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旻宇 叶晓娴
摘要:商业动画的制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规律,这些规律是随着商业动画的发展逐渐被认知的。文章通过分析基本规律,从而指出分镜是决定商业动画水准的一道重要工序。后期涉及整个剧组的工作,还需要考虑受众的反馈,受众的评价也直接或间接地引导着分镜师未来的方向,促进商业动画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商业动画;分镜;绘制方法;受众反馈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03
1 分镜设计在商业动画中的应用趋势
商业动画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创作方式,所有工作环节需要紧密衔接,从前期策划开始,目的性就十分明确——为求盈利。商业动画会有一些超越实验动画的策划内容,如洽谈商业、规划档期、计算成本等,除此之外都与实验动画类似。
《艺术动画》的编者对商业动画和实验动画有过这样的比喻:动画就如它的字面意思,“动”和“画”是其特点;“动”指的是影片中所拍摄对象的活动和摄像机的运动,两种动画类型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画”指的是动画片的制作手段和风格,这就是商业动画和实验动画主要的不同之处,商业动画在画面中很少表现其特色,剧情和艺术造型等都受到限制。
此外,两者在性质和形式上也存在差异。实验动画投入低,参与制作人数少,成本低,通常篇幅也不长。相比之下,商业动画需要前期的招商,投入成本巨大,团队规模庞大且分工明确。商业动画需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查,以便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口味,因此受众的反馈可以说是商业动画很大的一个指标和推动力,他们的观影倾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动画的题材和风格,类似于后期调研。其基本不会特别突出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它的模式也通常讲究以最小的成本和最低的风险转换为最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商业动画的不断发展吸引着学者对商业动画的概念展开讨论,文章从分镜绘制和受众反馈进行分析[1]。国内对商业动画的定义是“以动画技术制作并取得放映许可,在影院允许公映的动画长片或者以电视剧形式播出的动画片”。
1997年美国商业动画《狮子王》在中国的上映彻底打破了中国商业动画的产业模式。中国从80年代起引入国外的商业动画,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上映,后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采购模式,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商业动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早期的商业动画质量参差不齐,当时国民对动画的看法还停留在为儿童而创,受众平台小,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与积累,动画已经不再是仅仅针对低幼化的产品。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很多我们认为低幼的动画片的目标受众其实是成年人,如《蜡笔小新》。
《中国电影受众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当今商业动画在影院的消费主力是成年人,豆瓣网在电影栏目也做过统计,成年人占到整个观影人数的60%。这符合目前很大部分商业动画影片在筹划之初的设想。所以文章也将成年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研究这类受众的审美特点、目标、需求,以及观影的稳定性等。
豆瓣网作为具有电影类栏目的社交平台,曾有学者对豆瓣网上的评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观众普遍对国外优秀动画公司出品的电影持肯定态度,类似于迪士尼、皮克斯等。受众态度影响较为明显的是电影的剧情、角色创作、制作技术及品牌因素,而观影效果、播放环境则对受众态度产生显著影响。
商业动画为更好地进行商业展示,会绘制动态分镜,特别是对于重要情节,分镜师会绘制几个动态镜头,最终与团队确定画面效果,并计算出大概成本。分镜包括镜号、景别、运镜方式、画面内容、声音、时长等。英国导演阿尔弗·希区柯克在拍摄电影之前就会反复推敲分镜,以便在后期制作时有一个预览。又如日本著名动画电影《红辣椒》的分镜就包括分镜画面(见图1),前景和背景的区分,在画面中就能理解摄像机的运动方式、摄影角度和摄影焦距,表现出深焦、浅焦抑或是柔焦、变焦等。
2 商业动画中受众产生共鸣的体验反馈
商业动画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在内容上的表达远远超过形式上的探索,使观众与动画之间产生一种高层次的共鸣。商业动画的内容大致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奇幻型和情怀型。奇幻型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想象场景和空间,也有些运用仿生合成和3D技术,给观众打造引人遐想的天地,剧情的发展也常常令观众感到意外,超乎现实,角色造型夸张多变,如漫威系列动画电影就是非常不错的商业电影。情懷型,剧本由现实生活中存在或发生过的故事改编而来,往往可以给观众带来情怀上的共鸣。
要使中国商业动画符合大众审美,需要多维度研究如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把握受众的审美走向[2]。
观众在商业动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对商业电影市场受众的研究较少,导致许多国产动画故步自封,逐渐疏远观众。观众对商业动画电影的好感度其实很高,但目前观看的频率并不高。不同年龄的观众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分镜引导着他们在电影世界漫游,并确定了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动画世界的运作方式。在欣赏商业动画时,观众首先会建立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
文化背景方面,当观众欣赏商业动画时,通常会接受原始的审美意识系统,这种传统的公共审美系统受到固有的牵引和刺激,如表现民族传统的动画就比较符合观众的传统审美心理。
