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心理“三预”机制及其创新性教学

2022-06-15 00:22:13谢财福
求知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新教学心理学

谢财福

摘 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简称“三预”)工作直接关系着教学安全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其责任重大。文章就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剖析与探讨,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三预”机制的内容、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途径,同时对“三预”的创新教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心理学;“三预”;创新教学

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我国的教育也随之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环境日趋复杂,直接或者间接地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学生如果在学业、生存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的心理压力问题

如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对的来自升学以及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会给学生的精神以及身体带来不利影响。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衰退、思维迟钝等,这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厌学心态或患上“备考焦虑症”。比如,部分学生一到考试(特别是重要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便久久无法入睡,导致他们第二天精神疲惫,严重影响考试水平的发挥;部分学生因为惧怕上学,产生妄想自己生病等一系列的心理暗示。

(二)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中小学生对教师教育行为的不理解、不信任而形成的压抑心态及逆反心理,或者是教师没有适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危机,没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干预,而是选择了责怪、惩罚等不恰当的方式。学生持续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产生消极处世、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三)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在民主型家庭中,孩子会感受到温馨有爱的家庭气氛,家长与孩子之间有正常的情感交流;但是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之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孩子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比如,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出现家庭暴力,造成孩子形成孤僻、专横的性格;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与单亲生活或寄居在亲戚家,其中一部分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适当的管教而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挫折适应问题

现在的多数孩子在家倍受呵护,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缺乏挫折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突然遭遇比较大的打击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当今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时时留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对其多加引导。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是社会压力、父母压力、学校压力等合力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三预”工作机制的内容

(一)“预防”工作机制内容

1.发展性教育内容

发展性教育从学生的个人品格、人际交往心态、亲子家庭教育、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展开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包括自信心态、意志情感、学习心理健康等,是当今“双减”背景下教育的核心理念,地位突出。

2.发展性教育模式

首先,建立相应的心理课程体系。不同年龄层的中小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选取相应的家庭教育内容。为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各中小学要创设符合自身实际的校本心理教育课程,并形成一定的心理课程体系。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德育,比如心理活动课、班会课等,课程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德育。

3.发展性教育要求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德育课程要广泛涉及各个领域,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二)“预警”工作机制内容

制定心理“预警”工作制度,要以预防为首要工作。同时,有关人员在“预警”工作制度的帮助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对那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学校要定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研究,发现并解决明显存在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入学初期对本校学生实施身心健康监测,并建立校园身心健康信息档案,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界定,并及时做出警示预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时,要注意自己选取的测试工具是否科学。

1.“预警”级别层次

一般预警:相關的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要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定期访谈、跟踪评定。

重点预警:对于列入此层次的重点警示对象,学校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相关学科教师和德育处要建立相应的工作计划,重点跟踪。

特殊预警:被列为特殊警告对象的中小学生(属高风险群体,易产生自我伤害性行为,有轻生心理倾向,易产生其他有害性行为),校方和心理教师要对其予以严格观察、保护。

2.“预警”程序层次

一般预警:在严格保密、不伤害对象的前提条件下,校兼职、专职心理教师应当立即将预警学生的相关情况通报给他们的班主任,协同班主任上报学校德育处。

重点预警:在保护对象的前提条件下,由心理健康教师将重点警示学生的状况及时地通知班主任、学校德育处、校方负责人,并采取预防措施,密切监控重点警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特殊预警:学校心理教师要迅速地把特殊预警学生的情况通知班主任、学校德育处、校园主管与学生家属,校方将与家属协作,共同采取相应的特殊预防心理干预举措。

(三)“干预”工作机制的内容

1.“干预”工作原则

首先,工作人员在当事人遇到心理危机时必须及时处理,要注意减轻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其次,工作人员对当事人进行干预时要从现实出发,帮助当事人认清实际、自我反思,从而增强其应对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最后,工作人员分析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状况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不仅需要考察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还要了解其所处的生活环境。

