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杭州·浙江 310000)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看似势头迅猛,但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浙江省各大高校斥巨资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学校层面也持续地对教师开展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培训;然而,高校信息化寻求纵深发展依然困难重重。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逐步完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8年继续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升级行动,该计划明确指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依然是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凭借这个契机,专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1],而21世纪初TPACK框架的提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先锋力量,外语教育信息化从最初的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育,到现在的融合[2],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本研究拟以浙江省高校外语教师为例,探讨TPACK知识对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和应用,尝试解答当下高校外语教师在信息化外语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外语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又该如何科学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外语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克服技术障碍等问题。
美国学者Mishra和Koehler(2005)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框架(简称TPCK)源于Sulman(1987,1986)的PCK(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之上,突出了技术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化中的价值,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TPACK框架包含3个核心要素和四个复合要素[3]。如图1所示,是教师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体系。本研究尝试从TK、TPK、TCK和TPCK这四个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结构成分出发,探究它们与外语教师技术接受之间的关系。
图1:外语教师TPACK知识结构示意图
1989年,Davis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 TAM)。该模型中关键因素包括:(1)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即个人对利用技术提高工作业绩的感知程度;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外语教师认为外语教育技术对工作效率提高的感知程度。(2)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反映个人对技术容易使用的感知程度[4];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外语教师对使用外语教育技术的便捷程度。本研究拟将外语教师的自我效能以及外语教师TPACK知识作为外部变量(External Variable),通过模型假设,探索自我效能、TPACK知识和技术接受感知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新发展路径。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20世纪70年代首次出现在社会学理论体系,学者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事情的人,在工作中会更积极主动。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5]。
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经过数年的外语专业学习以及一线教学岗位的磨砺,对自身熟悉的外语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法知识等领域都拥有较大的自信;而与此同时,大家对技术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也深信不疑。信息技术革命是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由此产生的高沉浸式的技术体验使得教师对技术本身并不陌生。从技术接受角度来看,高校外语教师对不同技术的有用性也基本持肯定态度,然而为什么不少教师依然热衷于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及时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没有尽可能多地使用教育技术工具辅助教学,导致学科与教育技术至今未能完成深度融合?究其原因,或许不是教师匮乏技术有用性感知,而是不少教师目前对使用技术感到不自在,即技术易用性感知模糊。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讨论技术易用性以及如何加强外语教师技术易用性感知,结合上文讨论的TPACK知识框架以及技术接受模型,尝试在TPACK框架(图1)和TAM模型(图2)的基础上提出TPACK-TAM模型假设,以应对信息化背景下浙江省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
图2:TAM技术接受模型示意图(Davis,1989年)
图3:TPACK-TAM假设模型
参考 Castéra,J.[6]和 Joo,Young Ju,et al.[7]关于教师TPACK量表的研究,提取了外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框架中与技术紧密相关的四个重要因素及其指标。TK技术知识涉及的指标主要包括:外语教师听说过五种以上教育学习工具;外语教师能熟练运用五种以上教育学习工具;外语教师清楚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大多数技术问题等。TCK技术内容知识涉及的指标主要包括:外语教师能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向学生准确传递教学内容;外语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技术辅助工具;外语教师能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教育工具轻松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外语教师能根据适当的技术教育工具准备教案;外语教师能根据适当的技术教育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和项目等。TPK技术教学知识涉及的指标主要包括:外语教师能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策略;外语教师能使用适当的技术教育工具支持学生开展外语学习;外语教师能选择有用的技术手段,与外语课堂活动融合;外语教师能针对不同的教学互动及时调整技术的使用;外语教师能恰当选择外语技术工具有效开展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外语教师能恰当评价新技术是否适合外语教学等。TPACK整合技术的教学内容知识涉及的指标主要包括:外语教师能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成功地进行教学;外语教师能在教学中选择目前合适的技术手段明确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等关键问题;外语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育技术工具呈现外语教学材料,从而实现外语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地掌握知识;外语教师能带领他的同事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育技术工具开展外语教学任务等。
笔者认为(1)间接经验即外语教师TPACK知识尤其是与技术相关的TK、TCK、TPK和TPACK四类知识和教师自我效能的关系紧密。(2)外语教师合理构建自我TPACK知识框架,重视与技术相关的TK、TCK、TPK和TPACK的知识积累,能够显著影响外语教师的自我效能。(3)教师自我效能可以显著影响外语教师技术易用性感知,从而提高技术使用意愿,最终推动技术使用行为。
增强外语教师自我效能可以提升教师的技术易用性感知。不难看出,外语教师缺失的是与技术相关的教学知识,假如广大外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无法恰当地选择外语教育工具有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外语教师又将如何增强有效使用技术能力的信心呢?因此,本研究认为,外语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构建TPACK知识框架,扩大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储备,以及亲自实践或者观察他人实践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教学实践活动都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们的自我效能。而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有用性以及特定教育技术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技巧并不是值得教师们关注的重点,教师们真正迫切需要掌握的是进行科学的教学决策,确定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教育技术工具,并根据场合选择适当的教育技术工具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1)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技术工具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力不是由技术工具本身所决定的,技术工具可以做什么,或者教师应该如何使用该技术工具不应该是外语教师关注的焦点,真正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有意义地使用技术工具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从而有效促进教学。因此,引导教师摆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培养教师的外语教育技术能力,使得教师明确什么教学阶段需要借助技术工具,以及在使用技术的基础上如何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此提升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信心,从而根本上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来全面匹配学生网络原住民的身份。
(2)开展专业技术支撑下的外语教育技术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迭代更新,教师们在专注课程教学研究的同时未必能及时关注信息技术的变革。因此,有必要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介绍与外语教学方法和策略相当的技术工具。根据笔者参与的高校互联网+高校教师培训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新的外语教育工具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于自己之前的教学环境中未曾使用的技术手段往往跃跃欲试。同时,也可以配备熟悉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为外语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减轻教师学习新技术的认知负担,以帮助教师专注于凭借技术辅助改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目前教师们对于技术融合于教学的探讨亟须从教师认知上升到实践,纯理论和纯技术的空谈都不利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拟在下阶段着手开展相关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多种调查形式考察高校外语教师的整合技术的教学内容知识(TPACK)和该框架中与技术相关的主要知识因素如何影响外语教师的自我效能,以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探索外语教学改革路径,提升外语教师的技术使用意愿及其技术使用频率,在实践中检验并进一步修正TPACK-TAM假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