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雯 聂玉霞
摘 要:自2008年农村互助幸福院于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首创以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然而随着幸福院建设的逐步推进,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大量农村幸福院出现闲置荒废。本文从“有限理性”视角对鲁西X村幸福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长期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了X村幸福院自建立以来整体氛围由“热闹”到“冷清”,以及幸福院老人的行动选择过程。进一步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有限理性下农村互助养老组织主体的切实需求与供给保障为何存在偏差,以及这种偏差如何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构成阻碍。研究发现X村幸福院在互助养老服务方面出现了需而不供、供非所需、供后俱需、任务所需等供需错位问题,针对以上供需困境,从供给主体、供给制度及供给服务角度提出了实现供需耦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有限理性;互助养老;供需矛盾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2 — 0090 — 05
随着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农村基层养老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自2008年农村互助幸福院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首创,农村互助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逐渐由河北扩散至全国,不但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及贫困户的住房安全,而且整体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然而,在互助养老模式涌现的背后,一些乡村幸福院出现了入住率低、闲置甚至荒废等问题,一方面可能造成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并未得到切实改善,背离了“互助养老”保障农村贫困老人老有所依的初衷。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何出现发展瓶颈?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解释,代表性觀点有以下几种:一是互助养老参与度较低〔1〕。一方面脸面观限制互助养老模式发展〔2〕。住幸福院代表无人赡养并影响老人及子女颜面的观念普遍存在,对于符合入住幸福院条件且有孩子的老年人,他们往往受到脸面观束缚而不愿选择物质条件和居住环境更为优越的互助养老组织,从而对互助养老给予“不需要”的回应。在乡村熟人社会中,个人社会交往要受“面子”影响更甚,村民往往为了面子而不愿接受“互助养老”这一形式。另一方面,互助养老服务意愿低〔3〕。互助养老过程中常出现健康老人为失能老人提供帮助后无法得到回报这一问题,从而形成有“助”无“互”的不平等交换〔4〕,最终导致老年人互助养老意愿的降低。二是互助养老政策法规缺失与资金瓶颈的双重约束〔5〕。一方面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不完善,易引发责任风险〔6〕。法律的缺位使得互助养老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难以厘清权责关系、界定风险承担。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起步晚,针对互助养老的扶持政策较为贫乏, 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7〕。另一方面稳定资金筹措机制尚待形成〔8〕。资金来源匮
乏、资金支持非确定性,引致资金注入不稳定,亟需建立稳健的资金筹措机制予以支持。三是互助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服务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之间的不匹配。服务内容不全面〔9〕、管理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10〕、社工及志愿者缺位等问题,导致老人的集体生活、适应新环境的过程缺少专业指导,老人寻求帮助时也无法得到及时回应。
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总体概括了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运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较少从微观领域深层次探析某一项具体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从有限理性视角深入发掘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存在的供需困境。基于此问题意识,笔者于2021年8月对鲁西X村进行了为期2周的调研,对幸福院负责人、入住老人、村干部、进行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调研较为完整记录了鲁西X村幸福院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入住老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状况、组织在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情况。在对X村幸福院运行状况进行客观描述基础上,结合“有限理性”理论对研究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适度延展。
