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旋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 010028
从世界范围看陶瓷壁画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两河文明尼罗河畔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中国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砖,起初陶瓷壁画的雏形是由一些施釉砖瓦来构建的建筑墙面,釉砖因其是物理化学性能极好的固体,具有耐腐蚀,抗压,抗磨,耐冷热等特点,所以在建筑材料上显现出很好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在人类产生陶瓷壁画艺术时,并没有忘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制作的题材与纹样上也反映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陶瓷壁画作为一种依托于建筑的艺术形式在装饰建筑提高审美意趣的同时,也承载了关于文脉的与地域文化的讯息。现如今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所居住的建筑结构俨然发生了改观,由钢筋混凝土所筑建的都市造成了人们与自然环境的背离。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于精神追求的当下,人本主义,绿色设计等理念的发生,昭示出人们对于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陶瓷壁画作为一种纯天然的物质材料介入公共空间不仅仅在于物质材料带来的优越性,更在于人们在对于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现如今在公园,商业楼,图书馆,音乐厅,或是地铁站等公共空间内的陶瓷壁画设计都要优先考虑到场所的性质,所指向的人群以及要传递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于公共空间诸多要素的综合考虑,才能在创作现代陶瓷壁画找到一个合适点,通过对于泥土的肌理,釉药的变化,艺术的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考虑才能真正的为公共空间提供一个具有审美与功用并存的陶瓷壁画。
陶土因具有极强可塑性及延展性所以在形态拥有着其他材料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另外加之釉药烧制的偶然性,陶瓷壁画的艺术风格可以是千变万化的。陶瓷壁画发展至今形式丰富,主要有以高温颜色釉为主采用纯绘画形式的平面类型的陶瓷壁画,在日本以冈本太郎作为早期陶瓷壁画艺术的先行者,在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丸之内东京旧市政府所创作的《日之壁》(图1所示),通过极具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纹饰加之鲜艳的颜色碰撞通过平面拼贴组合的方式所制作出极具夸张表现力的陶瓷壁画。另外还有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刻画为主的立体类陶瓷壁画,明清时期以低温三彩釉烧制的故宫九龙壁就是采用浅浮雕的手法来制作的。20世纪初受到“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西方艺术家,建筑师都转而投向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中,建筑师安东尼高迪所创作的位于巴塞罗那的古尔公园(图2所示),就使用了以陶瓷碎片拼贴的形式装饰于蜿蜒曲折的建筑墙面使得陶瓷壁画和建筑的结构融为一体犹如一首梦幻之曲。随着陶瓷壁画艺术的发展,介入公共空间的陶瓷壁画形式都多以浅浮雕类为主,颜色釉的纯绘画形式已经潜移默化的退居到这种艺术形式的背后。当然采用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要根据公共空间的要求来选择其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色彩,肌理,装饰手法,表现题材等诸多要素的考量来选择合适场所的陶瓷壁画。
图1 《日之壁》冈本太郎
图2 安东尼高迪 古尔公园
陶瓷壁画作为一种公共艺术,是面向大众的艺术作品,所以陶瓷壁画制作之前创作的理念尤为重要,在制造过程中设计者应避免其主观的设计意图,陶瓷壁画的设计应对于环境性质、空间形式以及特定的聚集人群类型的关系做出协调与融合,做到陶瓷壁画与环境与人的统一。朱乐耕老师在北京8号线海户屯地铁站所创作的红绿彩陶瓷壁画《万马奔腾》(图3所示)。出于对环境场所的考虑,因其是设置在活动人群较为频繁又是深入地下的空间场所,考虑到地下空间潜意识内会给人带来压抑的情绪,另外地铁站内的活动人群大部分是上班族可能表现出日夜奔波的疲劳与枯燥感,在这样的公共空间内,陶瓷壁画的用色应该是以鲜艳明快的色调为主,表现的主题也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朱乐耕老师在制作技法上采用传统的红绿彩技艺,但是在艺术表达的形式上加入了现代的创作意识,通过平面拼贴的形式,将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符号融入马的形象之中,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红绿彩古法,以及在形式具有祥瑞寓意的马的形象都无疑展现出一种中华文化的文脉传承。陶瓷壁画在满足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需求时也通过将人文与艺术相交融,提升其所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公共空间的陶瓷壁画时除了艺术表达形式考量,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去思考陶瓷壁画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与文脉讯息,只有凸显陶瓷壁画的精神文化价值才能真正为一个公共空间提供一种精神性的支撑,为公共空间与人的情感交互提供保证。
图3 《万马奔腾》朱乐耕
陶瓷壁画因为其主要的创作媒介是陶瓷材料,所以陶瓷材料物理性质也规定了陶瓷壁画艺术的物质属性。陶瓷壁画是由泥坯经过800度的低温烧制为素坯,再施釉经过1240度的高温烧制后成瓷。陶瓷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具有着耐腐、耐热、坚固、易洁等特性。这种材料的优越性体现在即使将陶瓷壁画裸露在室外,在遭遇过风吹日晒雨淋的外力作用下,陶瓷壁画的色泽与形态依然能保有原本的风貌。现代国内的一些陶业公司所开发出的“人造石”“人烧石”等陶瓷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质地、形态、色彩的表现上与原有的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材料如出一辙,并且在物理强度上拥有比天然石材更好的表现。陶瓷壁画可以说是物质性、艺术性与技艺性的完美统一。朱乐耕老师在韩国麦粒音乐厅所设计的《生命之光》(图4所示)以高温瓷作为创作媒介,通过单一元素的高低组合排列,在整体形成一种具有流动感的海平面,作品所呈现出的集体和个体的微妙差异所形成的理性与秩序的视觉形象犹如交响乐般具有起伏变化。因为是针对于音乐厅的陶瓷壁画设计,所以在考虑形式以外,还要考虑陶瓷壁画对于声音性传播的功能性问题,因为音乐厅是属于以视听为主的空间,所以空间应具备反射性、吸收性、漫射性三个声学特征。而陶瓷壁画的功用性除了耐用坚固外,本身还拥有着隔音吸音的功能。制作者通过塑造陶瓷壁画的肌理和高低错落的壁画形式,在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塑造出一个漫反射的墙面,漫反射能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于声音的反射,增强声音的生动性。通过对于陶瓷壁画功能性的拓展,不仅为音乐厅空间带来功用性的价值,而且陶瓷壁画本身所带来的巧妙构思,使得音乐、空间、艺术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不仅提升了麦粒音乐厅本身的建筑价值,还提升了陶瓷壁画的设计与观者的距离。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高,例如3D打印陶瓷技术的出现,人们对于材料的开发与掌握可能会使得陶瓷壁画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内涵,来拓展陶瓷壁画在介入公共空间表达的可能性。
图4 《生命之光》朱乐耕
陶瓷壁画作为一种存在已久的艺术形式,其本身具备了物质层面、技艺层面、文化层面的内容交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使得陶瓷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语义也在不断地更新。现代公共空间的陶瓷壁画的性质规定为是面向大众的艺术作品,是公共的艺术作品,所以陶瓷壁画本身应具备阐释地域文化与文化输出的功能,一方面在对于形式题材的表达上应考虑公共空间诸多需求。陶瓷壁画艺术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纪念碑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对于提升公共空间价值,以及与人的联系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未来陶瓷壁画艺术形式伴随着科技发展与人精神生活变迁有着无尽的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