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矮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2022-06-14 01:13李南南
农家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病防治矮化冬小麦

冬小麦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黄矮病则是冬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临泉县小麦黄矮病轻发生年份小麦产量损失率3%~5%,中度流行年份损失率20%~30%,大流行年份损失率30%~50%,个别病重田块的损失率达60%以上。小麦黄矮病又称黄叶病、嵌边黄等,是由蚜虫传播的病毒病。黄矮病发生之后会造成植株矮化、生育期推迟、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小麦成熟不均,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要认真研究冬小麦黄矮病防治发生规律,对传毒蚜虫进行有效识别和防治,以增强冬小麦黄矮病防治效果,确保冬小麦产量。为此,笔者将小麦黄矮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一、症状

小麦黄矮病症状表现是叶片变黄和植株变矮。叶片黄化从顶端 开始向下延伸。黄化的色泽是金黄色或橘黄色,新鲜有光泽。冬小麦在分蘖以前受侵的,往往暂不表现出黄矮症,而表现为蓝矮症,病株外围叶片变得比正常叶片的色泽更深更浓,分蘖也可能增多。受侵早、得病重的植株矮化明显,极少抽穗,即使抽穗也多不结实。受侵迟(孕穗后受侵)、得病轻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一般比正常小麦植株矮一个穗长,能抽穗结实,但籽粒瘦秕。

二、侵染途径

小麦黄矮病病毒由麦二叉蚜、禾谷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 管蚜及玉米缢管蚜等进行持久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植物汁液 传播。16~20℃范围内,病毒潜育期15~20天,25℃以上隐症,30℃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的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可传20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

三、发病条件

导致冬小麦黄矮病发生的因素非常多,而气象条件、介体蚜虫、小麦品种、水肥管理是影响冬小麦黄矮病发病与流行的主要因素。

如果冬小麦9-10月份出土时天气干旱少雨,而冬季气温高,会为越冬蚜虫、介体蚜虫产卵、孵化、繁殖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冬小麦黄矮病发病率。白露至秋分时期播种的冬小麦,比寒露播种的冬小麦发病要重。冬麦播种早发病重;小麦拔节孕穗期遇低温,抗性降低易显症。一般阳坡发病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

发病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有直接关系。利于麦蚜繁殖的温度,也利于传毒,病毒潜育期较短。冬麦区早春麦蚜扩散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

冬小麦品种间发病有差异,其黄矮病抗性也不同,选择高抗病品种,可以降低冬小麦黄矮病发病概率。

粗放管理的重,精耕细作的轻;瘠薄地重。适时浇水、追肥,水肥充足、水肥管理好的麦田,小麦长势好,小麦的抗病能力就较强,反之小麦黄矮病就较重。

四、综合防治技术

冬小麦黄矮病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要适时、科学进行。不管是农业防治,还是化学防治措施,都要科学进行, 避免防治工作的盲目性。这也要求提高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加大小麦黄矮病防治投入,按需防治,科学防治。冬小麦黄矮病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冬小麦生长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受到黄矮病侵扰。因此, 细化管理方法,强化管理细则。如在用化学药物拌种之外,还要加强水肥管理,在冬前麦田要及时进行冬灌,为冬小麦安全越冬提供可靠保障。又如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如果喷药后有雨水,还要再次进行农药补喷。

一是选用高抗小麦黄矮病的小麦品种,尽量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或农业科技部门的建议,选用适合本地的抗病冬小麦品种。二是适时播种,冬麦区适期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临泉县冬小麦一般10月内播种完毕,根据冬小麦黄矮病防治要求,要尽量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冬小麦。三是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小麦田间及附近杂草。确定合理密度,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并在冬前给冬小麦种植地块浇一次冬水,以抑制蚜虫越冬,灭除田间残留的虫卵,减少黄矮病发病几率。四是冬小麦采用地膜覆盖,防病效果较好。五是及时拔除受害植株,在冬小麦黄矮病发病高峰期,要做好田间小麦观察工作,如发现田间有冬小麦植株出现矮化、丛生、花叶等矮化病症状时,要及时拔出,在空出的田地上补种其他作物,以免贻误农时,增大病虫害防治成本,影响农业收入。

①药物拌种。这是消灭毒蚜的首道工序,因此在冬小麦播种前,可根据农技人员提供的拌种方法对冬小麦种子进行药剂拌种,药物拌种后将冬小麦种子堆闷10小时左右再播种。冬小麦出苗后即10 月中旬前后气温尚高时,是毒蚜从玉米、蔬菜等秋季作物上向冬小麦迁移的为害时期。做好冬小麦出苗后的黄矮病防治工作,选择啶虫脒、 吡虫啉等内吸性农药防治、消灭毒蚜。小麦返青后,是传毒蚜虫从越冬地向麦田迁移的时机,这时也是预防黄矮病、灭除蚜虫的大好时机。可根据田间虫口密度,用杀虫剂灭蚜。如用50% 1605乳剂2000倍液喷雾,或40%乐果乳油90毫升/亩预防麦蚜,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冬小麦孕穗期间,也是防治蚜虫的重要时节,这一时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毫升/亩,或40%乐果乳油90毫升/亩对蚜虫进行第二次喷防,还要结合叶面肥追施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治效果会更佳。

②苗期防治。黄矮病易发生的地区,齐苗后15天左右,如蚜株率达5%以上,百株蚜量10头以上,应立即防治。可用25%吡虫啉40克/亩,或40%氧乐果乳油30~45毫升/亩,在秋苗期和返青期各喷一次为宜。

③后期防治。主要防治小麦穗期为害的麦长管蚜。当百穗蚜量达500头以上时,即进行喷药防治。可用10%吡虫·灭多威可湿性粉剂8克/亩,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克/亩,对水50千克/亩喷雾防治。

④天敌防治。蚜虫的天敌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寄生蜂、食蚜蝇等,对麦蚜种群数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猜你喜欢
病防治矮化冬小麦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冬小麦的秘密
松景
地方病防治工作者技术档案在地方病防治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基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探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
如冬小麦般耐心
九叶青花椒矮化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慢病防治健康行”三年直接受益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