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奇
摘 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握基本国情、化解基本矛盾、理解阶级斗争、坚定人民立场,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在各个历史阶段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均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光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要运用唯物史观,继续全面深刻研判基本国情,确定方向路线;要正确客观认识阶级状况,坚持统一战线;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中心。
关键词:百年成就;唯物史观;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2.03.0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22)03-36-06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党的百年奋斗成就离不开党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实践。在新时代坚持将唯物史观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对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观的基本問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它阐释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得不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随之产生相应的意识。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就是生产关系。当人们继续推动历史前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二者就会发生矛盾,二者矛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由此又产生了阶级矛盾。当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阶级斗争甚至革命也就发生了,而在所有历史中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德国“意识形态家”将“天国”和“尘世”颠倒的观点,清楚地阐释了正确的历史观,即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1]。德国“意识形态家们”的首要任务是批判宗教、意识以及一切观念,但这种批判只是在词句中斗争,反对的只是现存的词句而不是现存的世界。这种批判方式所暴露的本质问题是历史观的颠倒,即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是一种思想活动而不是一种历史活动,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不是现实的物质运动。马克思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行了阐释: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首要的历史活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246,当有生命的个人开始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时就把自己和人类之外的一切动物区分开来。而人们进行生产的前提取决于已有和需要生产的资料的特性,同时这个生产过程也是人们表现自己的过程,即生产是怎样的,人们就是怎样的。随着人们生产的发展,分工开始出现并由此表现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这里,马克思将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分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由此可以看出,当人们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由于方式不同,结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相应产生的意识和观念也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151。因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当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进行物质生产时会以一定的方式进行,从而产生不同时代的社会关系以及意识。意识仅仅是个体的意识而不是考察社会存在的前提。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人们的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再生产。随着需要的满足以及生产工具、共同活动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而“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2]158。另一方面是生产他人生命的再生产。“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2]159这样人们就通过家庭关系连接起来了,而当社会继续发展前进的时候这种家庭关系就成为社会关系的从属,继而表现为社会关系的一方面。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开展生产活动,人们在这两种生产活动过程中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无论是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生产他人的生命都表现为双重关系:既是自然关系,也是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是由生产活动决定的,即人们从事生产时的共同活动决定的。马克思将这种共同活动本身视为生产力,社会状况便是由一定的共同活动即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每个发展阶段生产力都会对生产关系有具体的要求,当生产关系能够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自我革命的时候,生产关系便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便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2]204。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运动着的而不是固化着的,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推动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通过阶级斗争或者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体现为:已经成为桎梏的生产关系会被已经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和进步个体的生产关系所替代,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会成为新的桎梏,最终又重新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此时的生产关系不会主动地寻求变革,新的利益集团会与旧利益集团产生激烈的矛盾,即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达到了顶峰便演化为革命,革命能够暴力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在资本主义阶段下生产出了破坏的力量同时产生了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所有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出的破坏力量都由无产阶级担负,因而其不得不与其他阶级产生最激烈的对立,无产阶级也就产生了必须实现彻底革命的意识。同时,以往一切所有制的私有性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有国家形式都只是统治者为了保护相互利益的组织形式,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一切革命都不彻底,“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2]170。因而马克思强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阶级本身。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推翻旧的阶级,也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肮脏的东西。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
(四)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自觉地投身到物质资料生产之中,生产了决定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性前提。在生产的过程中,人民既确认了自己的属性,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意识精神总是决定于存在和物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他们在生产物质财富的同时既构成了社会关系也直接生产出了精神财富。并且人民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为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创造了精神生产的素材蓝本,无论多么虚无缥缈的精神产品创作总能从人民群众中找到。
二、党百年成就的唯物史观实践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生动的方法论,党的百年历史成就是唯物史观正确运用的结果。
(一)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指明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进行的首要活动,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产生与之相符合的意识,因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缺乏对基本国情的考察,就无法找到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方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察现实国情,指明各个阶段前进的方向。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了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是开展中国革命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3]只有认识基本国情,才能够解决开展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对象、动力等基本问题。同时,党在此阶段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体现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在党的一大之前,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太完善,产生了诸如认为我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观点、认为我国已经沦为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的观点,如蔡和森认为东方诸国皆已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4]。正是在对此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上,党的一大确定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目标和方向,忽略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党的二大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较完善的认识,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从而制定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分析,从而始终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既做到不走“邪路”也做到不走“歪路”。