赫伯特·西蒙于1955年最早提出“有限理性”概念,他认为人是理性的,而理性是有限的,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现实决策中人们往往遵循的是“满意性”原则而非“最优”。西蒙及其“有限理性”思想指导下的描述性决策理论阐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思维过程, 与人类真实心理和实际决策更为接近〔11〕。在西蒙的观点中,知识的不完全性、预测未来的困难和选择范围的局限性决定了“客观理性”在实践中并不存在。人类行为既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客观理性”,也不是“非理性”,而是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以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为代表的卡内基-梅隆学派,在对大量决策现象的经验观察基础之上,发展出一种组织理性决策的替代理论〔12〕,重点关注人们的“主观理性”如何及为何会偏离“客观理性”〔13〕,即深入研究组织和决策者怎样应对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的真实特点,以克服这两种限制因素下所遭受的决策困境〔14〕。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视角搭建以下逻辑框架(图1):首先,从需求方角度,幸福院入住老人互助养老意识淡薄,心理上对接受新观念新思想颇为抗拒,行动上掌握生活新技能的水平有限,只能做出能力范围之内的改变,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往往受“有限理性”制约而失去需求表达主动权。其次,从供给方角度,上级政府在未充分调研了解入住老人意愿情况下为其提供统一规格的房间设施,在决策过程中虽占据主动地位但未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并造成一系列供需错位问题。综上所述,由于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对知识、技能及信息掌握不足,需求表达缺失以及供需错位问题出现,使得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导致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未能较好地在X村展开运作。这与有限理性理论的前提假设相吻合。
图1 X村互助养老服务供需问题框架图
三、案例分析:以鲁西X村为例
(一)案例背景介绍
近年来,鲁西L市为全面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积极打造了新型“幸福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幸福院是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互助服务性质的农村基层养老服务设施,是基于村集体周转房而建,可供入住老人循环利用,由村委会行使管理权,集中居住对象优先考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型且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L市作为山东省新型农村幸福院建设的试点县市,在J镇、K镇共建有幸福院12处、养老周转房200余套。然而,随着幸福院完成建设及投入运营,诸多问题和弊端逐渐显现。据了解,L市有3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6处农村幸福院由于需求少而长期闲置现已关停。
本研究具体关注的是L市J镇下辖的X村,X村地处平原,属于典型农村社区,全村434户,人口1892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667人,约占全村人口的1/3,老龄化趋势明显。16-60岁青壮年劳动力869人,外出务工劳动力500余人,青年人口流失较为严重,由此带来的村庄空心化现象凸现,农村养老问题也成为摆在X村面前的显著难题。为进一步改善X村贫困老人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乐”,L市政府于2019年在X村规划实施幸福院建设工程,2020年初竣工,总占地约3.29亩,院内设有周转房15套,可供15户贫困户居住。通过调研了解,截至到2021年8月份,已入住贫困户11户,除2户低保户、1户无家可归者,其余都属于五保户,现除外出工作、病逝等原因离开幸福院的老人外,常住老人有7户,其中仅有2户每天在此生活、居住,其余5户白天居家或工作,只晚上在此休息。从硬件配置来看,除每一户房间配备相同规格的电器设备、家居设施之外,幸福院还设有公共厕所、公共厨房及活动室供老人使用、娱乐。目前来看,X村虽未列入关停名单,但公共设施及大部分周转房处于闲置状态。
(二)幸福院从“热闹”到“冷清”的阶段分析
X村幸福院从开始运作到2021年8月份只有1年多,但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本文将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详述三个阶段入住老人的情绪、态度、满意度及行为表现的变化。
1.第一阶段(2020.4-2020.11):条件相对优越,主动入住
2020年春季,为积极响应基层政府的号召,X村村委会动员村中的五保、低保户搬入刚刚建成且配置齐全的幸福院,怀揣着对乔迁新居的向往和期待,11户五保、低保老人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批准下拎包入住,除去其中1户气管炎患者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又很快搬离外,常住老人共10户。通过调研得知,老人入住初期正值春季,气候适宜,整体居住环境干净整洁,房间内配备现代化电器设备、卫生设备以及家居设施,这些较为优越的居住条件使老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并引来入住热潮。
案例1:各家各户都有抽油烟机、电磁炉、电锅、炒锅,有床、被子、取暖的也有,办公室还有大彩电,活动室里有象棋、麻将、扑克牌、跳棋,有桌子、凳子,都拾掇得很干净(刘某,X村幸福院负责人,2021-08-03)。
随着时间推移,炎热夏季的到来使幸福院老人不得不面临消暑问题,在房间未提供电风扇、空调等电器的情况下,降温设备只能自行携带或购买。这一问题给老人带来些许不便和困扰,但从整体来看,老人对幸福院的建设感到满意和认可,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略有提升。
2.第二阶段(2020.12-2021.3):生活成本上升,主动搬离
2020年寒冷冬季的到来,使幸福院老人不得不考虑室内取暖问题,每一套周转房都设有电暖气,但由于其耗电量大、电费昂贵,大部分入住老人不愿负担费用。
案例2:取暖的电暖气都有,(用)电厉害啊!光看電视那屋(活动室)两个来月使了1500多度电(齐某,X村幸福院老人,2021-08-12)。
案例3:每个屋都有电暖气,个人出电费,头年(去年)冬天里(幸福院老人)嫌冷,都不愿在那里(幸福院)了(刘某,X村村干部,2021-08-09)!
