选择该路径,俗称“潜水者”,赵文兵等[10]也称之为“搜索型”用户、“网络游民”用户,占用户总数的89.59%。因该路径图形表示极像摩天轮,同时符合路径不具扩散性的特点,故命名“摩天轮”型。

(二) “刺球”型

“刺球”型(图2)是指知识接收者B 在接收知识发布者A 发布的知识之后不做加工,仅进行再传播的知识共享行为路径。选择该知识共享路径的用户B 基于对信息内容的认可[11],进行知识话题的“转发”这一典型知识共享行为。他们往往和虚拟社区中“扩散者”用户一样,具有推动话题扩散的能力[12],有一定量的社区动态,但缺少个人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分享。

用户B 的行为对知识内容的发出者A 发出了“认同”信号,其行为路径是对A 原创知识内容的再传递,实现知识信息的扩散,但知识的传递路径仍是单向的,知识发布者A 没有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因该路径图形表示极像“刺球”,故命名为“刺球”型。

(三) “花朵”型

“花朵”型(图3)是指知识接收者B 就知识发布者A 发布的知识内容进行诸如提问、观点辩论、观点站队等互动的知识共享行为路径。选择该路径的用户B 多为“社区活跃分子”,有庞大数量的关注者、关注话题,频繁活跃于各评论区;小部分为“一般响应者”,不定期地发表个人观点、意见和看法[9]。该路径下的知识共享具有数量多而质量普遍较低的特点,B 参与知识共享的意愿高而知识分享的质量较低,其行为路径多数为简单的内容附和或询问,评论区常见句式“也就是说,……”“的确,……”等,互动场合也集中于知识发布者A 的讨论区。

图3 “花朵”型

对于知识内容的发出者A 而言,B 的行为路径是对A知识内容的接收与反馈,利于A进行知识再创,知识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因该路径图形表示极像“花朵”,且符合路径烂漫的讨论氛围,故命名为“花朵”型。

(四) “双轴”型

“双轴”型(如图4)意指知识接收者B 在接收、内化知识发布者A 发布的知识后,基于A 的知识分享进行知识再创的知识共享行为路径,具体表现为关键观点用户B 对关键观点用户A 已发表的知识内容的补充与应用。该类路径多见于知乎热门社会话题讨论,用户A 基于某一视角对热门社会事件进行分析,而后有用户B立足于他的分析帖之上跟进事件,深入分析,或是采用用户A 的分析结论进一步拓展B 个人的事件分析角度。例如,知乎人力资源话题下优秀答主“章牧之”在“国美处罚上班[摸鱼]员工—公司网络监控”的分析帖中就@王瑞恩(法律话题下优秀答主),点到事件的法律角度分析。

图4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选择的关系

对于知识发布者A 而言,B 的行为路径是对原知识发布者A 的知识反哺。基于知识发布者A 的知识分享,B 进行了新的知识创作,并形成新的知识传播圈。因A 和B 有知识联动之势,恰比“双轴”,故将该知识共享路径命名为“双轴”型。

三 基于内外倾人格特质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选择分析

个人知识分享是群体知识共享的前提,可见,不同人格特性的成员个体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存在差异影响。由于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知识共享主要依赖于社区成员间的互动[13],重点反映社交能力的内外倾性人格特质[14]对用户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便存在更为显著的影响。荣格将人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15]。外倾型的人更重视外在世界,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的人更重视主观世界,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16]。外倾型的人更喜欢主动探索性学习,而内倾型的人更倾向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17],外倾型或内倾型的人格特质对其网络互动具有影响,外倾型用户社交互动更为频繁,而内倾型用户常处于试探状态以寻找自我[18]。由此可见,人格特质对社交互动与学习类型具有显著的影响。而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融合了社交与学习两大动作路径,因此更容易受到内外倾人格特质的影响。

