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析
端午节,又被我们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宴飨于一体的民俗大节。流行于我国和多个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流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多方面内容,饱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融多种民俗为一体。那么,我从文物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来聊一些跟端午有关的内容。
文物文化——来自“吴楚”的文物
端午节,也叫端午,与楚地有关,因此也有人把端午叫“吴楚”。说起端午节,人们就会与屈原投江、伍员复仇、曹娥殉父等元素联系在一起,它们的结合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文化习俗,还将这个民族特有的价值显示、精神追求通过节日的载体印刻在大众的记忆中。
我们都知道,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说到楚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湖北荆州,其实,楚国最早封国在丹阳,即今天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境内。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楚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垂麟纹升鼎(图1),通高58厘米,口径56.7厘米,重60.5千克,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升鼎无盖,敞口,方唇外折,双耳外撇立于口沿之上,束腰,有腰箍一周,平底,马蹄足。
鼎身纹饰复杂而精美,双耳外部及左右两侧铸有浮起的蟠螭纹,顶部饰浮雕兽面。鼎口口沿素面无纹,口沿外饰凸起蟠螭纹,口沿下饰蟠虺纹带一周。束腰腰箍为绳辫状。腹部饰重环纹,构成垂鳞。鼎身攀附六个相同的龙形怪兽,昂首、凹腰、尾上扬,口衔着鼎口外沿,后足蹬腰箍。兽首凸目,高鼻,卷唇,头顶饰卷曲的双角之外,又饰以两组浮雕蟠螭纹。三蹄足上部各饰浮雕兽面纹,兽眼之间以扉棱作鼻,兽口大张,形象而又夸张。
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域文化,对楚人独特的审美思想展开研究,就会发现它对我国先秦艺术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顺应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俎是中国古代祭祀时放置牛羊等祭品的器具,切肉、盛肉的案子,常与鼎、豆配合使用。在祭祀过程中,不同等级贵族对于俎的使用数量与鼎相一致。
蟠虺纹镂空俎(图2),春秋时期青铜器,面长35.5厘米,宽21厘米,通高24厘米,重3.85千克,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俎面两端宽,中间窄,呈双“(āo)”形,下有凹槽形四足。俎面中心,有42个镂孔,以8个长方形镂孔将34个矩状镂孔对分,组成前后对称的两组变形交体龙纹,龙首朝外,四尾聚向俎的中心,由于青铜俎面两边高,中间下凹,从而使龙首部分高于龙尾,给人以升腾之感,极富想象力。42个镂孔间以阴线细刻云雷纹,俎面一周刻蟠虺纹,四足上刻云雷纹,纹饰繁缛复杂,细密精致,是楚式青铜俎罕见的精品。
王孙诰编钟(图3),春秋中期礼乐器,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由26枚甬钟组成,形制相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最大一枚钟通高120.4厘米,重152.8千克,最小一枚钟通高23.35厘米,重2.8千克。钟体均为合瓦形,弧形铣,钟口大而舞部小。舞部正中有圆柱状甬,甬上细下粗,饰四组焦叶纹。接近钟体位置附有旋和斡(wò):旋为带状;斡为长方形,并有长方形孔。钲为梯形,四周以绳索纹作装饰。篆间均有9个柱状枚,枚顶微弧,枚下有圆形基座。钟体表面及甬部周围均铸有浮起的花纹,舞部、篆带饰蟠虺纹,隧部饰两组对称的变形象首纹。16件钟内壁口边均有调音所致的磋磨痕迹。
每一枚钟均有铭文,大型钟铸于正面钲部和鼓部,中型钟铸于正面和背面,小型钟分别由2件、3件、4件共铸一篇。26枚钟体共铸17篇相同铭文,每篇约110字,大意是:“王孙诰为款待诸侯宾客而铸此编钟,以祈福康乐之用”,除行款不同外,少数钟有缺字。
经测音得知,下层8钟为低音部,音阶稀疏,做和声用;上层18钟为中、高音部,音阶密集,用于演奏主旋律。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以编钟为主的庙堂雅乐,奏响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之声,这种礼乐制度以海纳百川、辐射四方的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汇聚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仲夏,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楚人对龙纹的遐想,幻化在浪漫的图景中,用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的线条来表达他们对神的敬畏、对礼制的尊崇。
云纹铜禁(图4),青铜礼器,纵长约131厘米,横宽约68厘米,高约29厘米,重94.2千克。1978年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器呈长方体,底部中空,由禁面及四周侧壁组成,壁厚不足5厘米,禁体上部中间为一长方形面,面周围及四壁均以内外多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盘绕而成错综复杂又玲珑剔透的镂空云纹;禁体四周有12条龙形怪兽,兽有大角,张口吐舌,挺胸扬尾,攀附于器壁之上,做窥探状,有欢跳欲活之感;底座四角为12个首饰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扬尾承器的虎形足承托器身,构筑起铜禁的庄严与神圣。39D923B6-3E71-4299-813D-916425C6E476
云紋铜禁造型奇特,纹饰细腻繁缛,工艺复杂精湛,其铸造工艺中使用的失蜡技术与焊接技术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例证,它的出土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及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对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庚寅去吴西适楚,秋晚孤舟泊江渚。曾经的国度暂时如烟般消散,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回望那个充满力量和自信的朝代,因为那里留下了强大民族千古不衰的延续。
民俗文化——香囊“香端午”
民俗文化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物质的一面是呈现,非物质的一面是脉络。节日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物质本身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所传承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审美的典型。
端午节既有一般传统节日的共同特点,比如: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纪念对象,特定的仪式、社交、生活习俗和娱乐活动。同时,端午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不仅有科学依据,同时又有悠久的文化渊源。
讲到香囊,又名“香包”“香缨”“佩帏”“容臭”,俗称“香布袋”“料布袋”,是一种传统的佩饰物,制作和佩戴香囊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图5—图8)。
香囊的材料种类繁多,从前制作香囊,大都以做衣服、鞋等剩下的零星碎布作为香囊的材料,棉布、麻布、绸缎等布料皆可应用。它通过一针一线一把剪刀,活灵活现了各种图案,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香囊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造型丰富,有平面香囊、立体香囊,心形、圆形、人物、动物等;寓意丰富,有登梅的喜鹊、象征长寿的松鹤、象征多子的石榴等,寄托了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香囊内填充的不同配比的中草药,还能驱蚊防潮,净化空气,预防疾病。
端午节有一个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邪消灾。当端午节到来的时候,我们挂上艾草,点上艾条,把这五彩的香囊佩戴在身上,再拴上五彩绳、喝口雄黄酒,化解灾劫、祈福家人的平安。39D923B6-3E71-4299-813D-916425C6E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