为了节省电费,老人们只能选择暂时性搬离。这一行为带来的后果是老人对自己原有家庭产生依赖,对幸福院的新鲜感逐渐被居家“惯性”冲散,若要在天气转暖时住回幸福院需要再次搬迁,这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是个“麻烦”,因此出于“主观理性”考虑,他们中的大部分更愿意以居家养老代替“互助养老”。
3.第三阶段(2021.4-2021.8):返回居住,心理排斥
冬天的严寒悄然褪去,大地回春,但是X村幸福院依旧冷冷清清,以往的热闹气氛也不复存在,除了2户自家居住条件较差的五保老人生活、居住在此之外,其余老人白天都居家或外出工作。不愿搬回幸福院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做饭不便。首先,不愿“另起炉灶”。食材及调味品等物品颇为琐碎,老人不方便搬迁。
案例4:油、盐、酱、醋和吃的东西个人拿着,很不方便(冯某,X村幸福院老人,2021-08-05)。
其次,老人用不惯、不会用甚至行动不便者不能打开厨房电器。
案例5:在那(幸福院)做饭我是不行,我这手不行,手打哆嗦,电器打不开(张某,X村幸福院老人,2021-08-08)。
二是不愿“来回折腾”。老年人于家做饭、用餐完毕后,回幸福院休息这一行为显得不必要。除了家庭居住环境较差的老人不得不回幸福院居住之外,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来回折腾”大为不必,回家居住更为随心舒适。三是夏季屋内炎热,虽自备电风扇等消暑设备,但需自行支付电费,同样消耗电费,不如在家“舒坦”。
案例6:在家里是住,在那里(幸福院)也是住,就光去那里睡觉,图什么(刘某,X村幸福院老人,2021-08-06)?
四是由个人失误造成大额“公共电费”的均摊引致部分老年人不满。幸福院老人在独自使用公共电器时往往由于记性差等原因未能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导致当月公共区域的耗电量异常增多,而以集体均摊方式解决“意外电费”问题对于涉事之外的老人来说并不公平,因此部分老人对此类事件的发生心存不满。
案例7:XX在南边那个屋(活动室)因为忘关电暖气一冬天使了700多块钱(电费),每个幸福院老人出了50块钱,村委会出了200多(范某,X村村干部,2021-08-09)。
总之,出于“恋家情怀”以及对“方便舒适”生活方式的追求,大部分老人在意愿上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然而,目前为避免养老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村委会在上级领导指示下要求被批准老人“坚持”住下去,所以尽管在心理上对于入住幸福院感到排斥,但行动上“住幸福院”已然成为他们每天需完成的“任务”。
(三)X村幸福院运作中的供需矛盾分析
以上可知,X村互助养老组织——幸福院陷入了发展困境,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而上级政府在供给决策中存在“主观理性”偏差,这种偏差何以形成?另一方面,从幸福院老人的养老需求角度看,为何供给无法有效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甚至造成入住老人的排斥和搬离,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助养老模式在X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作深层次研究和探析。
1.需而不供:基础设施不完备及互助养老服务缺失
经实地调查,幸福院已入住老人的切实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从家用电器配置来看,幸福院15套周转房并未配备空调、电风扇等实用电器,老人只能自行购买或携带。由于老人需自掏腰包上缴水电费,即使夏天屋内闷热,也不愿使用电器而是利用蒲扇或树下乘凉的方式缓解炎热。冬季天气寒冷,虽然房间设有暖气片等供暖设施,但由于耗电量高、电费缴纳额度大等原因,老人们并不舍得使用。从互助养老层面,上级政府并未向幸福院老人提供免费的社工帮持、志愿者服务,类似做饭、照料行动不便的老人、清理打扫等养老服务的提供需要入住者共同筹资,但这些五保、低保老人的月补贴难以承担这些支出,因而他们宁愿选择维持现状、自给自足也不愿“麻烦他人”。老人本身互助意识较为淡薄且无专业社工予以引导,互助养老更是沦为一纸空谈。从“有限理性”角度思考,以上问题出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上级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未从需求方角度进行信息收集和有序规划,进而产生“主观理性”偏离“客观理性”的问题。经走访得知,地方政府在规划幸福院之前尚未调研了解群众意愿、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决策不当。二是资金有限直接影响服务供给的不完全性。上级政策资金支持是有限的,能否利用有限资金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取决于决策者“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契合度。在契合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资金有限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的不完全供给。
2.供非所需:供给资源闲置和浪费