2.“干预”工作方法

首先,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耐心地倾听当事人讲诉个人情况,在此基础上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工作人员要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一定要真诚,这样当事人才愿意倾诉。其次,工作人员要缓解当事人的情绪,不仅仅是给予其心理上的缓解,同时也要考虑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当事人常常怀着压抑、不安等心情,所以工作人员要给予当事人充分的尊重,给其发泄情感的机会。在当事人发泄情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当事人,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缓解当事人的情绪,比如心理暗示、放松身体等。接下来,工作人员要综合分析并酌情处理当事人的问题。危机干预不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而是要以激励性语言、给予切实信息等诸多方式,切实地解析当事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应当借助未成年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机构等社会、社区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当事人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让其能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改善自身情况,有必要时也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

3.“干预”工作方式

“干预”工作的方式主要以个人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治疗以及个体危机干预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般预警干预:由心理教师进行的个人心理指导。一般预警干预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建立学生个案资料,记录和分析当事人受辅导干预后的心理变化情况。

重点预警干预:由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师进行的重点个人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疗法。重点预警干预工作需要制订心理健康危机重点干预实施方案,选择特定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并设立重点干预工作档案,提供详细的评估、分类、指导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过程的记录材料。若重点预警干预工作失败,且当事人心理危机较严重时,可将其转为特殊预警层次。

特殊预警干预:由专业心理健康师所实施的特别个体危机管理干预。特别预警的心理健康干预工作需要经过细致的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分析、归因分析和心理健康诊断,有关人员要制订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特殊干预工作方案,选择专业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实施干预工作,建立特殊的心理干预工作档案,并做好详尽的评估、分类、指导心理干预的过程记录。在必要时,工作人员需要请具有心理治疗干预特长的专家学者对特别预警对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或转介医疗机构。

三、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的意义

首先,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一道重要防线,不仅使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更易于进行,还可以日常提醒学生重视身心健康。其次,完善心理健康危险预警机制就好比完善了一个灵敏的“心理健康传感器”,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最后,心理危机状态的直接心理干预机制是由心理教师或其他指导人员对学生发生和潜伏的身心健康困难问题实施有意识的心理干预与控制调整。由此看来,构建心理危机的“三预”制度是缓解学生心理危机与促进和谐校园的必经之路。

四、心理危机“三预”创新性教学

(一)“预防”工作的创新性教学

为达到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加、全方位传播、全程推进”的校园健康素质教育发展需要,“三预”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实施。例如,可采取学校健康知识教学宣讲活动课、班会课、讲座会等形式,也可借助学校广播电台、宣讲栏、心理小报、学校心理剧等,大力做好学校健康、心理咨询工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工作;做好教师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德育干部、班主任的培訓,积极开发学生互助资源,成立心理社团和选举班级心理委员,等等。

(二)“预警”工作的创新性教学

“预警”工作可设置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智力发展情况数据分析、学生个性特征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分析(MHT)、学业发展动力情况数据分析(KKT)、学习认知因素分析(AAT)、学业社交原因数据分析(FAT)、职业能力倾向数据分析。学生的常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包括:心理诊断测试(MHT)、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十六种性格影响测试(16PF)、抑郁症自评价表(SDS)、焦虑自我考核评价表(SAS)。

(三)“干预”工作的创新性教学

“干预”工作要建立安全、安静、规范的心理咨询厅,统一公布心理咨询室地址、热线电话、心理咨询时限、预约事项等;心理咨询人员应对来访学生的姓名、班别、联系方式、心理咨询干预状况进行记录,但必须做好保密措施;有关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确保自身联络的通畅,准备心理行业人士通讯录以便及时咨询心理专家意见;注重提高专职、兼职心理健康师的业务水平,提升其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技术;对于超出学校能力范围的精神心理个案,须尽快将当事人转介医疗机构。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贯彻整体性原则,相关工作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相互支持。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需求,是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五、总结

“三预”工作机制涉及心理学知识,需要学校领导对其提起重视,需要各方协调参与。“三预”工作不仅能有效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有利于学校管理,而且有助于德育工作。学校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要从多方面考虑,始终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推动学校教学秩序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邓薛青.九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J].新课程导学,2021(10):93-94.

商亮.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9):12-14.

张红星.班主任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级预防工作[J].科教文汇,2016(5):158-159.

张兰鸽,涂翠平,杜玉春.心理育人视角下危机干预中家校合作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21(Z1):123-128.

猜你喜欢
创新教学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创新教学,打造幼儿英语多彩课堂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基于身体与职业素能的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研究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