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所创造的优秀艺术成果也是数不胜数,在这其中,紫砂壶艺术可以说是十分独特的存在,时至今日其泡茶的效果仍是无壶能及,在艺术表现上所具有的中国古典美更是深深吸引着人们,中华民族气质、精神等也融入壶中,汇聚成强大的东方美学力量。《大蕴合欢》是一件将紫砂壶的精致感呈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在它小小的壶体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直指中华民族对和谐的追求,生动地诠释了“合则而欢”的中国和谐精神。
紫砂壶于明朝正德年间诞生,明清两代是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期与上升期,大量的经典款式都诞生在这一时期。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为紫砂壶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开创了文学书画与紫砂壶艺术相结合的先河,由其所设计的“曼生十八式”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合欢壶”便是其中之一。
“合欢壶”的造型来源于中国传统乐器——镲。曼生从大镲分分合合奏出的音乐中获得灵感,感受到人间的欢乐,遂制成“合欢”一壶。从造型来源方面看,“合欢”这一款式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从文化层面来看,“合欢”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这两个方面都非常能体现出中国特色。此壶在继承“合欢”经典造型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逻辑,将“大蕴”之美融入其中,使作品的个性更强,气韵也更加丰富。
此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精致,其将紫砂壶艺术的精致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件作品是非常娇小的,可轻松置放于手掌之中,好似一件精美文玩,能带给人无限乐趣。壶身继承了“合欢”这一款式“合”的特点,但并不特意强调扁度,偏于浑圆、温厚,这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审美视角作出的恰当调整。壶身上部与下部完美相合,中间形成了一条细线,是“合欢”结构特征的展示。线与面之间的过渡、转折也不似以往凌厉,线面运行的丝滑感觉也是提升作品气韵的部分。
壶身下部镶嵌有三只柱状的小足,构成了“三足鼎立”的结构。由于壶底部是带有弧度的,美则美矣,实用性却有些不足,壶足的加入就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和支撑作用,也使作品有了鼎的稳重之气。壶颈部与壶身之间衔接自然,圆形壶盖标致、饱满,与壶颈部贴合仅留一丝细缝,工艺的精致程度不言自明。壶盖中央镶嵌着一粒精致的壶钮,造型为一小圆柱。壶钮、壶盖与壶身之间有着清晰的层次,由小变大,形成了均匀的节奏,正如那大镲击响奏出的乐曲。那弯弯的流与耳状环形把手此刻也变成了悦动的音符,让那吉祥的乐曲有了形象。
为了表现“合欢”的吉祥感,创作者选择了红泥来制作此壶。富有中国古典气息的红棕色泥料使作品自信地展示着东方古典美,又包含了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汇聚而形成的稳重、优雅与温润。明亮的光泽使泥料的色彩也更胜一筹了。创作者对泥料的光泽度进行了强化,在光线的作用下便会呈现出极佳的光泽度,作品便散发出红光,吉祥韵味就更加浓厚了。壶身处的陶刻装饰增强了作品的独特性与工艺价值,也有利于展现紫砂壶独特的陶刻工艺之美。
作品虽小,但气韵不凡,创作者参考了“合欢”的结构但未完全运用,通过精细的调整打造出作品的个性,同时又保持着“合欢”的基本特征,这种巧妙的融合便是一种“大蕴”,代表着紫砂壶艺术胸怀的宽阔和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中华民族始终秉承和谐的发展理念,在紫砂壶艺术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合欢”之型本就具指向了和谐精神,反映了中国人的基本认识;其次,各部分结构以及装饰与作品造型的融合也体现了一种和谐,只有各个方面完美配合才能成就完美的紫砂壶;最后是泥料、造型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合”,做到神形兼备,才能让人们充分理解作品的含义。通过打造此件作品,创作者实现了对紫砂壶经典款式的继承与发展,并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人们,在此基础上又表达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和谐精神,使作品既有十分亲民的美好感情,也能代表民族的气质,真正展现了“大蕴”的气韵与“合欢”的吉祥。
结语:本文从阐述“合欢”这一款式入手,对《大蕴合欢》这件作品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其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经典款式所提供的是一种思路,创作者对经典款式的继承也是对紫砂壶艺术命脉的延续,通过个性化的设计不断展示紫砂壶工艺的灵活与精湛,以及紫砂壶创作的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