大学生更是如今社会的主要知识群体,也是虚拟社区参与知识共享行为的主体,因此有必要由大学生群体入手,以人格特质为切入点来分析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路径的选择。下文将大学生以内倾型人格和外倾型人格进行大类区分,再按稳定人格特质的显著程度细分为显著内倾、非显著内倾、显著外倾、非显著外倾四个类型,基于大学生为知识接收者B 的视角下,对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一) 内倾型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的选择

1.显著内倾

显著内倾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回避社会接触、偏爱隐蔽而不是公开活动,并且极度敏感,不善于社交[19]。在虚拟社区中,他们大多为社区边缘用户,常年“潜水”,在没有直接知识经验的参考下观察学习成为其主要社会学习方式[20],具体知识行为表现为对虚拟社区内知识帖的浏览,学习到其他用户贡献的知识,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同时,由于显著内倾特质的影响,该类大学生往往回避社交互动,并且出于对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有限的认知判断,显著内倾型大学生偏低的自我效能感更是抑制了其知识共享的意愿,在知识分享上表现得不积极。由此,显著内倾型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选择集中于“摩天轮”型路径。

2.非显著内倾

非显著内倾型大学生较比显著内倾型大学生,其人格特质更具开放性。由于虚拟社区的随意、匿名等特性,使用户对社交的压力感知减小,就此非显著内倾型大学生较比现实情境更愿意在虚拟社区中进行一定的知识交互行为,其中以“知识转发”行为最为频发。但基于内倾型人格的稳定性,个体在网络中的人格和行为仍然以现实中的经验与风格为基础[21],该类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知识行为仍以“浏览”为普遍现象。就此分析得出,非显著内倾型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主要涉及“摩天轮”型路径与“刺球”型路径,以“摩天轮”型路径为基础路径,存在“刺球”型路径的拓展,并且路径能否拓展的关键在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环境。

(二) 外倾型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的选择

1.显著外倾

显著外倾型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善于交际,他们大胆自信且健谈[22-23], 较少受到从众压力的限制,往往更自在从容地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24-25]。在虚拟社区中,他们延续着现实生活中的作风,更倾向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感,也更倾向于关注他人,容易被他人的分享所感染[26],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活跃份子。其知识共享路径的选择更多源于内在行为动机,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知识话题的兴趣程度、认可程度与了解程度,涉及上文归纳的所有路径类型。

对于不感兴趣且不甚了解的知识话题,显著外倾型大学生会停滞于“摩天轮”型路径,只进行知识面的扩展,止步于知识的接收、了解;对于较感兴趣,不甚了解但认可的知识话题,他们大多选择“刺球”型路径,在消化知识话题之余对知识进行“再分享”;对于感兴趣但不了解的知识话题,他们会选择“花朵”型路径,主动发布留言回帖;对于感兴趣且了解的知识话题,他们大多选择“双轴”型路径,但由于大学生现有学识有限,大多数不具备发表关键观点的知识能力,故往往难以形成较大的知识影响力。并且发现,显著外倾型大学生的知识共享路径选择不具唯一性,往往是多条路径的糅合,常见为“刺球型”路径与“花朵”型路径的叠加。

2.非显著外倾

非显著外倾型大学生相较于显著外倾型大学生,有乐于同他人分享的表达欲但自我表现欲不强烈,对环境压力的感知更敏锐。另外,非显著外倾型大学生具有更好的宜人性和亲和性,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为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乐于助人的,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其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更受利他因素影响[27]。这类大学生也属于虚拟社区的活跃用户,他们对各类知识有着极高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愿意致力于扩大知识漩涡,让他们所认同的知识得到传播,利及更多社区用户,甚至愿意被一同拉入知识话题讨论的漩涡中。但该类大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对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常常表现得较不自信,更多地表达对他人观点的附和。在虚拟社区中,他们个人知识观点输出也极少,而偏向分享个人经历与表达对认同知识话题的支持。就此总结,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的选择主要涉及“摩天轮”型路径、“刺球”型路径以及“花朵”型路径,以“摩天轮”型路径为基础路径,“刺球”型路径为主要路径,“花朵”型路径为拓展路径。

