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一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成都 6117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1]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必然对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理工科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国为早日实现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的过程中,其必须加强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水平。[2]第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时期,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理工科高校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性思维,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3]第三,理工科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为我国转型升级,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奉献力量。第四,理工科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正向促进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促进,有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实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双赢。在当前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理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理工科高校现有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理论为主,大多数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经验和具体实践能力,从而较难用亲身经历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分析阶段,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实践的论证。[4]现有的诸如“两层次三平台”“四位一体”“三三五”等模式,均为直接从西方教材引用而来,与现实结合的程度尚不足,使得培养的理工科人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工程教育仍然停留书本教学和纸笔考核,缺乏更多种类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不足。
随着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探索,急需立足本校实际与教育特色的创新创业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但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课本知识相对固化,线下产业技术的相关教学滞后的问题,使得培养的人才并不具有当下产业所急需的知识,无法适应产业技术日益发展的需求。并且,由于教师往往未有过在相关产业具体就业的经历,缺乏对现下行业发展的认知,使得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目标驱动力,同时也形成了学校与产业界之间较大的培养落差。
传统理工科人才培养中重视书本知识、浇灌式教学的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造成大学基础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之间不可忽视的鸿沟。[5]实验内容与学生需求、实验内容与行业发展、实验内容与科研项目、实验内容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程度均较低。同时,学生通过学生活动无法真实的获得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感,往往停留在完成一个作业、获取一个好分数。整体上来看,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氛围不够强,工程实践类的课程没有很好的映射到未来从事这个行业的实际生产场景中,这使得学生无法从自我内在生长出针对某个行业的创新创业的动力和积极性。
毫无疑问,教师在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与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在创新创业工作上的师资力量的配置,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教学成效。当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未能结合并依托高校的学科、技术与资源优势,未能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达成分阶段、分类型地引入科研导师。[6]这与理想状态下的科研育人的培养模式相距甚远。
电子科技大学在探讨与解决相关实践落地、行业深入与创新启蒙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问题时,积极探索新型的培养教育模式,尤其在聚焦解决当今大学基础教育到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环节缺失的问题。
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近十余年理工科人才教育实践为理论基础,总结出电子科技大学“实践育智+行业启智+产业创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即“3+2+1”金字塔顶层设计,结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抓住“三个载体”落实实践育智,打造“行业+商业”的赛会训练体系实现行业启智,最终通过“一个汇”服务创新创业产业落地,着力解决学生从基础实践教育到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三大痛点教学问题。该教育培养体系为学生搭建了从源头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能力、行业视野,以及最终能够深入产业,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成为服务科技创新的新工科人才的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层设计:
“三个载体”实践育智。以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科创协会与科技竞赛指导队伍“三个载体”为抓手,打造高质量新工科实践培养课程体系,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优质的工程实践环境,汇聚校内外工程实践经历丰富的指导老师团队,将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落到实处,使得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动手实践,结合理论,出真知,出真本领。
“行业+商业”行业启智。打造“行业+商业”的赛会训练体系,深度融合行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赛会活动,将学生产学研路径真实落到学校的培养过程当中,利用赛会风尚,拓宽学生行业视野,培育具有行业认知和市场洞察力的技术创新人才与多元化领军人才。
“一个汇”产业创智。打造“一个汇”产业创智服务平台,平台的经验分享讲座以及交流活动真实地将校友企业人才以及社会平台渠道带入学校,通过平台汇聚真知人才、产业需求、融资渠道,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服务单位,为企业孵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打造学生创新创业的沃土,引领学生创新创业不断获得新突破。
图1: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兼具了群体的普适推广度,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通过行业渠道拓展,从而完成整个体系的培养。培养体系通过建设与打造,实现了一系列的应用与实践。
首先,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体系搭建离不开学生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实验中心自2006年首批进入全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探索构建新型电子类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该体系便是通过国家级电子实验中心,构建了循序渐进的“五层次、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围绕“强化基础训练,着力提高能力,实现综合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了从“基础—应用—综合—设计—创新”五层次的电子实验教学体系;以深化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建立了实验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实验内容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实验内容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实验内容建设模式;建设了“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结合”的丰富的国家级高水平实验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结构性的改革,实现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培养的基础搭建。
其次,创新创业的启发还需通过自发训练得到强化。高校通过建设各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搭建学生动手实操的工程实践乐园。电子科技大学大力发展“大学生创新中心”等学生竞赛活动平台,营造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氛围,积极建设属于学生自己的工科实践平台,并通过学校与校友企业帮助,为各实践平台提供相关设备、材料,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同时,学校也积极联合科技类企业,大力打造学生科技竞赛,以赛促学,将科技实践通过竞赛做到“普惠化”“高效化”。
最后,新工科创新能力的体系化培养还需要有系统专业的指引。打造学生科技竞赛队伍,配备科研与竞赛导师,完成系统化的双创能力培养。学校组建有针对性的竞赛队伍与科研团体,以赛代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4门电子设计类核心通识课程,打造“竞赛领航计划”品牌活动,邀请领域专家和获奖队伍举办线上线下培训交流活动,覆盖学生数千人次。同时,每年聘任科技竞赛指导老师与科研导师,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分类型引入科研导师,为学生竞赛队伍作专业的指导,构建不同类型的科研育人集体,实现学生针对性提升培养。
首先,通过企业竞赛与行业峰会体系构建,带领学生深入相关工科领域,洞悉行业创新需求。联合企业打造专业领域竞赛与行业峰会体系,使产业创新前沿需求深入渗透到学生的行业视野中,并举办与关键技术相关的学科竞赛类活动,通过工程实践内容电子设计类竞赛,提升学生对行业关键需求与关键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举办学术年会、行业峰会和“精英学者沙龙”等学术研讨活动,汇集行业内的各方专家与校友,为学生提供了与业内“大腕”交流的机会,了解行业发展前沿,从“行业难题”“研究过程”等多角度学习业内工作人士的经验,锻炼了学生的洞察力与前瞻性。
其次,以科技创新项目深度参与商业类竞赛,以赛促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推动独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学生团队配备商业指导与创业导师,深度剖析团队项目内容,推动技术商业化发展,在培育技术专业化人才的基础上,培育更满足时代需求的多元化领军型人才。通过全面推进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结合各个学院、相关企业,举办创客大赛等同类型入门级比赛,为初涉领域的学生拓宽商业知识,认识商业伙伴,了解行业市场以及锻炼路演展示能力,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提供学习平台与广大的舞台。
打造产业创智服务平台,来切实地帮助学生实现双创产业落地。积极与学校科技园孵化器以及社会校友联合举办各类双创活动,例如双创夏令营、创新创业大赛、线上线下校园对接会等活动,实现技术基础与产业资源紧密衔接,给学生创业提供切实的范例与路径指导。同时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论文写作指导等科创讲座和培训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产业发展需求、企业落地成长关键点的认识,增进学生与创业校友的交流,深度了解相关企业的发展历程及行业未来发展走向,从而深刻培养学生技术产业实践意识,以促进相关技术成果的孵化过程。校友资源形成示范效应,大学科技园提供成熟的产业服务,汇聚真知人才、产业需求、市场推广、融资渠道等,形成良好的双创环境。“一个汇”的体系建设能引领学生创新创业不断获得新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理工科高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在实践与探索中,通过建立新型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可以使高校摆脱创新型人才成长路上对实践过程、创新意愿、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匮乏,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推进提供了着力点。同时,在特殊时期与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条件下,不断改进模型是我们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点,本文重点建立了一种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型并实践。未来,模型的代际效果还会受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更多的研究将围绕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拉近社会与高校的距离,为未来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持续的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