(二)对基本矛盾的准确认识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但是生产关系不总是主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曾经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也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而积极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百年来,一方面,党在深刻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握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历史性发展。在党的历史上,党的三次会议分别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概括:一是黨的八大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认识和概括社会主要矛盾能够考察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从而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党通过实践不断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体现在党的具体实践之中。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同时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又有所侧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民群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民群众与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通过对主要矛盾的分析,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百年历史中,党把握住了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主要矛盾,通过革命从根本上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消弭了计划与市场之争、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新时代矛盾的准确认识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三)对阶级斗争的准确理解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之间利益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斗争的顶峰表现为革命。为什么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革命才能取得无产阶级的解放呢?原因在于任何旧的统治阶级在历史上都曾推动过历史的发展,当他们不再适应历史发展的时候就转为阻碍历史发展的核心势力,占得既有利益的统治阶级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他们所支配的旧的生产关系也不会主动地进行变革,因而必须通过先进阶级发动革命来实现解放。近代中国面对的旧势力包括刻意阻止中国发展的帝国主义以及封建势力,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靠变法、靠改良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证明过的。中国人民、中国无产阶级要想取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由于党在幼年时期曾出现过放弃武装斗争的失误,所以党认识到拥有无产阶级自己的军队、拥有无产阶级自己的武装力量是赢得民族独立、革命胜利的前提。在这一阶段,党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以暴力革命推翻了旧的阻碍民族复兴的势力,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以物质力量来消灭。通过阶级斗争,党领导人民消灭了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旧阶级,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性的制度基础。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
(四)对人民立场的坚定践行构成了百年历史成就的初心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百年历史成就的初心在于人民。百年历史成就的取得,百年征程的筚路蓝缕,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战胜各个历史阶段的挑战、何以在困难中实现辉煌,以人民的立场来解读符合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贯穿政党组织的核心就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实践坚定践行着对人民的初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独立、解放这个人民最大的利益,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实现了最为深刻的历史变革,创造了民族复兴的制度条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成功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三、党运用唯物史观的现实启示
唯物史观不是僵化的教条,现实存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善于将变化着的世界与具有先进性的理论相结合,党百年来运用唯物史观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民族复兴的新时期,认真总结百年来党运用唯物史观的经验,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以指导新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深刻研判基本国情,确定方向路线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特定国情,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应从它的国情出发,这是基本的立足点。”[5]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清晰与否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基本国情,才不会出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偏离客观事实的观点。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况下,研判基本国情以确定方向路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应该认识到,相较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状况还不能完全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相较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时代,对国情的认识必须结合对国际的认识。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正积极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旧有的国际秩序以及国际话语权仍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握。我国既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方案”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根据变化着的国际形势确定目前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我们来说比较迫切。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准确化解我国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把握不断变化着主要矛盾才能找到生产力发展、人民需要、民族复兴三者之间的现实连接点,从而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正确客观认识阶级状况,坚持统一战线
我国阶级矛盾已经化解,但是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民之间的矛盾。社会不是单一的结构,其具有系统化的特点。由于各种物质利益、情感关系等复杂因素的存在,社会内部会存在因各种关系而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在我国就体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时,从狭义出发,社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其与异于自身的外部也存在复杂的关系甚至会发生矛盾。具体以我国来说,在内部,人民之间会因为各种关系、各种利益的差异而产生各种矛盾,这是由社会现实性决定的,但是这些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上的矛盾,可以通过人民的方法去解决;在外部,我国与其他国家会存在利益上、观点上的不同,此类差异大多可以通过和平的方法、求同存异的方法来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坚期、民族复兴的关键期,需要对内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对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是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广泛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充分发挥各个方面人民的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支撑。二是要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贏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积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团结最广大的国际人民以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因素,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三)始终牢记百年初心使命,坚持人民中心
能否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也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6]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最终指向的主体均是人民,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理念,也符合“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这一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即目的论。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服务、产品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在关注人民高质量需求的过程中注重扩大全面发展的覆盖面,照顾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二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即动力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去。三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检验,即评价方法。一切关于发展的目标、政策、成效都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四、结束语
党所取得的百年历史成就深刻地反映了党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一百年来,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继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琳,唐源昌.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6.
[4]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51.
[5]张江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0.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6)[2022-03-12].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责任编辑:秦利民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