四 结论

本文基于虚拟社区内用户的典型知识共享行为模式归纳了4 条知识共享行为路径,分别为单导性的“摩天轮”型,辐射式的“刺球”型,双导性的“花朵”型以及共振式的“双轴”型。以上四条路径间用户知识共享的参与度呈现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用户对于个人知识的调动以及知识进一步共享行为的发生。在大学生内外倾人格特质对归纳路径的选择区别探究中发现,学生内倾型显著性越强,其在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路径越聚集于参与度较低的“摩天轮”型与“刺球”型;外倾型显著性越强,其路径选择越聚集于参与度较高的“花朵”型和“双轴”型,并且路径选择的范围越大。

五 建议

从高校引导学生知识资源有效利用与虚拟社区构建良好知识共享氛围层面出发都需鼓励大学生向本文后部分路径靠拢。基于内外倾人格特质视角下对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路径选择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应由高校与虚拟社区达成合作,从“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心理安全感”与“优化社区服务,塑造良好知识共享环境”两方面入手,助推大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资源共享。

(一) 打造“校园知识明星”,降低“知识共享”门槛

对于“显著内倾”“非显著内倾”以及“非显著外倾”类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由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低而抑制其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知识分享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经验、习得知识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分享有用处,甚至担心个人观点的发表引来“群嘲”。就此,首先需要高校进行正向的校园宣传,鼓励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去正确地发声。此外,高校可以主推虚拟社区与现实高校人际关系网的联结,在虚拟社区中营造学生熟悉的人际环境,减少虚拟社交失重感,增强心理安全感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交流平台。其次,高校联合虚拟社区寻找知识共享的“榜样朋友”来带动学生参与知识共享。在大学生用户上线时,系统根据地理位置推送附近校友用户,关注后系统进一步提示校友用户的知识共享动态,以同水平圈层大学生的知识共享行为带动其他大学生进行行为模仿,以期通过“知识共享”塑造“校园知识明星”,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变为新兴校园流量密码,使知识共享行为常态化,在高校的鼓励以及虚拟社区的配合下让大学生做到先“开麦”,后“发声”,进而“侃侃而谈”。

(二) 强“激励”强“监管”,绿色环境促畅言

对于良好知识共享环境的塑造,其关键在于高校与社区知识共享行为激励体系以及社区知识内容监管体系的设计。显著外倾型大学生在受到奖励后会更积极地进行知识互动,显著内倾型大学生在受到奖励后也更乐于参加到知识话题中,对于有较强利他动机的非显著外倾型大学生而言亦是接收到来自虚拟社区的认可,进行自我肯定后更愿投入到知识共享路径的搭建中。可靠的内容监管体系设计则是提高社区知识分享质量的保证,对于低劣的知识窃取行为、恶劣无营养的粗鄙发言,社区应当进行警示,甚至封号。一个有素养的群体所营造的热烈的知识共享氛围才能有效增加知识的可靠性,亦使大学生“求知”欲增加,进而带动大学生参与知识共享。同时,高校也要对学生的网络素养进行教育,督促学生合理发声。

(三) 开发“浏览”数据,激发“沉默”用户

目前大多数虚拟社区对用户的管理与考察仅停留在显性动态,即对“刺球”型路径、“花朵”型路径与“双轴”型路径的捕捉,而忽略了沉默用户的开发与管理。对于大学生而言,“摩天轮”型知识共享路径是最为普遍与更为被接受的路径选择。可见,对于社区用户“浏览”数据的再开发将成为开发这类沉默用户的一大关键。例如,虚拟社区可以就用户的“浏览”数据,提供大数据分析,提炼该用户主要涉猎的知识领域,并帮助用户构建社区内的知识体系图像,同时凭此设置相关内容的推荐,进行知识学习的更新与延续。在看到个人长时间某领域知识的积累后,大学生的知识成就感提升,易使其突破“沉默”的潜水状态,参与社区的知识共享。此外,高校与虚拟社区间可以建立学生信息通道,便于学生用户培养的教育衔接。

猜你喜欢
刺球虚拟社区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扎人的刺球
小刺球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小刺球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