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皓 曾中柱 范友兵
【关键词】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
腰椎管狭窄症通常发病与中老年人群体,发病原因包括腰椎孔发育异常、脊柱骨节增生内聚、韧带钙化增生、腰椎体骨刺发生、腰椎神经根管变形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椎间盘神经f生疼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对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采取高效治疗方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鉴于此,经皮内镜后外侧人手术现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主要应用于摘除腰椎髓核,但是这种手术方案对于关节增生以及韧带钙化增生患者的减压处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结合组内盲选的形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5~75(55.12±2.84)岁;实验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6~77(55.42±2.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伦理委员会完全知情并同意此研究(20181226)。
纳入标准:(1)本次所选60例研究对象,均资源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者经CT、磁共振等结果确诊为腰椎管狭窄。
排除标准:(1)伴随有心肝肾等重大脏器功能损伤的;(2)伴随有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本次调查分析的。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减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实施治疗,由具有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资深医师进行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具体如下。
(1)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需病情监测,以下患者不宜进行经皮脊柱内镜手术:病程较长、脊髓受压严重、伴有广泛神经损害累及四肢的患者不宜选用内镜下颈前路手术治疗;伴有中央椎管狭窄以及脊髓受压症状的患者不适合内镜下颈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对于伴有严重运动障碍者应当慎重选择是否进行内镜下颈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椎间隙严重狭窄或骨赘增生明显、骨桥形成的患者不能用内镜系统完成颈椎间盘减压手术。手术治疗开展前,术前仔细行体格检查,配合术前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节段。术中需要反复确认病变节段。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俯卧位,采用1%浓度的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确定C臂位置,将穿刺点与靶腰间隙后侧对齐。切口于背部正中线旁开1.5cm取10毫米左右的纵向切口,通过该切口向两侧推板作减压窗口。将导棒和扩张套管置放于工作管道,然后放置内镜。采用镜下高速动力磨钻钻头,在内镜下从椎板下方沿着韧带表面向上移动磨削推板,当推板上显露出黄韧带附着点时,移动钻头向外进行椎板磨削,直到部分小关节部位。使用手术刀将黄韧带切开,将组织剥离小心粘连并结合使用等离子低温射频辅助消融、改良咬骨钳等方法扩张减压范围。仔细检查神经根、中央管的减压范围直到满足临床预期。操作完成后依次开展椎间盘成型和止血操作,将术野充分暴露在操作范围中,以便有序开展手术治疗,避免反复发作的可能,还可以辅助融化和改良切骨术扩大减压范围。仔细检查神经根和中央管的减压范围,直至达到临床预期。最后取出内部医疗器械进行切口清洁、止血、缝合。嘱咐病人平时应该多注意休息,尽量不要让腰腿部着凉,避免打喷嚏、咳嗽,可以使病情进一步的加重。可以配合着使用营养神经类的药物。
(2)传统内镜减压术。患者采用俯卧位进行手术,麻醉剂使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C臂定位,将穿刺点与目标腰椎間隙正后方对准。切口取8毫米左右的纵切口,向推板两侧做减压处理。将导棒和扩张套管置放于工作管道,采用直径为3毫米的高速动力磨钻钻头,在内镜下从椎板下方沿着韧带表面向上移动磨削推板,不采取咬骨钳等医疗器械进行减压范围扩大。其余减压步骤与实验组相同。
(3)术后护理。椎管狭窄术后的护理也要注意,术后24h内,患者保持平卧姿势,可在腰部位置垫上软枕,有利于压迫刀口位减少出血现象,并留意患者症状改善进度,呼吸血压脉搏,随时观察引流管状态,以免发生弯折或脱落等现象,维持负压引流和无菌状态。观察过程中注意引流管要观察引流管的液体的量、性质、是否为血性或白色液体,如果为白色透明状液体,大多数是有脑脊液漏的可能,另外避免腰部过屈过伸的运动,避免长期的久坐,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一般术后5~7天就可以逐渐的下地行走,但是要根据具体的严重程度和手术方式来决定下地的时间,也可以口服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的恢复,另外也要避免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可以应用利发沙班这样的药物预防血栓,进行双下肢小腿的按摩,要注意防止肺炎的发生,定时轴式翻身扣背。
1.3疗效标准
(1)腰腿疼痛指标(ODI)评分。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以及治疗6个月的ODI评分进行判定。其中ODI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明显。(2)疼痛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评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发生隋况以及手术时间长短。(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采取以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活动为主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分值和患者的最终生活质量成正比。(4)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比较(肢体症状及并发症情况)。(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对比。采用自制的满意度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最终改善效果进行评估,满分100分,依次分为不满意(<60分)、一般(60~80分)、满意(80~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ODI评分对比分析
由实验结果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的OD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距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
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疼痛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76.67%,由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X2=17.067,P=0.000)。实验组手术时间为(62.41±7.13)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54.58±7.69)min,由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40,P=0.000)。
2.3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症状缓解以及并发症况,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对比两组患者术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腰椎疾病,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危害性高,不仅对患者的机体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为家庭和社会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医学上针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随着医学上显微镜的运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将显微镜结合应用于椎板间入路手术,20世纪90年代末,内镜开始应用于椎板间隙入路手术。现如今,对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传统采用的手术方式为腰椎内镜下椎板间隙减压术,这种治疗方式的工作通道细长,配套的医疗操作工具也为细长型,这样在处理骨质增生硬化的组织较为困难,从而降低了减压效率,延长了手术时间。因此,手术治疗中的内窥镜系统以及采用医疗器械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
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其与椎间盘突出症特别像,都有压迫神经,下肢麻木的感觉,但是椎间盘问盘突出有自愈可能。主要是由腰椎小關节的增生、椎管内黄韧带的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等引起的。患者的椎管各径线缩短,容易压迫到硬膜囊以及马尾神经,导致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甚至大小便失禁,做腰部过伸动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腰椎管狭窄症如果没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没有大小便异常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例如,腹肌锻炼、腰部保护(腰围)、理疗等,结合神经营养药物和消炎镇痛药物。严重需采取手术措施,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是目前“最微创”的手术方式,它借助内窥镜技术和特殊的手术设备,通过—个7mm微小切口完成手术的临床操作。微创手术由于创伤小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术后疼痛,缩短了恢复时间,显著减少了手术及住院费用。与机器用久会磨损的道理相似,人的腰椎在磨损、退变时,会引发骨刺生长、韧带增生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使脊髓和神经受压迫。传统开放椎板切除减压术具有疗效确定的优点,但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常需内固定和融合。其存在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等缺点,尤其对老年人具有一定挑战。内镜下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是在摄像的引导下进入到目标区域后,将发生病变的部位摘除掉,从而达到缓解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应用于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腰腿疼痛感,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减压处理效率,并且大幅度减少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可作为临床上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首选方案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