据调查,X村幸福院15套周转房皆配有同样规格家用电器,虽然像电磁炉、抽油烟机等大功率电器的配置使房间看起来更加整洁美观和现代化,但大多数电器对于入住老人来说并不必需且使用难度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患有“帕金森”的五保老人由于手颤无法使用电器、未曾接触过现代化厨房电器的老人不会也不习惯使用“高科技”、身患疾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选择“买饭”而不“做饭”,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高价购入的现代化家用电器形同虚设,构成物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出于“有限理性”考虑,之所以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一是因为老年人身体、心理上的不可控因素致使其无法选择“最优”生活方式,而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满意”生活方式。二是由于上级政府对于老人的细琐需求并不考究,从而出现“主观理性”相对于“客观理性”的不合理偏差。
3.供后惧需:个人失误与责任均分
幸福院按照“集体平摊”的方式收取公共区域电费,鉴于已有集体共担个人失误事件的发生,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度出现,幸福院全体老人都抱着“不进入”、“不使用”、“不费电”的心态对这些区域熟若无睹,久而久之,原本供老人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逐渐沦为闲置之地。从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以集体责任均分的方式弥补因个人失误所造成的高额電费本身就不具备合理性,完全违背了“理性人”假设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信条,对于涉事之外的老人是不公平对待,也加剧了老人对集体行动的排斥和逃避。
4.任务所需:“被动型入住”
为维护幸福院这一互助养老模式的良好形象,村干部积极动员甚至要求“不愿居住”或“不必需居住”的老人夜晚在幸福院休息。从入住老人的意愿和行为表现来看,他们不愿主动融入新环境,也从未把幸福院当成自己真正的“家”。因此,住幸福院成了老人每天被迫完成的“任务”、形式上的“需要”。从理性选择上思考,老人不愿入住“幸福院”是出于这一选择并不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其追求“客观理性”的体现,但村干部的呼吁和要求为其“主观理性”向“客观理性”的靠拢戴上了“枷锁”、构成了阻碍。政府最初秉持农村贫困老人“晚年幸福”目标建设了幸福院,却未能最大化其效用,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幸福院设立的初衷。
从整体上重新审视X村幸福院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供需矛盾背后隐含着普遍性的沟通缺失问题。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民意调查和需求分析工作落实不到位。作为决策主导方的政府从幸福院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整个过程都未曾征求或了解低保、五保老人的意愿和建议,这也是供给方在提供服务之前并未掌握充足信息的直接原因。从有限理性角度来思考,地方政府在人力、资金投入上的有限性,致使在现实中很难满足所有五保、低保老人的全部需求,只能尽力使其感到“满意”,但在前期未经调研和缜密分析情况下投入幸福院建设最终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地方政府负有一定的责任,亟需通过实际行动予以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群众意见反馈渠道不畅通。五保、低保老人作为决策过程中的被动接受方及养老需求方,在对幸福院服务供给感到不满意的情况下并无合理便捷的沟通渠道予以反馈,以至于供需矛盾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此外,由于低保、五保老人群体已给社会留下了能力退化、行动不便、观念老化等的刻板印象,所以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主导方往往忽略这些弱势群体的意愿及感受,直接按照自身的“主观理性”进行决策,最终导致群众只接收“冰冷”命令而非“温暖”关怀,既造成了资源闲置和浪费,也不利于未来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针对以上案例的问题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议:从供给主体角度,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强联结与群众之间的沟通纽带,深入基层切实了解民生、民意、民情,体察五保、低保老人的生活状况,针对老人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更为合理的养老服务方案,并在提供服务前及时征求群众意愿及建议,从而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构建并畅通养老服务供给的反馈渠道,鼓励老人积极表达自身需求,在服务供给过程中进一步跟踪群众反馈意见,做好满意度调查工作,以群众反馈作为工作调整的基点,不断改善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五保、低保老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真正有效化解幸福院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从供给机制层面,针对当前X村幸福院供需错位问题,一方面要推进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更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公建民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稳步开展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15〕,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注重有效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16〕,通过研析乡村社会及供给对象需求的特殊性,构建与乡村社会关系特征相契合的供给机制,以进一步推进供需耦合的实现。