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杰 张莉莉 杨 柳 王 月 肖哲曼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六大致残性疾病[1]。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调查(GBD 2016)显示,偏头痛的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位列第二[1]。皮质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一种缓慢传播(2~5 mm/min)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去极化波,以及随后引起的一段时间的皮层突触活动抑制。CSD一直被认为是偏头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通常与偏头痛的先兆和偏头痛发作期有关。偏头痛CSD 发作引起的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先兆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2],因此寻找偏头痛CSD后候选生物标志物对偏头痛的早期诊断及发作期治疗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提取美国国立生物中心的GEO 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通过Deseq2 包以及clusterProfiler 包对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1 型(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 type 1,FHM1)小鼠诱发CSD 后皮质转录本进行分析,探讨偏头痛先兆及发作期的潜在机制[3-4]。此外,利用STRING 平台和CytoHubba 插件鉴定出10 个核心基因,并利用qPCR 对核心基因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通过对变化最显著的150个上调差异基因和43个下调差异基因进行CMap 分析,鉴定出了20 种可以逆转偏头痛差异基因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偏头痛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药物靶点[5-6]。
1.1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GEO 数据(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以“migraine”作为搜索词,获取到一个偏头痛小鼠模型数据集GSE67933[7]。该数据集 基 于Illumina GPL13112 平 台,由EISING 等[7]提交。本研究选择了其中6 个FHM1 偏头痛小鼠模型CSD 发作后的皮质样本和6 个野生型C57BL/6J 假手术后24 h的皮质样本,从样本中分离得到总RNA,再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
1.2 预处理数据与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基于GPL3112平台构建的信息,将Ensemble gene ID名称识别号转化为正式基因名称。利用R 软件中的sva包对样本进行背景表达值校正和数据归一化后,剔除掉离群样本,剩余3个FHM1偏头痛小鼠模型CSD发作后的皮质样本和3个野生型C57BL/6J假手术后24 h的皮质样本。再通过Deseq2包分析基因表达矩阵,采用Benjamini & Hochberg错误发现率的方法对P 值进行校正,以降低假阳性率[8]。根据|logFC|>1,Padjust<0.05 的条件筛选出319 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其中包括155个上调基因和35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的可视化通过R软件中的Pheatmap包以及ggplot2包实现。
1.3 差异表达基因本体论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基因本体论分析(gene ontology,GO)作为一种常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可对基因产物及其功能特征进行注释,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GO分析由生物过程(BP)、细胞成分(CC)、分子功能(MF)组成[9]。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是一种用来计算预定的基因集在2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上显著的、一致性差异的方法,被广泛用于高通量测序样本的生物学功能分析[10]。本研究中的GO 和GSEA 分析均由R 软件中的clusterProfiler包实现[4]。
1.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DEGs中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由STRING(The 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STRING,version 11.0)数据库构建[11]。该数据库覆盖了约2 460 万个蛋白质,可以用来显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探究蛋白质的直接和间接关联。以置信度得分≥0.4 和最小相互作用数≥1为筛选标准,得到PPI网络。核心基因使用Cytoscape 软件(Cytoscape 3.7.1)的插件Cytohubba进行识别,使用MCC算法,从PPI网络中挑选出与周围基因具有高度连通性前10个基因作为核心基因[5,12]。
1.5 动物及偏头痛模型的建立成年C57BL/6雄性小鼠(18~20 g)购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在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实验室条件下单独饲养,12 h/12 h 光照周期和正常饮食。适应1 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偏头痛组(n=3)。采用间歇性腹腔注射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建立偏头痛小鼠模型,即每隔1天给予偏头痛组小鼠腹腔注射1次NTG 10 mg/kg,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均注射5次。
1.6 小鼠皮层mRNA 表达检测用Trizol 试剂(Invitrogen,USA)从小鼠皮层组织中制备总RNA,并使 用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Servicebio,China)制备cDNA。根据说明使用SYBR 预混EX Taq™Ⅱ试剂盒(Servicebio,China)进行实时定量PCR,并在Bio-Rad CFX Manager 2.1 实时PCR 系统(Bio-Rad,USA)中进行。使用采用2-ΔΔCt法计算相对基因表达量。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rt-PCR引物序列Table 1 rt-PCR primer sequences
