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价值 宋向微
关键词:尿液标本;尿沉渣;尿常规;尿液细菌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4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所谓尿液标本检查,是指临床通过对患者尿液进行检测侧,使临床医师对患者肾脏、膀胱和输尿管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炎性或出血等问题,因此在临床各类常规的检验措施中,尿液标本检查具有重要地位[1-2]。当前在进行尿液标本检查时,主要包含尿沉渣、尿常规、尿液细菌培养等措施,其中尿液细菌培养属于金标准,检测结果准确,但尿液细菌培养方法不仅耗时较长,并且会耗费大量精力[3]。基于此,本次研究分析在实施尿液标本查时,采取尿沉渣联合尿常规检测,将尿培养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检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象:进行尿液标本检查的患者;时间:2021.01-2022.01;例数:500例。男/女为321/179 ,年龄为35-75岁,平均(54.21±1.14)岁。
1.2 方法
尿沉渣:利用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实施检测。在进行检测时,需严格遵循设备的操作流程,检测后,准确记录患者红白细胞数值。
尿常规:采集所有患者尿液标本。在检测前,叮嘱患者应认真阅读“检测须知”,对患者尿道口及外阴进行清洁,并做好其他准备。在自然排尿时,收集中段尿10-12mL,且在规定时间内,送到研究室。新鲜尿液标本需在2h内进行检查,实施尿常规检测。在涂片后,利用显微镜对患者尿常规指标实施检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并将结果作为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
(1)分析金標准检测结果。
(2)对比尿常规检查结果。血清亮氨酸阳性指标:>144μmol/L;PH值阳性指标:>7;尿量比重阳性指标:>1.025。
(3)分析尿沉渣、尿常规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查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对比。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分析
500例研究对象经检测,金标准检测结果为240例患者均为感染,剩余360例患者为其他疾病。
2.2 检测结果对比
经检测,尿沉渣检测结果为246例患者均为感染患者,剩余254例患者为其他疾病;尿常规检测结果为240例患者均为感染患者,剩余260例患者为其他疾病;尿沉渣联合尿常规结果为242例患者均为感染患者,剩余248例患者为其他疾病。
尿沉渣检测后敏感度为94.16%(226/240)、特异度为93.15%(240/260)、准确度为93.20%(466/500);尿沉渣联合尿常规检测敏感度为92.50%(222/240)、特异度为93.08%(242/260)、准确度为92.80%(464/500);尿沉渣联合尿常规后敏感度为98.33%(236/240)、特异度为97.69%(254/260)、准确度为98.00%(490/500),详见表2。对比结果,尿沉渣联合尿常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单项检测结果。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金标准结果为500例中240例患者出现感染问题。尿沉渣联合尿常规后敏感度为98.33%(236/240)、特异度为97.69%(254/260)、准确度为98.00%(490/500),均在95%以上,高于单项检测结果。
所谓尿沉渣法则是指,对患者尿液之中的有形成分实施检查。在临床检查时,医生可利用尿沉渣设备,对患者的尿液实施检查,对其中的有形物质进行观察后,分析患者当前的身体状态,以及后期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尿常规检查,是指临床通过对患者尿液进行检测侧,使临床医师对患者肾脏、膀胱和输尿管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且其检测所得数值也可反应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炎性或出血等问题,因此在临床各类常规的检验措施中,尿常规检查具有重要地位。
但需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措施若单独使用,便可能会对检测结果准确度造成影响。例如尿蛋白阳性、尿液污染(阴道分泌物以及精液等物质)、药物(庆大霉素、呋喃坦啶等药物),以及患者自身对饮食习惯,均会对尿常规检测造成影响,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另外,患者如果在膀胱之中尿液储蓄时间较长,并且尿液稀释度较高等因素,也会使尿液之中尿常规质检测准确度较低,出现假阴性问题。或在单独采取尿沉渣检查时,如果检测人员出现马虎,或其他客观因素问题,也会对检测的准确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尿液标本进行检查时,应采取尿沉渣联合尿常规措施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康星星, 刘娟. 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联合应用在尿液红细胞检测中的意义[J]. 陕西医学杂志, 2021, 50(10): 1289-1291.
[2] 李芙蓉, 陈鸣, 张艳,等. 上海周浦地区尿液NMP22阳性与尿常规检查和血液检查的多因素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 17(11): 1515-1519.
[3] 杜颖、冯景、杨传信、等. 尿常规及尿液定量分析参数在早期尿路感染经验性用药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 2020, 35(10): 1046-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