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画电影配乐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多元化的音乐创作特点,一部好的动画电影除了在剧情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能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音乐来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久石让是日本知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在动画电影配乐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音乐作品独具魅力,简约性、抒情性更是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文章主要通过《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概述久石让参与《千与千寻》配乐创作的契机,分析《千与千寻》中的音乐结构、配乐、旋律走向等特征,并赏析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创作的特点,以此为国内动画电影的音乐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久石让;《千与千寻》;音乐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1 参与创作的契机
久石让,日本知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宫崎骏,日本知名漫画家、动画师、动画导演。1984年宫崎骏在《风之谷》的创作中,当听完久石让只用半天时间就创作出的电影配乐后,大胆选用寂寂无闻的久石让来做配乐师。从这次合作开始,两位先生已经默契配合至今。每一次他们的合作碰撞,都能创造出无数经典的火花。这一对“高山流水”的知音,为观众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巨作。久石让曾经说过:“不是一切音乐都是有文字的。语言一停,音乐就响起来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是最早出现的,从自然之声——风声、雨声、雷声,再到敲打与节拍,最后演变成了人类特有的礼乐文化。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表达手段。久石让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创作出了许多不用语言写成的曲调,或是用哼唱的,或是用乐器演奏的,听众能透过它们看见那些交叠的故事。
2 《千与千寻》的音乐成就
《千与千寻》于2001年问世,那时日本的动画电影早已享誉全球,无论是动画制作还是音乐创作,都十分优秀且成熟。无论是从内容、音乐技巧还是宣传上来看,《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都充分体现出当时日本动画的创作水平,并于2003年一举获得动画电影配乐领域的最高荣誉“安妮奖杰出动画电影配乐奖”。文章赏析《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中的音乐艺术创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日本动画电影配乐的发展过程,借鉴优秀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动画电影音乐创作提供新颖的思路。
3 《千与千寻》故事梗概
《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主要围绕一个名为千寻的女孩展开。千寻和父母在去往新家的途中由于走错了路,无意间穿过一条古旧的隧道闯入了一个由汤屋魔女所控制的奇异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不积极劳动的人都会变成动物。因为千寻的父母没有抵挡住街边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而被诅咒变成了猪,千寻自己也逐渐透明。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在白龙的教导下千寻主动提出在汤屋工作,被汤婆婆剥夺了名字,彻底与人类世界脱离,在这个专横的魔女汤婆婆所掌权的汤屋里不停工作。但在這一路上,在锅炉爷爷、小铃姐姐、钱婆婆和神秘龙少年小白的鼓励帮助下,千寻找到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也逐渐成长,学会独立面对困难。最后成功解救了家人,也帮白龙想起了他的名字,重新回到人类的世界。
4 《千与千寻》的音乐赏析
4.1 赏析片头曲《那个夏天》
《千与千寻》的片头曲中文译名是《那个夏天》,是影片中最重要的配乐之一,由钢琴和弦乐共同演绎,歌手木村弓演唱,后来由歌手平原绫香翻唱,在影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虽然是同一段旋律,但每次传达出来的意义、感情是不同的。