1.7 CMap分析Connectivity Map(CMap)(https://portals.broadinstitute.org/cmap)是一个含有药物特异性基因表达谱的参考数据库,并将其与疾病特异性基因标记进行比较,可用于识别药物、基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潜在的治疗候选药物[6]。本研究中以P<0.05 为筛选标准,Enrichment 评分按负值由高到低排序筛选出前3个化合物作为逆转DEGs表达改变的潜在靶点。
1.8 统计学分析DEGs的筛选以及GO和GSEA通路富集分析均在R 4.0.3 软件中执行。CMap 分析在CMap 网站中进行。rt-PCR 数据分析在GraphpadPrism 8.0 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se)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DEGs筛选结果与野生型假手术组小鼠相比,FHM1 型小鼠诱发CSD 24 h 后皮质样本中共筛选出190 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差异基因有155 个,下调差异基因有35 个。从筛选出的所有DEGs中挑选出变化最显著的40 个差异基因绘制热图(图1),红色代表上调基因,蓝色代表下调基因;颜色越深,变化越显著。
图1 TOP 40 DEGs基因表达水平Figure 1 Gene expression levels of TOP 40 DEGs
2.2 DEGs的GO 分析 将筛选到的190 个差异基因进行GO 分析,如图2 所示,差异基因细胞组分显示,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高尔基体、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以及神经元突触连接等。生物学过程显示,主要集中在细胞通讯、小分子GTP酶介导的信号转导、轴突的发育以及细胞内转运的调节等方面。分子功能显示,主要与转录共调节活动、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酶激活活动以及小GTP 酶、Ras GTP 酶、ATP酶、泛素样蛋白转移酶等多种酶的活性有关。
图2 FHM1型小鼠诱发CSD后DEGs的GO分析Figure 2 GO analysis of DEGs after CSD induction in FHM1 mice
2.3 所有检测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运用GSEA分析鉴定FHM1 型小鼠诱发CSD 后和健康对照组小鼠皮质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组(图3),结果显示,FHM1 型小鼠诱发CSD 后,基因主要富集在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EB 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病毒感染、朊病毒病等会引起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通路以及microRNA、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上,这些通路在FHM1型小鼠CSD诱发后被激活,现有待测基因并未富集到被抑制到的通路。
图3 GSEA富集分析水平Figure 3 GSEA enrichment analysis level
2.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将差异基因分析得到的190个差异基因导入string平台并分析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得到188 个节点,199 条关系。将上述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导入cytoscape 软件中,如图4 所示,红色代表上调,绿色代表下调。点的直径越大,P值越小。节点之间的连接颜色越红,代表两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反之,节点之间的连接颜色越绿,代表两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弱。
图4 DEGs蛋白相互作用网络Figure 4 DEGs-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2.5 核心基因识别CytoHubba中的MCC算法是已被证实的预测重要靶点较为精确的方法。为进一步鉴定DEGs 中的核心基因,利用Cytoscape 软件的CytoHubba 插件,按照MCC 方法计算并选取前10 个基因,并把这些基因作为核心基因,颜色越红,代表评分越高。
2.6 核心基因的鉴定为验证筛选出的核心基因是否在偏头痛中增加,构建偏头痛小鼠模型,并提取小鼠皮层的RNA。箱线图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小鼠模型,偏头痛小鼠模型皮质中9个中枢基因均显著变化,另外Mrps10 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5。
图5 rt-PCR鉴定核心基因Figure 5 Identification of core genes by rt-PCR
2.7 CMap 分析为寻找潜在的小分子化合物来逆转DEGs 表达的改变,对上调最显著的前150个DEGs和所有下调的35个DEGs进行了CMap分析,筛选出对逆转偏头痛CSD发作最重要的20 种小分子化合物,其中排名靠前的3种小分子化合物:芹菜素、1,4-屈烯醌、非诺特罗。
本研究利用已报道的GEO 芯片数据集GSE67933 进行分析,并通过提取其中的6只FHM1型小鼠诱发CSD后和6只健康对照小鼠皮质的高通量测序样本进行差异基因的分析。去批次和背景归一化后删除掉离群样本,剩余样本通过R软件的Deseq2包筛选出了190个差异基因,其中包括155 个上调基因和35 个下调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 分析显示,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高尔基体、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以及神经元突触连接等。
GO 分析的生物学过程显示,主要集中在细胞通讯、小分子GTP酶介导的信号转导、轴突的发育以及细胞内转运的调节等方面。分子功能显示,主要与转录共调节活动、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酶激活活动以及小GTP 酶、Ras GTP 酶、ATP酶、泛素样蛋白转移酶等多种酶的活性有关。GSEA分析表明FHM1型小鼠诱发CSD后皮质DEGs主要富集在一些会引起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通路以及microRNA、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上。这些通路在FHM1型小鼠CSD诱发后被激活,现有待测基因并未富集到FHM1 型小鼠CSD发作后被抑制的通路。
