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梦丹 田腾 高洁
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准确识别疫情背景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群体,选取西安某高校807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在疫情暴发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疫情发生后,在生源地、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压力易感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大学生在恐惧、悲伤等情绪方面以及睡眠、学习等行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泛等特征,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等次生危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疫情背景下,极易出现心理危机。赵春珍[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焦虑担心、压抑焦躁、无聊郁闷等不良情绪,同时也出现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甚至胸闷头痛等行为反应和躯体化症状。昌敬惠(2020)[2]等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时指出,疫情信息过载,容易引发公众恐慌、焦虑、担忧和忧郁等心理问题。为了能够在疫情背景下识别部分影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开展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识别疫情背景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群体,从而实现精准施策的心理帮扶策略,为高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西安市某高校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807份,回收有效问卷807份,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生源地、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在疫情发生后是否经常感受害怕、焦虑、悲伤等情绪问题以及疫情发生后是否出现反复洗手、睡眠障碍、学习效率降低等行为问题。问卷选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同意,3代表不一定,4代表不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
(三)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2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差异分析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讨论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计807人,其中男生127人,占比15.74%,女生680人,占比84.26%;非毕业班628人,占比77.82%,毕业班179人,占比22.18%。
(二)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性别和年级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3][4]大学男生更能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在本研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疫情发生后睡眠行为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17.32%的男生表明在疫情发生后自己出现了睡眠问题,而女生报告自己出现睡眠问题的比例仅有12.65%。年级对大学生睡眠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在86名报告出现睡眠问题的学生中,毕业班学生有31名,占毕业班被试总数的17.31%,而非毕业班学生有55名,仅占非毕业班被试总数的8.76%。引起毕业班学生睡眠问题的除了疫情本身,还有因疫情影响造成的经济下滑、就业单位用人需求量骤减等问题,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下降,给毕业班学生就业、升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5]
2、生源地
疫情发生后,农村生源相比于城镇生源,表现出更多的害怕、焦虑和悲伤等负面情绪,同时也出现了更多反复洗手、消毒的强迫行为。可以看出,农村生源更害怕感染新冠肺炎。这主要是由于相比于城镇而言,农村在医疗条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相对比较落后。这样的差异造成了农村生源一方面担心感染后能否有条件治愈,另一方面,也担心由于疫情持续而引发的家庭经济危机。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疫情背景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表现在害怕、悲伤情绪以及睡眠、学习等行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家庭条件较差或很差的大学生,在疫情发生后更容易感受到害怕和悲伤等情绪,并且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有研究指出,[6]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在遇到重大疫情应激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产生焦虑、恐慌、无力感、低落等负性情绪。同时,在此次疫情防控初期,全国人民居家隔离,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在疫情面前具有更弱的耐挫性,更容易受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7]因此,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除了担心来自传染疾病本身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外,还更多地承担了来自因疫情导致经济状况更糟糕的压力,因此也更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身体状况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身体状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身体不健康的大学生更多表现出害怕、焦虑、悲伤等情绪。同时,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同时临床上暂时还未出现特效药精准治疗新冠肺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抵抗力低下的大学生可能成为疾病的易感人群,因此承担了更大的压力,从而也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5、压力易感程度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越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大学生在疫情发生后更容易感受害怕、焦虑、悲伤等情绪,也更容易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的强迫行为以及睡眠障碍。同时,学习效率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这表明平时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受到疫情的影响更大。对于压力易感性强的群体而言,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因此也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对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应激源,也更容易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
6、运动时长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8]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作用。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持续的时间、运动的频率、运动项目的多样化等因素对心理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运动时长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明显的影响。在疫情发生后,运动时长小于每周一小时的大学生相比于运动频率更高的大学生出现更严重的害怕、焦虑、悲伤等负性情绪以及睡眠障碍和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
(三)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的应对方式
调查发现,疫情发生后,大学生最愿意采取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占比高达85.13%。其次是求助,占比达49.81%。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9][10]这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后,多愿意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同时调查发现,有45.23%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愿意采取心理咨询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有37.67%的同学选择了“不一定”。在调查大学生更希望学校从哪些角度为其提供更好的心理帮扶时,有77.7%的大學生表明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方式。这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接纳程度,同时希望在形式上比原来的面对面咨询更加灵活和丰富,能为其提供更多的选择。
对策与建议
(一)主动识别、因人施策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家庭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压力易感程度、运动时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遇到疫情这个新的应激源后所表现出的应对方式和心理状况不同。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主动、正确识别和发现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同时了解引发其心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采取因人施策的方式,在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对其他低危人群采取动态关注和适度的干预措施。从而在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疫情背景下,实现高校心理工作最佳的资源配置,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二)多样化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多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由学生本人预约进行。而调查发现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对这种单一的心理咨询方式心存顾虑,即使意识到自己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主动当面咨询。在虚拟沟通的情景下,人们觉得对方不可能介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风险体验感下降,更容易做到自我暴露,表明自己真实的立场和想法。因此,各高校可以探索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将心理咨询可以与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打造网络咨询平台,避免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从而了解咨询者的真实感受,设身处地的与其共情,提高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三)家校合作、共同帮扶
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家长对于学生的成长背景更加熟悉,因此,高校应该探索积极的家校合作方式,让拥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和更加了解学生本人的家长加强联系,增强互动,共同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使家长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与学校一起关注、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注释
[1]赵春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08):1-3.
[2]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02):171-176.
[3]赵进法,程灶火.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孤独观念的影响因素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8),155-157
[4]陈晓美,罗红格,郭永芳等.医学院校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红果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108-1109.
[5]林桦,姚玲玉,张睿思,张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适对策研究[J].心里月刊,2020,15(7):1-4.
[6]重大疫情下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构建.
[7]防疫常态化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8]郑辉.不同频度体育运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6(10):178.
[9]于高文,房思灏,罗品超.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20(5):53-63.
[10]宋丹,张素娟,郭建兵.不同性别、年级理工科大学生之间睡眠状况、知觉压力及应付方式的分析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0):1589-1592.
参考文献
[1]李晓溪,梁瑛楠,于金龙.重大疫情下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
[2]周逸.防疫常态化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
作者简介
巩梦丹 任职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