第一次出现是在千寻一家从城市搬离,前往乡村小镇的路上。简单干净的钢琴声,将主人公的内心波动一一展现出来,有失望、无奈,也有小小的期许。随着汽车的行进,钢琴与低沉悠扬的弦乐进入。千寻一家无意间走错了路,汽车在树林中飞速狂奔起来,音乐节奏也逐渐加快,钢琴声也从之前的平稳变得急促。在管弦乐“压抑的呐喊声”的衬托下,随着汽车的摇晃,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从视觉和听觉上不断刺激着观众,将观众带入情节当中。
第二次,白龙带着千寻找到她的父母,看到自己的父母都变成了猪,千寻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恐惧和委屈,放声大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千寻意识到了世间的艰辛与不易,明白了应该如何生存下去。《那个夏天》的旋律再次响起,当千寻再一次走进汤屋时,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此时的她已经不再胆怯、软弱。
第三次旋律出现在电影的最后,千寻通过自己的力量把父母救了出来,帮助小白想起了名字,也让自己恢复了自信与勇气。通过在奇异世界的种种经历,她逐渐成长了起来,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学会了爱也收获了友谊。旋律响起与第一次音乐的出现相互照应,为整部电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作曲家久石让的这些作品都以“成长与爱”为主题,他用简单而纯粹的钢琴演奏来追随主角的情绪,而弦乐的不断穿插,使旋律更加丰富,层次分明。音乐唯美、梦幻,“静”的意境也是日本传统美学中一直追求的。这首曲目旋律清晰、舒缓,却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其情绪跟随主人公情感变化而变化。这是一首纯音乐,它的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分为前奏、A、B、C四个部分。其中A、B、C三段,通过重复、变化可以大致分为8个部分。《那个夏天》的旋律简洁明快,以重复、回旋为主,强调节奏的改变,从而加深听众对主旋律的印象,凸显这部影片的情感力量,体现了宫崎骏对人类不断寻找自我的思考。
4.2 赏析主题曲、片尾曲《永远常在》
《永远常在》是《千与千寻》的片尾曲,亦是主题曲,也是这部动画电影作品中唯一的声乐作品。最开始木村弓将《永远常在》寄给宫崎骏时,是建议他把这首歌放在《绘描烟囱的玲》当中,但该作品最后成为流产动画而没有后续。宫崎骏在创作《千与千寻》的时候,想起了木村弓的《永远常在》,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如果一切都从零开始,心境反而更加充实”。这一段歌词与《千与千寻》剧情有所共鸣,简单且明亮的曲调蕴含着震撼人心的穿透力,于是宫崎骏提议将《永远常在》作为《千与千寻》的片尾曲。
当音乐第一次出现时,给人的感觉是恬静的。A段运用竖琴进行伴奏,旋律平稳、舒缓,略有一丝孤独感,呈现出朴素、简洁的感觉,具有日本音乐特有的色彩。B段与A段相比,增添了一些轻松、活泼快乐的元素,旋律的起伏感有所增强。音乐第二次出现时,A段只是歌词稍有改变,旋律上没有变化。B段以语气词的吟唱来代替具体的歌词,整个乐曲更加欢快,渲染轻松愉快的情绪[1]。主旋律的第三、四次呈现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更强调了前面的主题,提升了结尾部分的丰富程度,更多营造了快乐的气氛,给观众展现了一个逐渐成长起来的千寻。久石让运用极简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钢琴和管弦乐的巧妙搭配,在原曲单二部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四次的重复变化,大幅增强了音乐的渲染效果。久石让对主旋律的改编,将原本简单朴素的旋律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形式,将情感体验推向了新的高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3 《千与千寻》经典插曲音乐赏析
久石让为这部动画电影准备了二十多首音乐,其中有《夏日的一天》《千的勇气》《第六站台》《无脸男》《无人的料理店》等等,这些配乐都很好地配合着电影的剧情内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它们连接在一起仿佛形成了一种听觉上的情节,循序渐进,再次展现了久石让以简洁明了的乐曲形式、艺术风格却能捕捉到人物复杂情感的高超水平。
千寻惊慌失措地看着远处的河面上,一艘张灯结彩的船只缓缓驶来时,《神明们》这首配乐渐渐响起,日本传统乐器的配合,使音乐中富含浓厚的日本文化气息,瞬间将观众带入古代的日本。此外,旋律上通过高低音的不断交换,体现出变幻莫测的特点,既体现出船只上来客的身份高贵,也为整个剧情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千寻经过努力征得汤婆婆的同意留在汤屋工作的这段情节中,配乐明显具有欢快的质感,凸显日本民谣中舞蹈性的特点。音乐整体上虽然展现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但是旋律内低音铜管乐器的加入,仍然给音乐增添了一丝沉重的气氛,让背景音乐显得有些忧郁,也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久石让还为电影中一个关键人物“无脸男”配置了一段专属音乐《无脸男》,运用巴厘岛特有的“佳美兰”打击乐,以及印度传统的“塔布拉”鼓[2],通过金属质感的清亮音调,轻柔而富有感染力的鼓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而又纯洁的人物形象。对“无脸男”的音乐刻画也非常有意思,当“无脸男”在吞食后身体不断变大时,巧妙地运用打击乐来引导听众的心情,从轻快的节奏变成了一首怪异的狂想曲,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轻快的打击乐也随之延伸,低音由厚重的大提琴和管乐器组成,变得越发厚重和怪异。随着“无脸男”在千寻的帮助下吐出身体中的“污秽”恢复到最初的样子,音乐旋律逐渐也变回开始的恬静、简洁。