从供给服务方面,健全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制度〔17〕,鼓励村委会、农村养老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加大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时间银行”等方式支持发展养老服务〔18〕,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与专业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
从本案例来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仍面临多样化难题,本文仅仅是在供需问题方面进行着力分析,但如何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有效保障和服务,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罗晓晖.乡土公共性建构:破解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困境之道〔J/OL〕.长白学刊:1-7〔2021-12-15〕.https://doi.org/10.19649/j.cnki.cn22-1009/d.
2021-04-17.
〔2〕王伟进.互助养老的模式类型与现实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2015,(10):63-68.
〔3〕祁玲,杨夏丽.西北农村互助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2020,(08):137-152+192.
〔4〕万颖杰.村庄本位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21,(06):
86-91.
〔5〕李俏,刘亚琪.农村互助养老的历史演进、实践模式与发展走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5):72-78.DOI:10.13968/
j.cnki.1009-9107.2018-05-10.
〔6〕纪春艳.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J〕.农村经济,2018,(01):90-96.
〔7〕何茜.国外互助养老模式对我国农村地区养老的借鉴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8,(06):74-75.
〔8〕刘妮娜.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8(01):121-131.
〔9〕杨立春.农村空巢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农业经济,2019,(08):81-83.
〔10〕贺寨平,武继龙.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与问题研究——基于大同市水泊寺乡X、D两村的实地调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49-54.
〔11〕于博.“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三种决策理论模式的融合与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54-56.
〔1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67.
〔13〕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5.
〔14〕梁辰,余成龙.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视域下基层产业扶贫的决策过程分析——基于豫南石村的个案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03):
88-99+171.
〔15〕林闽钢,勾兆强.PPP视角下公办养老机构“一院两制”改革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8,(05):88-93.
〔16〕王东,许亚静.供需错位:社会关系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基于豫西J村的田野观察〔J〕.图书馆,2019,(12):36-42.
〔17〕李兆友,郑吉友.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供给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6):616-621.
〔18〕韩沛锟,程瑶瑶.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政策实践与发展展望〔J〕.学习论坛,2021,(02):96-103.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