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蝉云龙供春壶》的艺术渊源与流变

2022-06-14 08:10刘亚萍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蟾云龙泥料

刘亚萍

中国紫砂壶艺术创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发源于具有悠久制陶历史的古都宜兴。相传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是由一个名叫“供春”的小书童模仿大榕树树瘤的纹理所制成的,故称之为“供春壶”。这件看似其貌不扬的作品掀开了中国紫砂壶制作的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紫砂壶创作的自然美追求。《金蟾云龙供春壶》继承了供春壶的特征,具有展现紫砂壶艺术历史、延续紫砂壶命脉的意义。继承不是单纯的模仿,创作者在壶中结合了独特的纹样装饰,首先实现了个性化表现,这对于紫砂壶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进而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此壶在泥料、造型以及纹样装饰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得出其艺术渊源与流变。

一、渊源:供春壶的基本特征

作为较早诞生的紫砂壶,供春壶在工艺上虽不及后期那些精美佳作,但却提供了一种思路,后来的花器与筋纹器均可看作是供春壶创作思路的延伸。此壶的设计具有“复古”的特征,创作者选择的泥料是能够代表紫砂壶特征的,在造型上则继承了供春之型的简练与朴素,以此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渊源。

紫砂泥种类多样,因包含的矿物质元素存在差异,在烧制后便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所以紫砂泥通常也被称作“五色土”。此壶所用的泥料含有较为丰富的铁元素,表现为壶表面那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红棕色。色彩红润而不艳丽,有泥那淳朴、自然的味道,为紫砂壶所独有。即使壶表面有大量的纹理,仍可感觉到泥料是非常细致的,所谓质朴无华不是粗陋,保持泥料的细腻感始终是紫砂壶创作的追求,是展示紫砂泥品质与制泥工艺水准的重要方面。

在造型方面,作品是简单的圆形,也是对供春壶基本特征的展现。作品身型小巧圆润,有紫砂壶的精致感,也体现了紫砂壶艺术的人文化特征。在古代,紫砂壶不仅是泡茶的器皿,更是文人所喜爱的文玩,有赏玩、伴读的功能,所以紫砂壶做得小巧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壶身圆润饱满,口部微微向内聚拢收紧,筒身弧度明显,尤以壶腹部最为突出,至底部又逐渐向内转,最终在底部中心汇聚,形成平整的壶底,保证作品的平衡。整个壶身由上至下呈现出“收—放—收”的态势,具有节奏美。

圆盖简约,短小精悍的壶嘴与壶身镶嵌具有一体感,耳状环形的把手在末端“兵分两路”,这一小小的结构变化也能给人以惊喜,体现了创作者对壶体各结构的设计都是非常用心的,于细节处给人以惊喜,更能让人感受到创作者的匠心。

二、流变:金蟾与云龙

供春壶表面的纹理原本是参考大榕树树瘤的纹理设计而成的,这一思路也对筋纹器的诞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壶依然延续了供春壶的纹理特征,但结合的是金蟾与云龙的花纹,展现了供春壶在发展中的艺术流变。

壶体表面不再是像大多数紫砂壶那样平整、光滑的了,纹理密布,线条交错,似盘结的树根一般,有供春壶的影子。壶体的表面一方面是细密的刻痕,模仿的是金蟾皮肤的纹理;另一方面则是壶身上立体的线条,将壶面变得“凹凸不平”,这些线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它们遵循着一种结构逻辑,在壶身上呈现得十分清晰、有序,如同那在云中穿梭的龙身一般,形象生动。

壶身的纹理主要表现的是金蟾与云龙的纹理特征,创作者还运用具体的装饰来强化作品的主题。首先,壶钮是一只活灵活现的金蟾,头部朝向壶嘴一侧,金蟾身体的角度与壶嘴是平行的,加强了结构的严谨性。金蟾雕刻得十分细致,不仅是五官与四肢,就连身体上的纹理也相当精细。另一部分雕刻图案在壶身上,是龙头图案,与壶身上立体的纹线装饰构成了一只完整的云龙。金蟾与云龙均是采用紫砂雕刻技法打造而成,对于提升作品的工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也能更为全面地展现紫砂壶工艺的特征。

金蟾与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吉祥元素,创作者将这两种元素装饰于壶中使作品具有了吉祥寓意,这是作品在文化内涵上的流变,也因此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延续紫砂壶艺术历史并展现工艺特征的基础上体现了紫砂壶艺术的情感魅力。

结语:紫砂壶经典款式具有重要意义,紫砂壶艺术要想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继承这些经典款式,继承凝结在这些经典款式中的精神。本文通过探讨《金蟾云龙供春壶》的艺术渊源与流变说明了其艺术特征,揭示了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出,紫砂壶的经典款式与工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传承源流与不断流变实现了紫砂壶艺术的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金蟾云龙泥料
解云龙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金蟾送宝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藏于井底的美丽——读廖小琴的《金蟾》
金蟾
金蟾
苏云龙作品
马云龙油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