《千的勇气》是一首管弦乐编成的交响乐,随着千寻拯救白龙的愿望日渐急切,音乐越来越激烈,电子乐器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无脸男在追逐千寻的过程中,一点点地排除体内的“欲望”,音乐节奏也变得越来越慢。雨过天晴后的草原也已经变成了一片蓝色的大海,铁路一半沉入水中,只有另一半站台露在水面上。无脸男也将自己的“欲望”全部吐了出来,默默地跟在了千寻的后面。
随着故事的发展,以钢琴声为主的《第六号车站》响起。在通往沼原站的路上,钢琴旋律安静祥和、优美舒緩,曲调中时而穿插着管弦乐细小的波动,渲染着模糊轻盈的氛围,也烘托了千寻对小白的担忧、对此行的希冀以及志在必得的决心。千寻和无脸男走出了代表欲望的汤屋,坐上了空荡荡的车厢,轻柔的旋律缓缓响起,弥漫着一种从欲望中解脱出来的平静。在这趟只去不返的电车上,不乏一些游荡的乘客,他们没有面孔,没有语言,是黑色的、半透明的、死气沉沉的,在这群人中千寻显得十分突兀。与这些迷失自我的黑影不同,千寻在失去父母的照顾、历经各种磨难后勇敢地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不断成长,寻找自我,变得更加坚强、勇敢。音乐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迷茫,却不乏梦幻与诗意,将电影画面烘托到了极致[3]。
在《千与千寻》这部动画影片的配乐中,久石让运用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元素和日本民族器乐,展现了丰富、绚丽的日本民族风情。同时,久石让也运用了多种民族音乐的元素,比如在某些场景当中,他没有采用音乐旋律,而是单纯运用打击乐的鼓声,让观众感受到日本的传统文化特色。小玲第一次带千寻来到汤屋,在这个场景中久石让匠心独具地运用日本传统民族乐器三味线,在三味线的帮助下,旋律变得更加活泼,充满活力。三味线本身就能使人产生欢快的情绪,所以应用好民族音乐,可以很好地表达故事人物的情绪。同时,弦乐伴奏也反映了当时日本的社会环境,过分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最终迷失了自己。
5 久石让在《千与千寻》中的音乐创作特点
整部电影的音乐风格也是久石让创作风格的写照,可以看出久石让的创作风格其实更倾向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新时期音乐。不过比起久石让之前的作品,《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在音乐方面的特点要丰富得多。久石让在音乐上运用了很多不同的技法,突出了整个曲风的多样性,展现了其深厚的音乐功底,以及他通过简单琴音捕捉复杂情感的独到功力。久石让的所有音乐都紧紧围绕影片的中心思想,音乐不再以钢琴为重点,而是以小提琴作为主旋律,采用最简单的旋律与通俗的和声,在优美的旋律中,时而抒发犹豫、忧伤等情绪,时而与管弦乐融为一体,使整部影片的配乐丰富而恰到好处。虽然整体的音色有些缥缈感,但是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在电影和音乐的双重渲染下,观众们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梦幻般的感觉,想象中的世界因为不受现实的限制而变得无限广阔。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好的动画电影配乐作品不能长期依赖先进的电子音效,我国音乐人要学会反思,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动画电影配乐的优秀之处,创作出让人难以忘怀的音乐作品,在保持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中国动画电影配乐的发展。
6 结语
久石让将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技法相结合,将多元化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情感细节,他的配乐和故事相辅相成,就像久石让所说的:“最好的乐曲就是没有多余的音符,一切音符都是真实存在的。”文章对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配乐进行赏析,借鉴、研究这些成功的范例,旨在促进我国动画电影配乐发展,从而为国内动画电影的音乐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1] 徐哲敏.评《千与千寻》的音乐艺术[J].今古文创,2021(17):85-86.
[2] 李芸.用音乐解读《千与千寻》的世界[J].电影评介,2008(5):46-47.
[3] 张庆春.宫崎骏影片配乐赏析:以《千与千寻》为例[J].声屏世界,2013(5):39.
作者简介:于小涵(2001—),女,辽宁大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