年龄层次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分镜创造出符合相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的作品,作品与观众之间就能实现顺利沟通,使观众理解和享受作品。比如受众群体是14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他们的审美和世界观还不成熟,因此剧情节奏、分镜叙事结构和分镜内容等需要分镜师特别注意。文章的主要研究群体是“95后”,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接触到互联网,受数字媒体技术影响较大,对手机的使用也很普遍,他们对镜头语言似乎天生就有独特的见解。针对这类观众,在绘制分镜时可以考虑使用大量非常见场景,还可以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和动态效果。如果分镜头设计缺乏足够的感官刺激,可能就无法使这类受众满意,分镜节奏也应该简短有力,多尝试用动态分镜。对成年观众来说,分镜创造的焦点更为复杂,它更依赖不同受众群体的细分,如目标受众的性别、文化水平、审美倾向等,且存在差异性。成年人对蒙太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蒙太奇通俗地理解就是剪辑,镜头的衔接通过这种手法得到升华,在商业电影的受众大部分是成年人的时候,分镜师也可以大胆地绘制蒙太奇镜头,发挥镜头联想的优势,增加受众产生共鸣或者期望的体验反馈。
优秀的分镜可触发观众的多种感官,观众在观影时的情感需求分为几个层次,依次是明白—满足—惊喜,这种层次的递进是增强观众稳定性的重要途径。观众在观看商业动画时,他们的期望也包括不同的属性,这些不同的期望属性的满意度在分镜的不同节奏中也有不同的表现。绘制分镜时应该有敏锐的控制能力,探索故事中的关键点,找到能够调动观众情感的情节,引导观众产生期待。比如在一片大草原上,猎豹正在追逐一头小鹿,镜头跟随猎豹移动,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小鹿的安全。即便是平静的镜头,也可以巧妙地设计分镜引导观众的情绪。虽然可以设想不同的组合,但是它们仍有共通之处,始终离不开最重要的两点,即把握镜头场景的真实性和故事发展细节的戏剧性。因此在绘制分镜的叙事结构时,商业动画的分镜师需要着重把握受众心理[3]。
3 商业动画中动态分镜的创作思路
分镜将动画分割成一幕幕,使相关负责人对拍摄计划有更加清晰的安排,为其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商业团队中,造型设计师可以了解影片的总基调、画面的主色调、人物的个性等制作出相应的服饰道具,3D设计师可以了解角色大概的动作、镜头位置、场面调度来完成建模渲染等工作。绘制分镜时需要把握两个具体的方面,即角色和场景。角色方面首先要突出角色本身的真实性,把整个剧本的主线和分镜师个人的视觉想象结合到一起,注意情节冲突和剧情走向,目的是感染受众。分镜师需要明确角色在场景中的运动范围和情节发生的位置,还要明确角色的走位、动作幅度的大小,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才可以准确地投射分镜所表达的情感。在动画中,除了角色的基础,还需要表达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做到人物充满动画性,不仅夸张,还能唤起受众的同理心。其次是场景方面。场景的主题大多是在三维或四维空间进行的,绘制背景材料时,可以突出角色。分镜师要考虑角色适合出现在何种场景,还要考虑场景的透视,创造特定的画面环境,最终让角色在场景中惟妙惟肖。
动态分镜的重中之重是掌握和控制动画的视听语言,包括角色、场景、镜头运动、场面调度等,其他如绘画精致度和视觉展现效果相对来说要求并不严格。实验动画的分镜是静止的,商业动画中的动态分镜却是运动的,分镜被输出剪辑成动态版本,有机会使中期和后期的工作人员窥到作品的雏形,有利于之后团队的协调和动画拍摄的进行,掌握之后动画想表达的故事节奏。相比一般分镜,动态分镜可以更清晰地查看每个镜头的时间,较为完整的动态分镜会有配音,主要也方便后期检查是否需要修改剧本内容等。
在动画的前期工作中,分镜是将文字剧本转换为图像呈现的脚本,画面感是分镜的基础。这对绘制的要求十分严格,对于视觉样式和画面构成,分镜师要作出选择。在商业动画中,这样的严格要求就上升到整个团队。画面感有两层意思,同时兼顾镜头的视觉样式和运动构图。视觉样式是分镜师心灵图像的表现,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如按照正常的逻辑演绎,则可以说分镜是受众需求的反映,是受众从掌握最简单的感知风格开始,逐渐过渡到掌握最复杂的风格。探索图像的意义或单一镜头的潜在结构,是人类在自身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培根说过,把握形式就是掌握规律,因此,这些规律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反映在动画的世界中,它们在平面和多维度中形成,代表着一种精神,对商业动画的分镜来说亦是如此[4]。
分镜的运动构图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只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动态的,它包含时刻变化的元素,在之后的剪辑中也应该对其准确定位。因此,掌控整体影片风格,在分镜师职业生涯中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重要的原则,需要分镜师在绘制分镜时灵活应变。
如今市场上常见的制作商业动态分镜的软件有Flash、Premiere、Toon Boom Storyboard、TVPaint Animation、iClone、Maya等,但除了Toon Boom Storyboard是一個专业的制作分镜的软件外,其他的都是编辑合成软件或动画软件。例如,Flash在中国很有名,这使得该软件在中国的商业动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许多国内公司制作商业动画都采用了二维和三维结合,二维和定格动画结合等混合手段。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动态分镜的绘制更关注场景的转换和电影的节奏,以及场景的调度,并强调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模式和运动模式。国内绘制动态分镜的产业化熟练度还不够高。商业动画在后期制作中不能严格按照前期的设计预判展开,使得动态分镜对影片结构的把握,以及对商业动画原本的节奏感和影片的艺术性表达略显不足。
4 结语
如今影院每季档期都有动画电影的排期,商业动画已经形成新型的文化产业链。分镜作为商业动画的内容承载表现形式,对拍摄和整个影片的把控乃至最后的受众反馈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何把握市场规律,适应市场环境,了解受众需求,是分镜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国的商业动画也会因为这样的体验反馈研究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姚光华.动画分镜头台本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23.
[2] 孙立.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0:6-7.
[3] 辜小苏.对中国动画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思考[J].包装工程,2011(8):112-113.
[4] 殷俊.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造型[J].装饰,2006(12):25.
作者简介:陆旻宇(1997—),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叶晓娴(1973—),女,上海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