通过构建DEGs 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计算MCC 评分得出10 个与其他节点作用最多的基因并将这些基因作为核心 基 因,分 别 是Rplp0、Rpl4、Eef1b2、Eif5a、Mrps10、Rpl17、Rpl15、Tsfm、Src、Hsp90ab1。通过 人 类 基 因 数 据 库GeneCards (https://www.genecards.org/)对这10 个核心基因注释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RNA 的结合、核糖体途径以及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有关[13]。其中Hsp90ab1 即热休克蛋白90 Alpha 家族B 类成员1,通过编码细胞溶质90 kDa 热休克蛋白(Hsp90)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在疼痛领域中已得到广泛研究。最近的一项实验表明抑制脊髓中的Hsp90 后ERK-RSK 通路被激活,进而增强了吗啡的镇痛作用[14]。一项关于单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实验表明,Hsp90 抑制剂可在最初几个小时内减轻MA引起的机械性异常性疼痛[15],表明Hsp90ab1有可能与偏头痛的痛觉敏化有关。Src编码酪氨酸蛋白激酶,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疼痛、癌痛多种疼痛反应有关[16-18]。许多研究表明,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激活或磷酸化在疼痛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9]。Rplp0、Rp14、Rpl17和Rpl15主要参与核糖体结构和蛋白质合成。Eefib2编码一种翻译延伸因子,称为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beta2,参与将氨酰化tRNA 转移到核糖体。Mrps10编码哺乳动物线粒体核糖体蛋白的核基因,有助于线粒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与C 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等多种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用偏头痛小鼠模型对Mrps10验证未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可能是样本量较小的原因。Eif5a 参与翻译延伸的mRNA 结合蛋白,在mRNA 更新水平上具有重要功能,参与肌动蛋白动力学和细胞周期进程,并可能参与应激反应和维持细胞壁完整性的途径,其与合成蛋白Sdcbp 一起,作为p53/TP53 和p53/TP53 依赖性细胞凋亡的调节剂起作用,还调节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介导多胺对神经元过程延伸和存活的影响,可能在大脑发育和功能以及骨骼肌干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Tsfm编码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在线粒体蛋白翻译的延伸步骤中,催化翻译延伸因子Tu 上鸟嘌呤核苷酸的交换,研究表明Tsfm基因突变会引起多动症、脑心肌病、儿童共济失调以及舞蹈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20]。结合GO 和GSEA分析可以推断偏头痛CSD发作后关键基因的上调引起下游免疫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激活了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在偏头痛疼痛反应的启动、维持和延伸中发挥作用。
为进一步探究与偏头痛CSD发作有关的偏头痛先兆以及急性偏头痛的潜在治疗方案,进行CMap分析,通过对变化最显著的前5个上调DEGs和35个下调DEGs 进行预测,得到最有可能逆转偏头痛CSD 3 种小分子化合物是芹菜素、1,4-屈烯醌、非诺特罗。
芹菜素是一种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镇静、改善睡眠等作用[21],目前主要运用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最近许多研究表明芹菜素对偏头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2]。一项关于偏头痛的植物疗法研究显示,使用以芹菜素为主要成分的洋甘菊油凝胶30 min 后,患者的疼痛、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现象显著降低,表明芹菜素对偏头痛有一定的治疗功效[22]。另一项研究表明,芹菜素主要通过以下机制缓解偏头痛:(1)抑制活化巨噬细胞中iNOS 的表达,导致NO 释放和合成受阻。NO 在刺激中枢敏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合成的阻断或减少可以帮助治疗偏头痛发作和疼痛。(2)选择性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E2(PGE2)水平,阻断中枢神经元和外周脑膜伤害性感受器的致敏作用。(3)具有与皮质类固醇(如氢化可的松)一样强的抗炎作用,通过缓解作用部位的炎症减轻偏头痛[23]。
1,4-屈烯醌(1,4-CQ)是芳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激活剂。AhR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具有许多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胃肠道和调节肠脑轴。许多研究表明AhR 的活化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有关[24]。最近一项关于偏头痛和功能性胃肠疾病中色氨酸代谢的研究表明,偏头痛中存在犬尿氨酸途径代谢的变化,而犬尿氨酸途径的产物是AhR 的重要配体,犬尿氨酸类似物可竞争性拮抗NMDA受体,减少偏头痛中神经元的过度活跃,从而消除硝酸甘油诱导的痛觉过敏[25]。此外,AhR 还可通过介导毒素反应调节T细胞免疫,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一直被认为与免疫炎症有关[26],表明1,4-屈烯醌有望成为偏头痛治疗的候选药物靶点之一。
非诺特罗是一种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属间羟异丙肾上腺素的衍生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前有研究发现非诺特罗等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的疼痛反应[27],认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刺激物可作为潜在的神经性疼痛的新疗法。由此可以推测非诺特罗或许在偏头痛中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10个FHM1型小鼠CSD发作后的10个核心基因以及偏头痛CSD发作的潜在机制,并预测了可用来逆转DEGs 的20种小分子化合物,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核心基因和深入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可为与CSD发作有关的先兆偏头痛及急性偏头痛的机制和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